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雜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雜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3月28日 星期日

英文基準試的死亡之卷

現在香港教師就職前一般要考語文基準試 (LPAT),分為英文和普通話。普通話基準試的情況筆者不太清楚,反而英文基準試可以跟大家談談。

英文基準試跟一般語文能力試差不多,共設立四份卷:Reading, Writing, Listening, Speaking。考了這麼多年,一直都是 Reading Listening 達到 80% 以上的水準,而 Speaking 大約是 50-60%,最慘烈的是 Writing,早幾年只得 30-40%,近幾年上升至 45-55%,但依然徘徊在合格的邊緣。

想了解為何 Writing 的達標率偏低,要先知道這份卷的考核內容。Writing 一卷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作文,根據題目寫大約 400 字,寫作一般不會給予滿分,但如果不是太差該也不會失太多分。第二部分才是重點,據說是教師眼中的死亡之卷,這部分有標準答案,所以一失分可以傷亡慘重。

此部分又分為 Task A Task B,教師要閱讀一篇模仿學生所寫的文章,當中錯漏百出,Task A 要求教師按劃線的句子改正。在網上找了一篇 sample paper,以下列舉一些例子:


(3) I seed many people screamed on the street. (4) A bigger monster was appear and had been destroying the city. (5) There had a lot of police discussing about what was it and what to do.

正確改法:

(3) I saw many people screaming on the street.

(4) A big monster had appeared and was destroying the city.

(5) There were a lot of police discussing what it was and what to do.

Task A 的難度不大,錯處通常都很明顯,但一題會佔 2 3 分,視乎有多少錯處,要改正所有錯處才不會失分。

真正考到大部分教師的是 Task B,這部分要求教師解釋錯處,為甚麼會難倒眾多教師?因為對於很多英文水平不俗的人,要他們捉錯處不難,改為正確的句子也尚且不難,但解釋為甚麼句子有錯卻是非常難,不過這部分的問法其實算是相當仁慈,因為每題的解釋已經寫了一個框架,教師要填的是用來解釋的文法術語。

以下挑選三題供大家參考,由淺入深:


Item 13: the protective dome, very dark and crowded

The problem here is that the phrase “very dark and crowded” cannot be placed right after the comma. Instead, the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ich” plus the verb “was” should be inserted before “very” to form the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at describes the dome.

要解釋句子犯了甚麼毛病,一般要先知道句子中每一個詞的詞性 (part of speech),通常第一個空格是送分的,例如上面解釋句子後面不能直接寫 very dark and crowded,而要加上 which was,這個 which 叫做 relative pronoun (a 的答案),而 which was very dark and crowded 這種句式就是叫做 relative clause (b 的答案)。我相信大多數教師應該知道 relative clause,但一時三刻未必想起 which 的詞性叫甚麼。


Item 18: I wish this will not happen

The use of the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 “wish” in this item is incorrect. “Wish” is commonly used in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ituations. Instead “hope” should be used to express a desired outcome.

(a) 是答 wish 的詞性,即是 verb,難題是 (b) 說 wish 一般用於甚麼 situations,後面其實給了一點提示,它說這句要改為 hope 來表達預期的效果,所以 wish hope 的差別就是在於 wish 後面所表達的是不大可能會發生的情況,換言之就是假設或不真實的 situations,最正宗的答法是 hypothetical,不過如果答 unreal imaginary 也可以接受。


Item 15: The robot was run out of energy, we were safe

There are two problems in this item. The incorrect verb form “was run out” should be replaced with the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ense form to indicate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The second problem is one of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o correct this problem, the writer needs to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題的難度最高,除了填充,後面還要自己寫解釋,我起初以為 (a) 想問 active / passive voice,但因為後面給了 ... tense form,那只能從時態上推敲,由於句子前後都用了 past tense,它想強調前一句發生在先,所以要用 the robot had run out of energy,那麼 (a) 要答 past perfect,而 (b) indicate 甚麼就是 past perfect 的定義,即是 indicate an action done / finished / completed before another action in the past

好了,後面的問題更難,因為提示的字眼不多,你一定要知道這個句子為甚麼不能成立,問題在於前後兩句都是獨立子句 (independent clause),中間卻由逗號 (comma) 分隔,這個情況在英文是不成立的,而這個錯處在技術上來說叫做 comma splice (c 的答案),不過如果不知道這個術語,寫 incomplete sentence punctuation problem 也可接受。至於如何改正這個錯處,有兩個方法 (d 的答案),一是把逗號改為句號,後面開新句 (to change the comma into a full stop and begin a new sentence),一是後句前面補上連接詞如 so (to use a conjunction like 'so' to combine the two clauses)

