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字母符號

大多數歐語的部分字母都有標示讀音的附加符號(俗稱 accent marks,學術上則稱 diacritics),例如法語的 ç、西班牙語的 ñ、德語的 ü、芬蘭語的 å、波蘭語的 ł、丹麥語的 ø 等等。不過,倒過來看英語的話,除了一些外來語如 cafénaïve(現在其實一般都寫作 cafenaive),英語字母好像沒有甚麼額外的符號,為甚麼呢?



這可追溯自英語的演變,英語在歷史上曾經受過多國語言所沉浸和洗禮,本是歸屬於日耳曼語系,後又受過拉丁語、希臘語、法語、斯堪的納維亞語(即普遍的北歐語)等影響,以致今天英語的讀音變得非常不規則,相比其他歐語,英語的字母失去了表音的功能,已不能從字母本身猜出正確讀音。

e 為例,be e /i/ 音,但 bed e 卻發 /e/ 音;read ea /i:/ 音,但 dead ea 卻發 /e/ 音;tie ie /ai/ 音,但 field ie 卻發 /i:/ 音;即使來自同一詞源的 edition editor 讀音也不同,edition 重音在第二音節 di e 就要發 /ɪ/ 音,但 editor 重音在第一音節 ee 卻要發 /e/ 音。

這麼多規則是怎麼寫也寫不完的,如果給英語標上讀音符號,不知要發明多少個才足夠,而且字母的讀音變幻莫測,使用起來一定非常混亂,所以英語還是保留沒有符號的字母較好,只不過害苦了我們這些學英語的人初時難免要反覆背誦讀音。

註:學術上,其實每個變音符號都有其專門名稱,例如 é ´ acute accentà ` grave accentâ ˆ circumflexñ ~ tildeç ¸ cedillaå ° ringü ¨ umlautï ¨ diaeresis(雖與 umlaut 形狀一樣,但作用不同)等等。

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十大德語詞彙

繼上次寫了一篇法語詞彙,筆者決定再鼓足幹勁,為德語寫另一篇十大詞彙,與法語相比,英語中的德語數量並不多,不過當中來自德語的詞都別具意義,部分更帶有學術氣息。同樣筆者挑選了十個具代表性的德語詞彙,這些都收錄在英語詞典裡,例句也是從著名的語料庫 British National CorpusBNC)所摘錄下來且加上翻譯,希望讀者感受到德語在英語中的影響力,以下按字母順序排列:

1. angst
德語的 angst 類似英語的 anxiety worry,都是指「憂慮、焦慮、苦惱」,據說當年弗洛伊德(Signmund Freud)經常用這個詞來說心理上的恐懼、疑慮,後來心理學開始普及化,英語也順帶收進了 angst,例如:
In Diana's mind this unworkable triangle has engendered a decade of angst, anguish and anger.(在黛安娜的腦海中,這段糾纏不清的三角關係讓她十年內生活在憂慮、痛苦和憤怒之中。)

2. blitz(krieg)
熟讀近代西洋歷史的朋友,對這個詞應不會感到陌生,因它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通行,德語中 blitz lighning,而 krieg warblitzkrieg 可專指戰爭中的「閃電戰」或「閃擊戰」,也可泛指一般閃電式、鋪天蓋地式的行動,如宣傳活動、體育戰術或媒體報道等,通常都縮寫為 blitz,例如:
Almost as a logical outcome of this media blitz, it emerged in the summer of 1990 that Madonna, already a devotee of Kahlo's work, was commissioning a screenplay based on Kahlo's life.1990 年的夏天,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下,結果順應而生,本已熱愛卡蘿作品的麥當娜接受委託撰寫一部卡蘿生平事跡的劇本。)

3. doppelgänger
doppelgänger 字面意思是 double-goer,即「兩個同行的人」,出自德國民間傳說中與主人長相一模一樣的幽靈,現在泛指一般容貌相似的人,但由於此詞帶有黑暗的背景,隱含對人產生威脅或帶來厄運的意味,有時可用來指自己心理上形成的心魔,不一定是有形的實體,例如:
The doppelgänger stands right behind its owner and always moves swiftly to dodge out of sight.(那幽靈就站在主人的背後,隨時都可迅速移動,以避開視線。)

4. ersatz
ersatz 在德語中表示 replacement substitute(代替品),據說戰時由於物資缺乏,有一種叫 ersatz coffee(代用咖啡)替代咖啡豆煮成的咖啡以解人們一時想渴咖啡之癮,後來 ersatz 進入英語後表示「代用的」、「仿造的」,一般比較粗製濫造而且質量低劣,例如:
A common characteristic of social life in the modern village is thus the attempt by newcomers to create an ersatz sense of community by founding and running local organizations.(因此,現代村莊的社交生活有一個常見的特點,那就是新來的村民會試圖創立和經營一些地方機構來仿造一種社區歸屬感。)

