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

上下還是左右?

今天看到 Facebook 上有人問:究竟應該寫「裏」還是「裡」?

如果大家小心看「裏」和「裡」的造字結構,會發現「裏」是上下的「衣」和「里」組成,而「裡」則是左右的「衣」和「里」組成。漢語中有少量的字都有上下和左右之分,例如「羣」和「群」、「峯」和「峰」,其實這些字純屬異體字,意思上沒有分別。一般來說,上下的「裏」、「羣」、「峯」是香港常用的繁體字,而左右的「裡」、「群」、「峰」是台灣常用的繁體字,只是選用的習慣而已,別無他意。

後來,隨着倉頡(及速成)輸入法興起,由於此輸入法是台灣人朱邦復先生在 1976 年所創,你會發現在速成的選字欄中,左右的「裡」、「群」、「峰」都排在較前的位置,上下的「裏」、「羣」、「峯」要向下搜索一回才找到,一般人打字為求方便,會乾脆選用左右的「裡」、「群」、「峰」,於是左右的寫法漸漸在香港流行起來。

基本上,這類異體字寫上下還是左右並沒有問題,不過我認為在同一篇文章內,最好選取同一款的寫法,不要一時上下一時左右,這跟英語同樣道理,不要一時英式拼法一時美式拼法。

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複合詞

很多人對德語都有一種感覺:德語的字拼法很長。

沒錯,英語的單詞很少超過 15 個字母,但德語卻俯拾即是,是否德國人喜歡用拼法來考腦筋呢?不是的,德語本身單詞的拼寫並不算長,長的其實是複合詞(compound),這亦是德語的主要構詞法。

所謂複合詞,就是用兩個單詞(或以上)拼湊成另一個詞,例如英語的 blackboard,為何不寫成 black board 呢?因為 blackboard 是專指課堂的黑板,若改為 black board 則是泛指任何一塊黑色的板,所以複合詞就是結合起來有特定意思的詞。

不過,英語的複合詞比較寬鬆,如果不是專指,一般都會分為兩個單字或以連字號串聯,因此 booksellertravel agency  self-confidence 都可視之為複合詞,相反德語的複合詞比較嚴謹,特別是名詞與名詞的結合,一般都會拼寫成一個字,當中如何合併背後還有不少理論。

請看以下的例子:
Factory workers have to endure long working hours and poor working conditions.
(英語一共有 12 個字)
Fabrikarbeiter müssen langen Arbeitsstunden und schlechten Arbeitsbedingungen ertragen.
(德語只需 8 個字)

乍看之下,德語用的字數比較少,字的拼法比較長,原因是當中有 3 個複合詞:
Fabrikarbeiter = factory workers
Arbeitsstunden = working hours
Arbeitsbedingungen = working conditions
如果你認得德語的 Arbeit(s)- 等於英語的 work(ing)-,就能一眼看穿德語的構詞原理,也就不會覺得德語的字長得那麼可怕。

以上只是簡短的一個例句而已,若將一篇英語長文轉換成德語,這些複合詞會以倍數激增,整篇文章就會顯得密密麻麻,所以學習德語一定要學懂如何拼字和拆字。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毛衣和手套

學習英語生詞的時候,如果遇到一些意義相近的生活用品,最好翻看一下插圖或用搜尋器認證一番,以免誤學誤用。

以衣物為例,香港人普遍都喜歡穿「毛衣」,但英語中有幾個詞都解作「毛衣」,如 sweaterjumperpullover cardigan,究竟當中有何分別呢?首先可以把 sweaterjumperpullover 合為一類,因為三者意思差不多,只是 jumper pullover 比較英式,美國人多用 sweater,所以我們只要分清楚 sweater cardigan 的區別就可以了。

sweater 所指的是有衣領但沒有鈕扣的毛衣,一般穿法都是由頭部套上去,故 sweater 中文又名「套頭毛衣」;至於 cardigan 則是沒有衣領卻有鈕扣的毛衣,一般穿法都是左右手穿上去再扣鈕,故 cardigan 中文又名「開襟毛衣」。看看下圖就一目瞭然:

sweater

cardigan

此外,英語中解作「手套」的有 glove mitten,在香港所見的通常都是 glove,而 mitten 要較寒冷如下雪的國家才用得着,那麼兩者有何分別呢?