由以上所見,Writing 之所以被稱為死亡之卷,因為後半部分考核的是改正錯處以及運用文法術語解釋錯處,若教師本身的文法根底不穩,恐怕難以修正病句,即使教師知道錯在哪裡,也未必知道背後的原理何在,更遑論所涉及的 technical terms,因此 Writing 的達標率一直未如理想。

2021年3月19日 星期五

高低德語之分

英語有英美之分,德語就有高低之分,稱為 High German Low German。這裡所說的 high low 與社會地位無關,並不是高級和低級的意思,而是「高地」和「低地」之義。

從德國的地勢來看,北部主要是平地 (lowland),中部至南部因有阿爾卑斯山脈屬於高地 (highland)High German Low German 就是以地理環境來區分。

High German 的德語是 Hochdeutsch,除了德國南部和中部,亦涵蓋奧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盧森堡、比利時等地。相傳馬丁路德翻譯《聖經》的德文版用 High German,因此 High German 一直被視為當代的標準德語。德國人如果提及 Hochdeutsch 通常就是指標準德語,不過 High German 還存在各種方言和口音,正如奧地利德語和瑞士德語都各有特色,不能說 High German 等於 standard German,而是 standard German High German 為根基。

至於 Low German 主要指德國北部,鄰近荷蘭和丹麥,所以 Low German Dutch 很相似。有人說 Low German Dutch 可以互相溝通,但 High German 未必聽得懂 Low German。另外 Low German 又稱為 Low Saxon,因為 Low German 的祖先相傳是撒克遜人 (Saxon),撒克遜人是日耳曼人的一個族群,英國人的祖先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 (Anglo-Saxon),因此 Low German 相比 High German 更像英語。

其實當代的標準德語以 High German 為基礎,除了因為遍佈範圍較廣,也因為 High German 經歷過子音 (consonant) 的轉變,使現今的德語聽起來與英語有明顯的差別,也令講德語的人說起話來更有 Germanic 的特色。

2020年12月4日 星期五

Vocabulary 是「生字」嗎?

筆者發覺不少人對 vocabulary 這個詞有點誤解,以為它就等於中文的「生字」,嚴格來說,vocabulary 並不是這個意思。

一般人初學某種語言都會碰到很多「生字」,這個「生」是「陌生」的意思,所以「生字」就是你不認識的字或詞語,但是英文的 vocabulary 卻不是這樣,vocabulary 的意思是 ‘all the words known and used by a person’,換言之,vocabulary 其實是指你已認識並且懂得使用的「詞彙」。

「生字」用英文來說就是 new word,當你學懂一個 new word 後,它就成為你的 vocabulary。此外,vocabulary 也可以指一個人對某種語言所認識的「詞彙量」,所以 vocabulary 可以搭配一些跟量化有關的詞語,例如 She has a wide / rich / limited / narrow Chinese vocabulary This book can help you expand / enrich / widen / extend your English vocabulary

一個人所掌握的 vocabulary 還可以分為 active vocabulary passive vocabularyactive vocabulary 是指你知道意思並且經常使用的詞彙,而 passive vocabulary 是指你知道意思但很少使用的詞彙。舉例說,你讀小說時可能曾經見過 desolate 這詞,大概知道它是「孤獨、悲傷」的意思,但你寫作的時候總是想不到 desolate 一詞,那麼 desolate 只是存在於你腦海的 passive vocabulary

最後,我們中文經常會說「我的字典裡沒有…」,比如幾年前的一句流行歌詞「我的字典裡沒有放棄」,這句話用英文表達不能說 Give up is not in my dictionary,應該要說 ‘Give up’ is not in my vocabulary

2019年5月26日 星期日

趣談藍罐曲奇

每年農曆新年一到,就會有源源不絕的人去超級市場把藍罐曲奇搬回家中準備送禮,這個習俗已持續多年了。眾所周知,丹麥藍罐曲奇的品牌是 Kjeldsens,但你知道怎麼讀嗎?

