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著名的品牌

在香港售賣朱古力(即「巧克力」)或糖果的牌子相當多,但其中有一種相信人人都吃過,那就是 Ferrero 所出產的。Ferrero 是意大利著名的食品生產商,它有不少產品都舉世聞名,如果你仔細探究,會發現其產品的名字用了多種語言。

Ferrero
最出名的一定是 Kinder 系列,大家喜歡吃 Kinder SurpriseKinder 出奇蛋)嗎?這個 Kinder 是德語,表示 children,德語中 Kind child,加上複數後綴 -er 成為 KinderKinder Surprise 可以說是「德 + 英」(German + English)的組合,意思是「孩子的驚喜」。據說當年 Ferrero 想打入德國糖果市場,所以把食品名字改用德語。

Kinder Surprise

Kinder
另一個受大眾歡迎的食品是 Kinder BuenoKinder 繽紛樂,牛奶榛子朱古力威化餅),這個 bueno 是西班牙語,表示 good(也可以指好吃、美味),Kinder Bueno 就是「德 + 西」(German + Spanish)的組合,意思是「乖孩子」。

Kinder Bueno

新年時節很多家庭都喜歡買「金莎朱古力」做賀禮,牌子名叫 Ferrero Rocher,這次 Ferrero 用上自家公司的名稱,而 rocher 則是法語,表示 rock,相信是形容金莎朱古力的脆皮表面形似石頭而得名,Ferrero Rocher 顧名思義就是「意 + 法」(Italian + French)的組合,意思是「費列羅金石」。

Ferrero Rocher

如果你平時吃方包(即「白麵包」)喜歡塗朱古力醬,應該會認得 Nutella(能多益榛子果仁朱古力醬),關於 Nutella 這個名字背後是否有其他含意就各說不一,但有個比較可愛的說法,Nutella 可拆開為 nut + ellanut 在英語中是「果仁」,ella 則是意大利語,本意是表示 she,但 -ella 也可以作為後綴與名詞結合,表示「親暱、寶貝」,所以 Nutella 可以說是「英 + 意」(English + Italian)的組合,意思是「可愛小果仁」。

Nutella

2013年7月28日 星期日

姓氏的讀法

很久前筆者要到錄音室錄英文稿,當時稿中有《哈利波特》的作者名字 J. K. Rowling,負責錄音的 native speaker 一時之間不肯定 Rowling 的讀音是 ROU-ling(即類似 role 的母音)還是 RAU-ling(即類似 cow 的母音),原來這個問題連英語人士也難倒了,更何況我們呢。

問題出在英語的 row 本身有兩個讀音,讀 ROU 的時候解作「行列」、「划船」等,讀 RAU 的時候則解作「吵架」,但作為姓氏的 Rowling 不能用意思來決定讀音,所以很難斷定哪個讀音才是正確或標準,為此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甚至找來 J K Rowling 親自解釋,標題為 "Why is her name so difficult to pronounce?"

報道中提到美國人幾乎一致把 Rowling 讀作 RAU-ling,而 J K Rowling 本人是讀 ROU-ling,但她不會去改正任何人,反正只是一個讀音而已。

另一個例子是搖滾樂大師 David Bowie,他的姓氏 Bowie 也出現過 BOU-ie BAU-ie 兩個讀法,不過他一出道很多人已經偏向讀 BOU-ie,沒有像 Rowling 那麼困擾人。

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香港的語文問題

香港的語文政策一直都比大陸和台灣混亂,自回歸後所推行的語文教育朝令夕改,學生無所適從,讓人擔憂下一代的語文能力。熟悉香港教育制度的朋友,應該聽過「兩文三語」這個語文政策,可惜政策背後,香港人有時連跟外地人進行基本的溝通也會感到困惑。