原來五指分開的手套叫 glove,中文又名「分指手套」,而除了拇指其餘四指連着的叫 mitten,中文又名「連指手套」。看看下圖就不難區分了:

glove

mitten

 現在有互聯網十分方便,大家一上網查看就可一清二楚,若有不肯定的詞語,實在不能省了查閱這一工夫。

2013年3月20日 星期三

F 的世界

26 個字母中最愛 f,字詞之間彷彿可以令人看透世事、浮想聯翩。

f 的世界裡,有無窮無盡的幻想(fantasy

這裡的事物很奇異,總有正反兩面,有起點的(first)就有終點的(final),有真實的(fact)就有虛構的(fiction),有熾熱的(fire)就有冰凍的(frost),有坦誠的(frank)就有虛偽的(fake),有讚美的(fabulousfascinating)就有辱罵的(fartfuck),這一切得靠你自己去尋找(find)。

你的生命背後有不能操縱的命運(fate),可以做的唯有堅持自己的信念(faith)。有時你會因為世上有公道(fair)而感到慶幸(fortunate),但世事無絕對,不要一碰上挫敗(fail)就害怕跌倒(fall)。

人生中,家人(family)和朋友(friend)都十分重要,長大了希望尋求更多的名聲(fame)和自由(freedom),可惜兩者往往不能共存。到了擇偶的時候,你會先考慮其外貌(face)、身形(figure)、特質(feature)?還是到頭來感覺(feeling)才是最重要?

人一世有喜有悲,喜慶的時候有許多節日(festival),失落的時候也有很多離別(funeral)。面對這些悲歡離合,時而有樂趣(fun),時而有恐懼(fear),時而有憤怒(fury)。

遇到不如意的事,你可以選擇忘記(forget),給惡毒的人欺負,你可以選擇寬恕(forgive),但請不要驚慌(frightened)。在社會生存,你會見到有人愛賣弄(flaunt),有人愛奉承(flatter),有人愛違規(foul),不管你是否贊同(favour)也得接受,並學會靈活變通(flexible)。

有空不妨到外賞一回野花(flower)、釣一會魚(fish)、踢一場足球(football)、看一齣電影(film)、嘆一道美食(food)、穿一款時裝(fashion),務求讓自己處於最佳(fit)的狀態。

幸好 f 的世界讓人把視野放到最前(front)、最遠(far)的位置,為未來(future)而前進(forward),直到永遠(forever

現在,你該明白為何我對 f 情有獨鍾吧?

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巧合的 o 和 a

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在發音上有一個區別,大部分在英式英語讀 /o/ (國際音標是  /ɒ/即類似「阿諛奉承」的「阿」)的字在美式英語就會讀作 /a/ 音(即類似「阿拉伯」的「阿」),例如 topbottlehonourdoctor 等等。

廣東話和普通話也有相似的情況,很多廣東話讀 /o/ 音(國際音標是 /ɔ/)的字在普通話則讀作 /a/ 音,例如「安」(粵 /on/;普 /an/)、「湯」(粵 /tong/;普 /tang/)、「幫」(粵 /bong/;普 /bang/)、「桑」(粵 /song/;普 /sang/)等等。

世上無奇不有的事多的是,但巧合到如斯田地當真罕見,究竟 o  
a 之間有甚麼奧秘可以令兩個民族不謀而合呢?

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doctor 的背後

大家都知道 doctor 可解作「醫生」或「博士」,原來 doctor 在古拉丁文是指「教師」,動詞 docere 就是 to teach,後來引申作大學持最高學位的人,「醫生」之意反而再到後期才出現。事至今日,似乎只剩下 doctrine(教義,信條)一詞與 doctor 的本意相關。

翻查其他語言,發現都有 doctor 的縱跡,如法語的 docteur、德語的 doktor,不過它們主要用這個詞來指「博士」,若要指「醫生」則各自有另一用詞,法語的醫生是 médecin,德語的醫生是 Arzt