北歐語言一向喜歡把一些看來也不知該怎麼讀的字母拼湊在一起,好像藍罐品牌 Kjeldsens Kj,通常看到這個情況可以推測其中一個字母是不發的silent letter,這次不用發的音是 j,另外連 d 也是 silent,所以 Kjeldsens 就是唸 kel-sen-s,如果你想聽起來像丹麥人,那個 l 不用像英語那麼捲舌,只須放輕唸就很有北歐人的感覺

其實藍罐曲奇的家族姓氏應該是 Kjeldsen,那為甚麼末尾會多了個 s

如果你曾經學過北歐語言,應該不會覺得太陌生,這個 s 與複數無關,而是 possessive form語言學上又稱為 genitive case,就好像英語的 apostrophe ‘s’,例如 John’s family,故此 Kjeldsens 相當於 Kjeldsen’s,表示「Kjeldsen 家族的」。

筆者總是認為,藍罐曲奇和金莎朱古力的製造商是世界上最優厚的工作,每年只要定時出產都有過億的華人瘋狂購買,無論再過多少年,華人恐怕也不會停止,他們根本不須考慮推出新口味,也不用登廣告,總之有一大群人毫無要求地年年光顧。

2019年3月11日 星期一

越南姓氏:Nguyen

相信大家都見過 Nguyen 這個越南姓氏吧。

2012 年倫敦奧運德國體操運動員 Marcel Nguyen 因一副俊俏的臉孔俘虜了萬千少女的心,當時已有不少人對他的姓氏 Nguyen 感到好奇,何以一個德國籍的西人,姓氏卻是越南文?皆因他爸爸是越南人,當時港媒把他的名字譯做「阮馬素」,「馬素」明顯是 Marcel 的音譯,但 Nguyen 看起來跟「阮」未免相差太遠吧!

Marcel Nguyen

越南的姓氏 Nguyen 確實是源於中文的姓氏「阮」,當今越南有接近 40% 人口的姓氏都是 Nguyen,這跟北韓和南韓很多人姓「金」一樣,因為越南在法國殖民之前,最後一個朝代就是「阮朝」(1802-1945),即使皇朝覆亡,後世很多人依然跟隨皇族姓「阮」。

阮朝國旗

那麼,Nguyen 應該怎麼讀呢?聽說美國有為數不少的越南移民,美國人聽越南人自我介紹 Nguyen 後,怎麼發都發不準,只好當作 win 這樣讀。

甚麼?Nguyen 讀作 win?請先不要嚇到下巴合不上。

原來 Nguyen 這個字可拆開為三個部分:Ng-uye-n
第一個 Ng,香港人應該很熟悉,就好像廣東話「我」(ngo)開頭的 ng 音。
第二個 uye 是韻母,拼音是 /ui/,相當於廣東話「會」(wui)的韻母 ui
第三個 n,又等同第一個 Ng,都是發 ng 音。

由此可見,Nguyen 的讀音就是 ng-ui-ng,僅有一個音節而已,某程度上真的很像 win,只不過前後都要加重一點好像「北漏洞拉」般的鼻音。

美國人不懂得如何 ng 開頭,香港人應該沒問題吧。

2019年1月8日 星期二

阿拉伯語的世界

有人曾經雄心勃勃要挑戰阿拉伯語,心想由中東橫跨至北非的穆斯林地區都通行,石油貿易又那麼興旺,哪怕發達不成?

事實真的如此嗎?

旁邊一位語言學家不好意思也要向他潑冷水,告訴他:「好可惜,即使你學了標準的阿拉伯語,去到任何一個阿拉伯國家還是溝通不了。」

在語言學上,有一種語言現象叫「雙層語言」,英文是 diglossia,意思是指某地的官方語言與民間所說的語言,雖然是來自同一語言的不同形式,但當中的差別大到幾乎不能互通。這並不是書面語和口語的分別而已,因為書面語和口語一般只是轉換某些用詞或句型,但讀音和語法基本上不變。

這個概念,香港人其實應該要清楚知道,因為香港人正正就是活在「雙層語言」的環境之中,我們所學的標準中文和日常對話所講的廣東話,並不是單單書面語和口語的分別,而是語言出現雙層的現象,所以我們的腦部整天都在快速轉換兩種語言形式。