大陸和台灣對語文的態度非常明確,母語是普通話或國語,英語就學美式英語,就此而已,不用爭論。香港所謂的「兩文三語」,「兩文」是中文和英文,指書面上所用的語文,所以香港的法律文件、官方公文、路標指示等大都中英並行,至於「三語」是粵語、英語和普通話,指口頭上用來溝通的語言,粵語從來都是香港人的母語,英語因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已沿用百多年,普通話是促進與國內同胞對話的通行語。以上所說,雖然定義分明,可是實行起來困難重重。

先說中文,有一個核心問題困擾了香港多年來的中文教育:究竟教授中文所用的教學語言應該用粵語還是普通話?絕大部分香港人都傾向用粵語,況且過往數十年一直用粵語教導中文,許多前輩的中文造詣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另一個問題是香港人講普通話的能力很有限,姑且不論港人對普通話的態度,誰都知道今天出外工作經常要接觸內地人,甚至到國內出差,若普通話不靈光,工作的機會和晉升都會受影響,所以回歸後很多年輕人已開始勤學普通話。另一方面,香港人熱愛台灣的流行文化,尤其是台劇、台灣歌手、台灣電影等,每年到台灣旅遊的人數肯定比到國內多,因為這樣港人也喜歡學說台式國語,但普通話和國語的差別絕對不小,如普通話的翹舌音、輕聲、兒化詞等,國語都不明顯,以致香港人說普通話一時三刻都分不清哪些音要翹舌、哪些尾音要放輕,內地人一早習慣了台灣國語的腔調,但香港人偏偏夾雜在兩語之間,糾纏不清。

再說英文,雖然在教育政策上相對穩定,課程和考試制度都沒太大改變,不過問題並非如此簡單。香港人的英語能力本來在亞洲地區是數一數二的,但近年來不斷有新聞報導說港人的英語水準正在逐步下降,情況很不樂觀。香港英語問題的癥結在於教學方法,以往教授英語較着重文法、寫作,極力鞏固學生的書寫基礎,後來開始有人質疑港人只懂寫英語,但一碰到外國人總有點瞠目結舌,即使會講基本的英語還不夠,還要講得漂亮地道才算好,所以英語教學慢慢由側重文法(grammar)轉向傳意(communication)。可是,香港又不像新加坡那樣群族雜居,到市場買菜也要說英語,港人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沒必要說英語,故此在課室中無論學習幾多小時的傳意會話,在現實環境裡也用不着,由此更引致學童的英語根基打不穩,書面語和口語都同樣不濟,兩頭不到岸。另一方面,因歷史緣故,香港一向都採用英式英語,由教科書、官方文體到港式粵語盛行的「中英夾雜」現象(code-switching)都以英式英語為據,不過美國的流行文化橫掃全球,香港當然也不例外,在香港可以經常看到荷里活電影、美國肥皂劇、美式餐廳等,而且不少人選擇到美國或加拿大留學、移民,及後回流香港的這些「海歸派」個個滿口美式口音,在職場上十分吃香,本地僱主對「浸過鹹水」的人簡直是趨之若鶩,於是很多本地長大的香港人講英語都喜歡模仿美式口音,例如加重 r 音(好像 cornerharbour)、把 o 音轉讀 a 音(好像 topgod)。如是者,在學校學的是一套,生活上卻愛說另一套,我想港人有時見到像 dance 這樣的詞,內心會有一刻掙扎讀「丹 s」還是「釘 s」才好,這種模稜兩可的情況實非罕見。

總的說來,港人學習中文要兼顧粵語、普通話和國語,學習英文又要掌握聽說讀寫,並辨清英美之別,但在香港如斯的環境裡提出這樣的要求,除非語言天賦極高,否則教港人的語文能力如何不進且退呢?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吃素 vs 食齋

曾經見過這樣的一個說法:「這女人可不是吃素的!」

表面看來,似乎只是說某女人不吃素,即也吃肉類,好像沒甚特別,不過,句子的語氣強烈得有點過分,而且按常理不會無緣無故強調一個人是吃素的,如果只從字面意思理解,我們就被騙了。