5. frankfurter
德國的香腸享譽全球,要選當中最常見的應該是 frankfurter,顧名思義,這種香腸來自 Frankfurt(法蘭克福),一般都經過煙熏所製,故又名「熏腸」,據說早期美國快餐店經常拿 frankfurter 做熱狗,直接帶旺了 frankfurter 一詞,有時還作為 hot dog 的代名詞,例如:
All these products should be kept under refrigeration unless, like some members of the Frankfurter family, they are preserved in a jar or can.(所有這些食品都應該冷藏起來,除了某些法蘭克福熏腸之類,它們都用罐頭封存好。)


a hot dog with frankfurter

6. hinterland
hinter behindhinterland 本意是指河道或海岸對內的「腹地」,後來亦泛指遠離大城市的內陸地區,一般用於未開發的鄉村地帶,有時新聞記者喜用這個詞來指某國的內地或落後地區,例如:
Between the wars there were periods of comparative peace, but the Turkish occupation of the hinterland was an ever-present menace.(戰爭之間有一段段相對和平的時期,但土耳其佔據了那片腹地會帶來持續的威脅。)

7. kitsch
kitsch 在德語中即是 trashrubbish 之意,據說這曾是德國人用來嘲笑英國文化低下的詞語,後來英語也乾脆收錄此詞表示低級趣味的物品,多指庸俗的藝術品、無欣賞價值的影片或在跳蚤市場廉價出售的便宜貨,例如:
In Jameson's critique, it is precisely this populism and celebration of kitsch which is denigrated.(在詹姆森的評論中,所詆毀的正正就是這種民粹主義以及極力歌頌的庸俗文化。)

8. schadenfreude
這個詞是由兩個詞組成,schaden + freude,德語的 schaden damage injury,而 freude joy happiness,意思即是「看見別人受傷害或遇上不如意事還一副興高采烈的模樣」,簡言之就是「幸災樂禍的心態」,英語收錄這個詞是因為英語中沒有相似意思的用語,中文卻有,果真巧合得很,例如:
It was a measure of Cecilia's character that, unlike most people, she experienced no schadenfreude about this, felt no secret pleasure in the superiority of her circumstances over her friend's, but sincerely regretted Daphne's inferior home and reduced income.(與大多數人不同,這反映了一點塞西莉亞的本性,她對這事不抱幸災樂禍的心態,對於自己的境遇比朋友優越不會暗地裡沾沾自喜,反而替達芙妮惡劣的住所和縮減了的收入感到真切的惋惜。)

9. wunderkind
德語的 wunder wonder,而 kind 就是 child,英語的 kindergarten 也是取自德語,意思是 children’s garden(幼兒園),wunderkind 合起來就是指創造奇跡的少年、才華橫溢的孩子,一般指音樂上的神童,不過這個詞有時帶點貶義,也可形容少年得志的人,例如:
Born in Buenos Aires, he was proclaimed a musical wunderkind when he made his concert debut as a pianist at seven.(他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在七歲時首次舉行鋼琴演奏音樂會,被喻為音樂界的神童。)


曾被喻為 wunderkind 的莫扎特(Mozart)

10. zeitgeist
德語特別多複合詞,zeitgeist 也是由 zeit geist 合成,zeit timegeist 可以指 ghost(鬼魂),也可以指 spirit(靈魂;精神),zeitgeist 就是指一個時代社會能夠反映出精神面貌的特徵或態度,一般譯作「時代精神」或「思潮」,多用於文學、政治或藝術上,例如:
Amid all this flurry of ‘decodings’ and ‘demystification’ is a discernible new Zeitgeist in the American museum world.(在這麼一陣「解碼」和「揭秘」的風氣下,反映出美國博物館一股清晰的新時代精神。)

除以上之外,還有不少常見的德語詞彙如 delicatessen、edelweiss、Fahrenheitgestaltkaiserquartzrealpolitikrucksackschnappsweltanschauung 等等,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自行查閱。

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hard g 和 soft g

前幾天在 Facebook 上看到有人轉載一篇 BBC 的新聞,報道說 Gif(圖像互換格式,全寫為 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的始創人 Steve Wilhite 反駁英語詞典對這個品牌名字的讀法,Wilhite 聲稱這個名字該讀作 /dʒif/(好像 ginger g 音),但著名的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就列明 Gif 既可讀 /dʒif/ 也可讀 /gif/(好像 girl g 音),而事實上詞典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普遍的英語人士都傾向讀 /gif/,結果掀起了一次語音的爭論。