例如,一個外國人先學標準中文,他學了一句「請你先給我結賬」,如果他想用廣東話表達,首先他要知道粵音:cing2 nei5 sin1 kap7 ngo5 git8 zoeng3。但這還不行,他要將句子轉為粵語「唔該你幫我埋單先」,除了「你」和「我」之外,其他字都要重學,雖然「先」是一樣,但文法上位置並不同,之後再配上粵音:m4 goi1 nei5 bong1 ngo5 maai4 daan1 sin1。如果他還想寫出來,要學兩套不同的用字。由此可見,無論讀音、詞語、語法以至文字都不同,這就是所謂的「雙層語言」。

回到最初提及的阿拉伯語,很不幸阿拉伯語也是「雙層語言」,如果你想學阿拉伯語,一般機構只會提供標準語的課程,不過,標準語只是官方語言和文字,正如我們的「語體文」,在現實中沒有任何一個阿拉伯國家的人民在日常生活會說這種標準語,如果你真的想學以致用,起碼要再學某個地區的方言口語。以下舉個例子,看看阿拉伯語 How are you 的各種形式:

標準阿拉伯語:كيف حالك؟kaifa haluk
約旦:كيفك؟kayfak
埃及:ازيك؟izayyak

即使你完全看不懂,大概也可以領會到當中的差別吧。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中日韓筷子之謎

筆者最近看了一段影片,解釋中日韓三國的筷子何以有所不同,原來內裡藏有玄機

首先,看看照片中三國筷子的長度、形狀和材料


中式筷子:較長,木製,末端磨平。
中國人傳統上會分享食物,除了為自己也要為客人夾食物,所以筷子要夠長才伸延到桌子的每一端。而且,中國人喜歡打邊爐(或吃火鍋),習慣把筷子放到鍋裡攪拌食物,筷子要夠長令雙手與熱鍋保持距離,才不會濺到熱湯而燙傷,加上木製筷子傳熱度低,長時間放在鍋裡也不會熱

日式筷子:較短,木製,末端磨尖。
日本人沒有分享食物的傳統,每人只吃自己的份量,別人不能把筷子伸過來,而且日本人視筷子為個人的象徵,每個人的筷子只屬於自己,洗過後也不能混淆。另外,中式筷子要直放,方便拿起伸到遠處,而日式筷子則要橫放,方便以水平角度夾食物給自己。至於要磨尖,因為日本人特別愛吃魚,尖狀的筷子方便他們挑起魚骨

韓式筷子:較扁平,金屬製,末端介乎平與尖之間。
韓國人最早的筷子是銀製,因為他們相信銀製筷子可以試毒,大家應該也聽過「銀針試毒」吧?就是同一道理。但古時只有貴族才買得起銀製筷子,平民就改用金屬製,現代韓國人就多用不鏽鋼。至於為何扁平,因為金屬價錢不菲,唯有打造到又扁又平才能節省原料

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

粵語 vs 閩南語

沒錯,粵語固然歷史悠久,保留很多古漢語音韻和用字,甚至有人說粵語是最接近古漢語,例證是用粵音讀唐詩比普通話更押韻,這當然了,以北方官話為基礎的普通話在唐朝根本尚未出現。

不過亦有人提出質疑的證據,如李紳的《憫農》一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用粵語讀的話,完全不押韻,唉,這莫非是因為保留古漢語的漢語分支中不止有粵語,還有其他嘛,但其實這個例子很可能證明了粵語恐怕不是唐朝的雅言,亦即古時的官方語言。

後世很多漢語學者研究過,最接近唐朝的雅言應該是今日的閩南語,閩南語其實又稱「河洛語」,所謂「河洛」就是指河南的洛陽,也就是古時的中原地帶。有一點需要知道,古代的粵語並不屬於廣東人,閩南語也不屬於福建人,之所以今日的粵語和閩南語都具有相當多的古漢語特色,皆因中古時代尤其是魏晉南北朝的戰亂時期大批中原漢人南遷所致。

上面提及的《憫農》一詩用粵語讀押不了韻,但用閩南語讀「午、土、苦」則全部押韻。另一個證據是日本在唐朝跟漢人有大量文化交流,直接影響日語漢字的發音,所以有人發現日語和閩南語的讀音特別接近,有些甚至一模一樣,如「世界」都是讀 se-kai、「開始」都是讀 kai-si

照這樣推測,閩南語確實最有可能是唐朝的雅言,不過去到宋朝,尤其南宋偏安後,有學者研究宋朝的雅言比較接近今日的客家語和粵語,所以用閩南語讀唐詩、用客家語或粵語讀宋詞應該就是最接近古音了。