原來「可不是吃素的」是內地的一個流行語,吃素本是出於慈悲之心而不願吃動物,故吃素給人感覺是馴良的,相反地,說一個人不吃素就是比喻人不太溫馴、不好欺負、不好惹的。如果用廣東話來表達「這女人可不是吃素的!」,可以說「呢個女人唔惹少架!」、「呢個女人都幾夠薑!」

提到「吃素」(書面常稱「茹素」),自然會令人想起「食齋」,究竟「吃素」和「食齋」有甚麼分別?

「吃素」是一種個人的飲食習慣,多數不涉及宗教因素,一般是為了保護動物或健康養生,所謂「素」是指所有取自植物的食物,至於會否進食含動物成分的食物,則要看對方是否嚴格的純素食者(vegan),即連任何蛋類、奶類製品也不吃,若只是一般的素食者vegetarian),可酌量吃這些乳製品。

素菜

「食齋」本是佛教的一種修行,佛教主張不殺生,嚴禁食用任何生煮的肉類,「食齋」如遵守佛教規條要在中午前進行,因佛教有「過午不食」的戒律,而所謂「齋」固然不包括肉類,但也不是包含所有植物,佛教有言「葷菜」吃不得(「葷」意思是氣味濃烈的蔬菜如蔥、蒜、韭等),因進食「葷菜」會滋生慾望,思緒不寧,傳統上要戒除「五辛」才算合乎「齋食」,「五辛」的內容眾說紛紜,一個說法是「大蒜、小蒜、興渠(台灣又名「阿魏」)、慈蔥、茖蔥」,至於其他蛋類、奶類、豆類食物,各派別又有不同規條,還要看教徒是入室還是俗家而定。

齋菜

筆者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以上僅憑所見所聞而言,如有謬誤,敬請指教。

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國家、語言、民族

現時世界上最多人說的三種語言分別是漢語、英語和西班牙語,漢語因中國人口眾多,以第一語言的使用人數來計排首位,但若論使用國家的遍佈率則不及英語和西班牙語。英語被喻為國際語言,除了幾個母語國家如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世界各地幾乎都有人學英語,估計這個趨勢會繼續維持多個世紀。西班牙語在歐洲不算普及,但在拉丁美洲,除了巴西說葡萄牙語之外,西班牙語可以說是跨越北美南部、中美以至南美的通行語,即使在美國也是最多人會說的第二語言。

外國人經常把漢語稱為 Chinese,但華人都知道實際上根本沒有所謂 Chinese 這種語言,中國的官方語言是普通話,以現代標準漢語為依據,英語正確來說是 Mandarin,口頭上稱 Putonghua,書面上則稱 Standard Chinese,台灣稱國語(Guoyu),東南亞地區稱華語(Huayu),香港稱中文(Zhongwen)。傳統上北方的官話一般稱 Mandarin Chinese,而粵語(Yue,以廣東話 Cantonese 為代表)、閩語(Min,以福建話 Hokkien 為代表)和吳語(Wu,以上海話 Shanghainese 為代表)在中國大陸也極具影響力。

一般人去外地旅行前,都會留意當地說甚麼語言,多數國家都有自身的語言,但也有不少國家因歷史上外族入侵、殖民主義、種族聚居或遷移等因素而說各種不同的語言。舉例說,埃及是文明古國之一,以前的確有古埃及象形文字,但現代埃及的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同樣是文明古國的印度,官方語言可不是叫印度語,而是印地語;又如比利時是沒有所謂比利時語的,比利時的北部說荷蘭語,而南部則說法語;瑞士境內更分為三個語言區域,德語區、法語區和意大利語區。

學習國家、語言和民族的英語名稱時要格外小心,雖然有很多語言和民族的叫法都是一致的,如德語和德國人都是 German,但也有部分並不一樣,如波蘭語是 Polish,波蘭人卻是 Pole。以下筆者選取了一些常見國家,按該國的官方語言和民族名稱列表顯示,供大家參考:

Country
Language
People
Afghanistan(阿富汗)
Pashtu / Dari
Afghan / Afghanistani
Argentina(阿根廷)
Spanish
Argentinian
Australia(澳洲)
English
Australian
Austria(奧地利)
German
Austrian
Belgium(比利時)
Dutch / French
Belgian
Brazil(巴西)
Portuguese
Brazilian
Bulgaria(保加利亞)
Bulgarian
Bulgarian
Cambodia(柬埔寨)
Khmer
Cambodian
Canada(加拿大)
English / French
Canadian
Chile(智利)
Spanish
Chilean
China(中國)
Mandarin
Chinese
Colombia(哥倫比亞)
Spanish
Colombian
Cuba(古巴)
Spanish
Cuban
Czech Republic(捷克)
Czech
Czech
Denmark(丹麥)
Danish
Dane
Egypt(埃及)
Arabic
Egyptian
Finland(芬蘭)
Finnish
Finn
France(法國)
French
Frenchman / Frenchwoman
French 是統稱)
Germany(德國)
German
German
Greece(希臘)
Greek
Greek
Hungary(匈牙利)
Hungarian
Hungarian
Iceland(冰島)
Icelandic
Icelander
India(印度)
Hindi / English
Indian
Indonesian(印尼)
Indonesian
Indonesian
Iran(伊朗)
Persian
Iranian
Iraq(伊拉克)
Arabic / Kurdish
Iraqi
Ireland(愛爾蘭)
Irish / English
Irishman / Irishwoman
Irish 是統稱)
Israel(以色列)
Hebrew / Arabic
Israeli
Italy(意大利)
Italian
Italian
Jamaica(牙買加)
English
Jamaican
Japan(日本)
Japanese
Japanese
Malaysia(馬來西亞)
Malay
Malaysian
Mexico(墨西哥)
Spanish
Mexican
Morocco(摩洛哥)
Arabic / Berber / French
Moroccan
Myanmar / Burma(緬甸)
Burmese
Burmese
Nepal(尼泊爾)
Nepali
Nepalese
New Zealand(紐西蘭)
English
New Zealander
North / South Korea(北韓/南韓)
Korean
Korean
Netherlands / Holland(荷蘭)
Dutch
Dutchman / Dutchwoman
Dutch 是統稱)
Norway(挪威)
Norwegian
Norwegian
Pakistan(巴基斯坦)
Urdu / English
Pakistani
Peru(秘魯)
Spanish
Peruvian
Philippines(菲律賓)
Filipino / English
Filipino
Poland(波蘭)
Polish
Pole
Portugal(葡萄牙)
Portuguese
Portuguese
Romania(羅馬尼亞)
Romanian
Romanian
Russia(俄羅斯)
Russian
Russian
Saudi Arabia(沙特阿拉伯)
Arabic
Saudi / Saudi Arabian
Serbia(塞爾維亞)
Serbian
Serb
Singapore(新加坡)
English / Malay / Chinese / Tamil
Singaporean
South Africa(南非)
Afrikaans / English
South African
Spain(西班牙)
Spanish
Spaniard
Sweden(瑞典)
Swedish
Swede
Switzerland(瑞士)
German / French / Italian
Swiss
Thailand(泰國)
Thai
Thai
Turkey(土耳其)
Turkish
Turk
Ukraine(烏克蘭)
Ukrainian
Ukrainian
United Kingdom / Britain(英國)
English
Briton
British 是統稱)
Englishman / Englishwoman
English 是英格蘭人統稱)
Welshman / Welshwoman
Welsh 是威爾斯人統稱)
Scotsman / Scotswoman
Scots 是蘇格蘭人統稱)
United States(美國)
English
American
Vietnam(越南)
Vietnamese
Vietnam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