有一點令人莫名其妙,doctor 作為名詞都是指德高望重的人,但作為動詞卻充滿貶義。最常用的意思是篡改或偽造文件、資料、數據等,例如:
He was accused of doctoring the accounts.(他被控竄改賬目。)
The photograph of the actress was found doctored.(有人發現該女星的相片被做了手腳。)

另一常見的意思是在飲料或食品中摻入、添加有害物質,例如:
She suspected that someone had doctored her wine.(她懷疑有人在她的酒中下了藥。)

不明白 doctor 用作動詞何以會這麼負面,也找不到其來源與醫生、博士有沒有關係,若有何高見請指點。

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動詞變化

自小我們學習英語,都要反覆背誦動詞的形式,特別是一些不規則的動詞。不過,英語所謂不規則的規模其實已算很小,因為英語有一脫歐的重要特徵,那就是英語動詞一般不受代詞和性別所影響,除了現在式跟第三身代詞會發生變化,其餘一律不變。

英語動詞形式變來變去都是三至五個,唯一例外是 to be 有七個形式(am, is, are, being, was, were, been)。以動詞 to go 為例,它的變化形式有 goesgoingwent gone 四個,注意 went 無論跟哪個代詞都不變,至於 going 要變的是前面輔助動詞的 am / is / are / was / were,而 gone 則是前面的 has / have / had,總之 go 怎麼變都只得四個形式而已,這相比很多歐語來說是屬於罕見的。

歐語會因應代詞、性別、人數而有不同的形式,一般不規則動詞的變化形式每每由二十至三十多個不等,試看看法語 allerto go的變化數量:vais, vas, va, allons, allez, vont, allé, allée, allés, allées, allais, allait, allions, alliez, allaient, irai, iras, ira, irons, irez, iront, irais, irait, irions, iriez, iraient, aille, ailles, aillent, allant(總共 30 個)。我們實在要感激英語脫歐後變得簡易,否則我們要背誦的動詞數量恐怕更加驚人。

我總認為港人除了學習英語,有餘暇不妨修一門歐語,只有親身體會歐語的繁複多變,驀然回首,才會驚覺英語的難度是情有可原的。

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

a cappella

近年似乎越來越多年青人喜歡 a cappella,不時也會見到各地的人自製錄下片段放到網上供大眾欣賞。

a cappella 即是無樂器伴奏的唱歌方式,這個詞出自意大利語,有人譯做「阿卡貝拉」。cappella 在意大利語的意思是 chapelchapel 是比 church 規模較小的教堂,一般置於學校、監獄內給人做禮拜,a cappella 字面意思就是 in the manner of the chapel(按教堂的模式),換言之 a cappella 的起源和宗教有些關聯。

原來在文藝復興時期,交響樂繁華盛行,教廷卻認為應該倡導寧靜的教會音樂,在舉行宗教儀式時一般都有合唱團到場表演,為了不讓喧囂的樂器聲蓋過歌聲,合唱團在無伴奏下直接哼唱樂曲,這種歌唱方法由教堂廣傳開去,漸漸演變成今天以人聲為旋律的 a cappella

也許你會問,a cappella 是不是我們常說的「清唱」?形式上是一樣的,但 a cappella 有三點需要具備的:一是「合唱」,若只是個人的清唱就不算是 a cappella;二是「和聲」(或「和音」),和聲乃 a cappella 不可或缺的要素,因為 a cappella 乃團隊合作,不是個人表演;三是「哼出節奏」,即類似 hip hop 音樂的 beatboxing(節奏口技),用人聲模仿背景音樂,當然 a cappella 的節奏通常都比較平和的。故此,a cappella 沒錯是清唱,但清唱並不能完全解釋其內涵。

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

離哂大譜

廣東人常說的「離譜」,一般只作口語,且帶點粗俗,不敢寫於書面上,但原來「離譜」一早已經滲入普通話,不肯定是南方人帶上北方,還是北方人本已有之。「譜」本意是編製成指定的格式或用作參考的書目,如「家譜」、「食譜」、「曲譜」,後來引申為可參照的標準、指標,形容一個人做事有分寸、有把握,可說「他這個人做事很有譜」,相反就是「他這個人做事很沒譜」。