曾經有人問,既然粵語和閩南語都保留了很多古漢語,何以今日兩者卻不能互通?這個問題相當複雜,一般的解釋是跟兩者的起源背景有關。相傳秦始皇攻陷百越,中原漢人遷至嶺南地區與南越人聚居而形成粵語,至於閩南語則是永嘉之亂以致西晉滅亡時,中原漢人為避戰亂大舉遷移至長江中下游以及福建沿海地區,史稱「衣冠南渡」,河洛語慢慢演變成閩南語。由此可見,粵語和閩南語是不同時期的中原人所帶來,一旦聚居下來就各自生活,並與當地族群融合,久而久之,兩者自然不能相通。

2017年8月1日 星期二

西班牙語的分佈情況

今日筆者想簡單講一講西班牙語的分佈情況。

大家都知道,以西班牙為母語的人數在全球排第二,僅次於普通話,比英還要多,這源於中古時代強大的西班牙王國積極向外拓展及建立殖民勢力。

西班牙固然是西班牙的官方語言,但並不是西班牙人民的唯一語言,一般人所說的 Spanish 在西班牙的官方名稱叫做 Castilian (Spanish)Castilian 源自西班牙中部和北部的兩個主要自治區 “Castile”,而 Castilian 在西班牙 Castellano,這個名稱稍後會再詳述。在西班牙境內,除了 Castilian,還有其他語言,包括西北的 Galician Asturian、北面和法國接壤的  Basque 以及東面的 Catalan,當中 Basque 是非常古老的語言,與 Spanish 更是毫無關係。


西班牙政府為了鞏固統治,一般把全國的所有語言都稱為 Spanish,亦即包含 CastilianCatalanBasqueGalicianAsturian 等,而我們平時所提的 Spanish 實際上只是指 Castilian。如果大家有留意新聞,近幾年西班牙正醞釀一股獨立運動,就是由東面講 Catalan 的人民所發起,當中包括 Barcelona(巴塞隆拿)以及 Valencia(華倫西亞)兩大城市,原因有二:一是當地人民認為 Catalan 歷史、語言和文化都與西班牙政治中心 Castile 有異,兩地人民就如生活在兩個不同的國度;二是 Catalan 地區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方,但西班牙其餘地區則經濟蕭條、失業嚴重,Catalan 人民感到好像長期在供養一大群惰性的 Castilian,令到雙方矛盾日益加深。

再說回西班牙,雖然是統稱 Castilian Spanish,不過西班牙南方的一個自治區 Andalucia,亦即 Seville(西維爾)和 Granada(格蘭納達)的所屬區,這個地方所說的西班牙又稱為 Andalucian Spanish,與 Castilian Spanish 又有點不同,而歷史上西班牙移民海外的人大都來自 Andalucia,所以 Andalucian Spanish 就是形成今天拉丁美洲西班牙語的主要來源,換言之,西班牙的 Spanish 可分為 Castilian Andalucian,當中 Castilian 是西班牙政府認可為最標準的西班牙,但 Andalucian 卻是比較接近拉丁美洲眾多國家的西班牙


好了,現在我們飛去拉丁美洲,Spanish 在西班牙其實有兩個名稱,一個是 Español,另一個是 Castellano,因種種歷史的緣故,拉丁美洲出現不同國家對西班牙使用不同的名稱,由美國、墨西哥、中美洲以至哥倫比亞傾向用 Español,而南美洲內的委內瑞拉、秘魯、玻利維亞、巴拉圭、智利以及阿根廷則傾向用 Castellano,當中很多南美人不喜歡用 Español,據說是因為這個名稱會令人想起過往不愉快的殖民歷史。故此,Castellano 在不同國家有不同解法,在西班牙是指 Castilian Spanish,在部分南美國家則等於 Spanish


最後要提及一點,雖然西班牙給人感覺是多國人民的母語,但正所謂「十里不同音」,任何語言只要地域遍佈廣闊,同一種語言無論口音和用法都會出現很大的差異,在西班牙境內,主要分為 Castilian Spanish Andalucian Spanish,在拉丁美洲其實也有分為 Caribbean SpanishAndean SpanishRioplatense Spanish 等各種類別,所以不要以為學了最正宗的西班牙語就可以暢通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