背後的問題其實出於語音學上有所謂 hard g(即 /g/)和 soft g(即 /dʒ/)的區別,歷史上曾經受過拉丁語影響的歐語都有區分這兩個 g,但處理手法相異。理論上,英語 g 字頭如果後接 aou 三個母音就要讀成 hard g,如 gamegoalgum 等,如果後接 iey 則視乎個別情況而定,有時讀作 hard g,如 giveget 等,有時讀作 soft g,如 giantgeneralgym 等,至於後接子音則讀作 hard g,如 glassglobalgreatgrief 等,但 gh- gn- 則例外,gh- h 是不讀的,即所謂 silent h,如 ghost 直接讀 /g/ 音,而 gn- 則輪到 silent g 不讀,如 gnaw /n/ 音開頭。

按英語詞彙的發展來看,一般讀作 hard g 的詞都是英語本有的(Anglo-Saxon)或源自日耳曼語系(Germanic),而讀作 soft g 的詞大都來自拉丁語系(Latin),尤以法語的外來詞居多,因法語 soft g 字頭的詞都讀作 /ʒ/,進入英語後變為 /dʒ/,所以當你見到讀 soft g 的詞如 generousgenerationgeographygesturegingiraffegypsy 等都可以大膽推測多數是源自法語的。

說回 Gif 的問題,從語音學上英語 gi- 的確容許讀作 hard g soft gWilhite 堅持讀作 soft g 不知是否想帶點異國風味,讓人一讀有如置身法國的優雅情境,但英語人士很清楚知道英語讀 hard g 的詞彙遠比 soft g 多,也更貼近英語本身的發音系統,換言之,讀 hard g 聽起來更地道,更何況英語本有 gift 這個詞作為明證,教 Wilhite 如何為個人喜好而推翻整個語音理論呢?

歸根究底,問題在於一個產品名字的讀法,究竟應由發明人、語言學者、詞典古籍還是普羅大眾去決定呢?

註:該篇報道可詳看這個網站 http://www.bbc.co.uk/news/technology-22620473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一起意外

內地有些用詞的意思,港人未必可以即時理解,例如「一起意外」,恐怕大多數人都會皺起眉頭,再說「一起謀殺」,更加摸不着頭腦。

我們平時所說的「一起」,只是表示兩個或以上的人集合在同一地方或做同一件事情,像英語的 together,而內地所說的「一起」還有另一意思,這個「起」其實是量詞,類似我們常說的「一宗、一樁、一次」,而且通常指一些不好的事,如撞車、墜機、兇殺案、訴訟等等。筆者本身不太喜歡用這個量詞,總覺得用粵語讀起來怪怪的,而且「起」與「喜」同音,用來談及慘事一宗,就是渾身不自在,但內地又真的很常見,用普通話讀「起」音“qi3”與「次」相近,倒又不太怪異。

此外,「一起」還可以指一批人、一批貨物,例如「大廳來了一起客人」,港人怕且看了也會感到愕然,幸好這個用法並不常見。

提起港人所說的「意外」,內地人應該看得懂的,但其實交通上的「意外」,內地人並不常用「意外」兩字,他們一般說「事故」,很多意外發生的事件都會加「事故」,例如「山崩事故」(港人稱「山泥傾瀉」)、「核爆事故」、「列車出軌事故」、「機動遊戲事故」等等。至於「意外」,雖然也可以指不幸的事件,但因為「事故」太通行,「意外」則多用作形容詞,指意料之外,如「意外懷孕」、「意外消息」、「此事純屬意外」,如果以英語來解釋,「事故」是 accident,而「意外」就是 accidental,這樣應該容易點理解吧。

2013年5月18日 星期六

十大法語詞彙

曾經有人統計過英語中大約有 30% 的詞彙是源自法語,當中大部分因要順應英語讀音而改掉了原本的拼法,不過尚有少量保留了跟法語一模一樣的拼寫甚至讀音,讓人一看就有種異國情調。筆者特別抽選了十個具代表性的法語詞彙,這些都收錄在英語詞典裡,另外從著名的語料庫 British National CorpusBNC摘錄一些例句配上翻譯供大家參考,以下按字母順序排列:

1. au fait
au fait 字面意思是 to the fact,法語的 être au fait de be informed of(被告知…),即是獲得一些有事實根據的消息,au fait 傳入英語後意思有所改變,用於指熟悉或精通某事物,多指一些專門的知識或技能,例如:
Novelists can hardly be expected to be au fait with international law and religion.(很難要求小說家對國際法律和宗教都很熟悉。)

2. avant-garde
字面意思是 advance guard,本來是指「前進的軍隊」,後來引入文藝界,專指藝術、音樂、建築、設計、文學以至整個思想都站在最前沿,亦即今天我們常說的「前衞」,例如:
Civic Forum in Czechoslovakia chose an early 16th century house on a cobbled street in Prague converted into an avant garde art gallery.(捷克斯洛伐克的公民論壇選址是一座 16 世紀初建立的房子,那房子位於布拉格一條鋪滿鵝卵石的街道,後來改建為一座前衞的美術館。)