至於「離譜」,就是說距離應有的準則、慣例太遠了,換言之,即形容人做事不合常理、沒有規律可言,例如「你這樣說話也太離譜了」。可喜的是廣東話彈性大,變化多,若要加強語氣,我們可以說「離哂(大)譜」、「離譜到呢」、「離譜到冇人有」或潮一點「離譜到冇朋友」。

後來,北方人眼見南方人有個「離譜」,也不甘示弱,創下一個相反的詞語「靠譜」。既然「譜」可以遠離,當然也可以靠近,所謂「靠譜」就是符合常規、值得信賴,廣東話即是「靠得住、信得過」,例如「他這人很不靠譜,還是挑過別人吧」。

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

英式英語 vs 美式英語

早前面書有人傳閱一張關於英式和美式詞彙的插圖,條理分明,排列清晰,不失為教學的好工具,讓我也湊一下熱鬧,歸納出一些重點:

1.    英式和美式詞語中有些屬於同一個字,只是拼寫有稍微差別,如 tyre [] vs tire [](輪胎)、jelly [] vs jello [](果凍,港人稱為「啫喱」)、pyjamas [] vs pajamas [](睡衣服)、zip [] vs zipper [](拉鏈)等。

2.    有些詞指的是同一樣東西,但英式和美式卻各自用上不同的詞彙來表達,如 nappy [] vs diaper [](尿布,港人稱為「尿片」)、film [] vs movie [](電影)、lift [] vs elevator [](升降機)、rubbish [] vs garbage [](垃圾)、petrol [] vs gasoline [](汽油)、number plate [] vs license plate [](車牌、牌照)等。

3.    此外,有些英式和美式詞語雖然不同,但並不表示那些詞僅存於英式英語或美式英語,它們的其他意思是兩者共有的,例如:

a)          torch [] vs flashlight [] 的意思是指「手電筒」,但 torch 也可指奧林匹克運動會傳遞聖火的那種火把(或火炬),這個意思英式和美式都是用 torch

b)          rubber [] vs eraser [] 的意思是指「橡皮擦」(港人稱為「擦膠」),但 rubber 本身亦是一種天然物料「橡膠」,可用來造輪胎、靴等物品,這個意思英美共用。

c)          chips [] vs (French) fries [] 的意思是指「炸薯條」,以前這個分別尚明顯,但隨着美國快餐連鎖店盛行,現在不少英國人也用 French fries 或簡言之 fries。不過,另一對容易與之混淆的詞是 crisps [] vs chips [],意思是指「炸薯片」,由於 chips 一詞英美共用卻有別,不得不留神。

d)          underground [] vs subway [] 的意思是指「地下鐵路」,但英式英語也有 subway 這個詞,指「地下人行道」(港人稱為「地下隧道」),至於 underground 有時可指一些地下的秘密組織,一般都是籌劃反政府的地下黨派,這個意思英美同樣用 the underground

e)          football [] vs soccer [] 的分別則牽涉英國和美國的體育文化,英國人喜歡踢足球,固然用 football 一詞(足球當然是用 foot 來踢),但美國人不愛足球運動,反而更喜歡用上肢擺動的橄欖球(或美式足球),美國人稱為 football(要注意另一詞 rugby 亦叫作「橄欖球」,但玩法與 football 有異,詳情請閱維基百科),英國人則稱為 American football,曾經有人感到詫異,何解明明用手部活動卻仍然叫作 ‘foot’ball,這真要問問美國人才知道。至於 soccer 一詞,據說是出自解作大學生辦聯誼活動的社團 association 一詞,縮寫為 assoc,後來把 soc 加上後綴 -er 變成 soccer

f)            holiday [] vs vacation [] 這兩個詞很多人都分不清,以為兩者是一刀切的英式和美式用詞,其實兩詞之間是有灰色地帶的,如果純粹想說「假期」、「度假」、「休假」等意思,則英美兩者分明,如 summer holidays / vacationChristmas holidays / vacationThey went on holiday / vacation 等,vacation 在英式英語則主要是指大學生的假期而已,其餘一律用 holiday,不過如果想說法定的公共假日,則英美都用 holiday,分別在於英式叫 bank holiday,美式叫 public holiday,故此 national holiday(國定假日)絕不能叫作 national va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