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9日 星期一

「急須」從何而來?

筆者近日重溫日文的時候發現「急須」一詞,以為類近中文的「急需」之意,殊不知日文的「急須」竟然是指「茶壺」!

相信任何以中文為母語的人聽到都會摸不着頭腦。

不過,翻查資料,原來「急須」並不是日本人所創,因為「茶壺」在中國的唐代和宋代確實稱為「急須」,傳入日本後保留此名,反而華人早已不知「急須」所謂何物。

從字眼上看實在難以把「急須」和「茶壺」扯上關係,但如果跟你說「急須」在古代的另一個別名是「急燒」,會否有多一點線索?

北宋詩人黃裳在《龍鳳茶寄照覺禪師》一詩中寫道:「寄向仙廬引飛瀑,一簇蠅聲急須腹」,黃裳再加上註解:「急須,東南之茶器」。這個「東南」是指古時的福建,因為在福建的窯址遺跡中發現最多有關「急須」的出土文物,而且在閩南語中,「急燒」的發音與日文「急須」的發音「きゅうす」‘kyusu’ 相當接近,可想而知「急須」是從「急燒」演變而來,其後傳入日本並保留至今。

再看日本「急須」的傳統形狀,除了有倒茶的壺嘴,還有一個防燙的手柄,外形是否有點像「藥煲」?沒錯,因為古時泡茶的「急須」就是從熬藥的器皿延伸而來,傳統中藥的製作過程叫做「煎藥」,故日本人常說「煎茶」,相當於華人說的「泡茶」、「沏茶」或「沖茶」,無論是「煎藥」還是「煎茶」,都需要用沸水浸泡,故有「急燒」一詞,及後再引申出茶具之名「急須」。

2019年8月5日 星期一

「蛋」的變調

香港有很多美食都會用到「蛋」,外國人來香港也希望用廣東話叫這些美食,可惜「蛋」的聲調時常令他們摸不着頭腦。

坊間一個常見的問題:為甚麼「雞蛋」的「蛋」和「蛋糕」的「蛋」不同調?

外國人翻查只收錄正音的粵語字典,一般只會找到第六聲的「蛋」(亦即「但是」的「但」音),然而日常生活中我們單說「蛋」會用第二聲(亦即「花旦」的「旦」音),如果他們到菜市場問人「有沒有『但』賣?」,恐怕本地人一開始也不會明白對方在說甚麼。

粵語變調的現象其實很普遍,「蛋」字就是屬於這個情況。

「蛋」的粵語正音確實是第六聲,但這個聲調聽起來不夠響亮,為了方便聆聽我們便把它轉為較響亮的第二聲,尤其當「蛋」用於詞語的最後一個字,例如「雞蛋」、「皮蛋」、「鹹蛋」、「炒蛋」、「茶葉蛋」、「荷包蛋」、「蒸水蛋」等。如果「蛋」不是最後一個字,這個規則可能被打破,所以「雞蛋」的「蛋」讀第二聲,但「雞蛋仔」的「蛋」則讀第六聲

不過,當「蛋」用於詞語的第一個字,很多時候會讀回第六聲,例如「蛋糕」、「蛋撻」、「蛋卷」等,不過當中也有例外,若詞語第二個字的聲調偏低,如第三聲或第六聲,則「蛋」也會變調為第二聲,例如「蛋殼」(「殼」是第三聲)、「蛋治」(「治」是第六聲),由此可見,「蛋白」因為「白」是第六聲,故「蛋」讀第二聲,而「蛋黃」的「黃」因已變調為「第二聲」,故「蛋」讀第六聲

解釋完後,筆者也覺得複雜,實在難為了苦學廣東話的外國人。

茶葉蛋
蒸水蛋
雞蛋仔
蛋撻
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