3. crème brûlée
法國烹飪名滿天下,要選一門美食且有一個特別的名字,crème brûlée 是不錯之選。crème brûlée 是一種冷吃的甜點,以蛋、奶油加上焦糖而製成,crème brûlée 用英語說是 cream burnt,那個 brûlée 就是指燒焦的糖,中文譯名因地域而異,有稱「焦糖奶油」、「焦糖燉蛋」、「法式燉蛋」、「焦糖布丁」等,例如:
Lying together in bed with crème brûlée and champagne to hand, the only light coming from the soundless telly, curtains left open to the soft night, they talked over old times.(唯一的光線從無聲的電視機傳來,窗簾在柔和的夜間敞開,他們一起躺在牀上,吃着焦糖燉蛋,手握香檳,傾訴着陳年往事。)


crème brûlée

4. déjà vu
法語的 déjà already,而 vu voirto see)的過去分詞,故 déjà vu 就是簡單不過的 already seen,看來沒甚特別,但原來法語把 déjà vu 作為一個名詞,指因以前曾經歷過而再次重遊舊地或重拾舊物所湧現的一種似曾相識之感,例如:
His walks through the streets of Rome must have been accompanied by a constant sensation of déjà vu.(他穿越羅馬的街道時,伴隨着的一定是不斷湧現出似曾相識的感覺。)

5. eau de cologne
Cologne 是著名德國城市科隆,而 eau 在法語中就是 water,究竟「科隆的水」有何特別?原來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科隆香水」,亦即我們常說的「古龍水」,聽說是由一位意大利人發明,在德國科隆市推出,在法國名聲大噪,然後英國就直接起用法語名字,例如:
The combined smell of garlic and eau de cologne was terrible.(大蒜和古龍水的氣味結合起來很難聞。)


eau de cologne

6. faux pas
法語字面上是 false step,「走錯了的一步」,在英語中則多指在公開場合上有失禮儀的行為或言語,有時報章會用此語來指重要人物的失禮或失言,例如:
‘I — I didn't feel very well — the heat I suppose — and I just wanted somewhere to sit down,’ she explained hurriedly, trying to smooth over her faux pas.(「我 我覺得不太舒服 我想是太熱了 我只想找個座位而已」,她連忙解釋道,設法緩和她的失態。)

7. femme fatale
先說一點,法語一般把形容詞放在名詞後,femme fatale 字面是 woman fatal,亦即 fatal woman,甚麼是「致命的女人」?自古以來,中國歷代也有不少美豔絕倫的女子,可惜紅顏多禍水,femme fatale 就是指外表性感的女人卻經常給異性帶來無可挽救的局面,例如:
She was also something of a femme fatale , with the looks of a young Marlene Dietrich, and a blasé manner to match.(她也帶點性感尤物的氣質,長得像年輕的瑪琳.黛德麗,配上一副事事無動於衷的態度。)

8. laissez-faire
laissez faire 在法語中只是很簡單的詞語,意思是 let (someone) do (something),可能法國經過革命後崇尚自由主義,laissez-faire 合成一詞收進英語中變得嚴肅起來,一般指國家對私營企業採取不干預的政策,施以「自由放任主義」,也可用來指生活方式、處事態度、教學方法等,例如:
In the Nonconformists' laissez-faire way of life, ministers were frequently moving about, usually to a more advantageous and better paid position.(有些部長奉行新教教徒自由放任的生活方式,經常隨意調動,一般還處於較為有利且薪酬較高的位置。)

9. oeuvre
oeuvre 在法語中可泛指「工作、任務」,也可專指「藝術品」,在英語中只保留後者的意思,多數指作家、畫家等的全部作品,另一詞語 chef-d’oeuvre 則指極具代表性的作品,等同英語的 masterpiece,例如:
It fits uncomfortably into Braque's oeuvre but it is nevertheless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Cubism.(這與法國畫家布拉克的作品格格不入,不過也是立體主義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10. rendezvous
這個詞在法語中可拆開為 rendez-vous,字面意思是 present yourself,原是提問的禮貌用語,”Rendez vous … ?” 亦即 “May I render you … ?”(我能否為你效勞?),後來法語把兩字結合而衍生出「集合地點」的意思,進入英語後指「約會」或「約會的地點」,一般意指暗中的幽會或秘密的會面,例如:
None of the villagers would go near the pool, which was what made it such a suitable place for a rendezvous.(村裡沒有人會走近水塘邊,那自然成為一個合適的約會地點。)

除以上之外,還有不少常見的法語詞彙如 aperçucouturecrème de la crèmecul-de-sacfoie grasraison d’êtreRSVPsangfroidtouchévis-à-vis 等等,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自行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