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0日 星期日

英語外來詞

當一個國家與外國有所接觸和交流,其語言也會吸收由外地引進的詞語,語言學上稱這些詞語為 loanwords(外來詞、借詞)。英語中的外來詞非常多,在維基百科找到一項統計顯示英語詞彙裡有 29% 是來自拉丁語,29% 是法語,26% 是日耳曼語系(如德語、荷蘭語、斯堪的納維亞語〔即北歐語言〕等),6% 是希臘語,其餘是世界各地的語言,真正源自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即英國人的祖先)可能僅有 5%,當中大部分都是所謂 functional words(如 auxiliary verbsprepositionsconjunctions 等),由此可見,英語並非真的那麼 “Eng”lish,事實上是由多國語言所組成的。觀看英語借來的詞語,可窺探出所借國家的語言有一定的特色,以下挑選幾種常見語言為例:

法語 特別多政治、法律、宗教、烹飪和高級文化的詞語:
nationalism(民族主義)/ liberalism(自由主義)/ government(政府)/ parliament(議會)/ minister(部長)/ bourgeoisie(中產階級)/ entrepreneur(企業家)/ elite(精英)/ court(法庭)/ judge(法官)/ jury(陪審團)/ religion(宗教)/ saint(聖人)/ restaurant(餐館)/ cuisine(烹飪)/ pork(豬肉)/ mutton(羊肉)/ foie gras(鵝肝)/ champagne(香檳)/ chef(廚師)/ café(咖啡館)/ hotel(酒店)/ photography(攝影)/ ballet(芭蕾舞)/ salon(髮廊)/ souvenir(紀念品)

意大利語 特別多音樂、樂器、食物、藝術的詞語:
solo(獨唱;獨奏)/ opera(歌劇)/ tempo(拍子)/ a cappella(無樂器伴奏)/ piano(鋼琴)/ cello(大提琴)/ viola(中提琴)/ violin(小提琴)/ pizza(比薩餅)/ spaghetti(意大利粉)/ pasta(意大利麵)/ macaroni(通心粉)/ broccoli(西蘭花)/ espresso(蒸餾咖啡)/ cappuccino(卡布奇諾咖啡)/ latte(鮮奶咖啡)/ graffiti(塗鴉)/ fresco(壁畫)

西班牙語 特別多南美景物、航運、動物、食物的詞語:
cargo(貨物)/ embargo(禁運)/ armada(艦隊)/ guerilla(游擊隊)/ canyon(峽谷)/ tornado(龍捲風)/ tobacco(煙草)/ marijuana(大麻)/ mosquito(蚊)/ puma(美洲獅)/ llama(美洲駝)/ banana(香蕉)/ tomato(番茄)/ potato(馬鈴薯)/ chilli(辣椒)/ papaya(木瓜)/ vanilla(香草精;雲呢拿)/ barbecue(燒烤)

希臘語 特別多哲學、科學、藝術、文化的詞語:
alphabet(字母表)/ academy(專科院校;研究院)/ idea(主意)/ analysis(分析)/ criteria(準則)/ criticism(批評)/ thesis(論文)/ metaphor(隱喻)/ phenomenon(現象)/ democracy(民主)/ strategy(策略)/ utopia(烏托邦)/ gene(基因)/ diagnosis(診斷)/ biology(生物學)/ mathematics(數學)/ automation(自動化)/ cinema(電影院)/ drama(戲劇)/ comedy(喜劇)/ tragedy(悲劇)

其他語言一般與該國文化有關

德語kindergarten(幼稚園)/ blitzkrieg(閃擊戰)/ quartz(石英)/ Fahrenheit(華氏溫度)/ hamburger(漢堡包)/ frankfurter(法蘭克福熏腸)/ lager(拉格啤酒)/ schnapps(烈酒)/ noodle(麵)/ delicatessen(熟食店)/ rucksack(背包;背囊)/ hamster(倉鼠)

荷蘭語bamboo(竹)/ dam(水壩)/ deck(甲板)/ dock(碼頭)/ pump(泵)/ brandy(白蘭地酒)/ blink(眨眼)/ boss(老闆)/ sketch(素描)/ landscape(風景)/ luck(運氣)/ sledge (sleigh)(雪橇)/ Santa Claus(聖誕老人)

阿拉伯語alcohol(酒精;酒)/ algebra(代數)/ giraffe(長頸鹿)/ coffee(咖啡)/ soda(蘇打水;汽水)/ sugar(糖)/ aubergine(茄子)/ orange(橙)/ lemon(檸檬)/ cotton(棉花)/ sofa(沙發)/ alchemy(煉金術)/ chemistry(化學)/ alkali(鹼性)/ carat(鑽石重量單拉)/ amber(琥珀)/ elixir(靈丹妙藥)

日語karaoke(卡拉 OK/ judo(柔道)/ karate(空手道)/ kendo(劍道)/ sumo(相撲) / sushi(壽司)/ sashimi(生魚片;刺身)/ miso(味增)/ sake(日本清酒;日式米酒)/ udon(烏龍麵;烏冬)/ wasabi(山葵;日式芥辣)/ kimono(和服)/ samurai(武士)/ tsunami(海嘯)/ bonsai(盆栽)/ kabuki(歌舞伎)/ manga(連環漫畫)/ Shinto(神道教)

漢語pak choi (bok choy)(白菜)/ dim sum(點心)/ ketchup(茄汁)/ lychee(荔枝)/ longan(龍眼)/ kumquat(柑橘)/ wonton(餛飩;雲吞)/ ginseng(人參)/ chop suey(炒雜碎;雜燴)/ chow mein(炒麵)cheongsam(長衫;旗袍)feng shui(風水)/ kung fu(功夫)/ t’ai chi ch’uan(太極拳)/ Taoism(道教)/ Yin Yang(陰陽)/ mahjong(麻將)/ pinyin(拼音)/ kowtow(叩頭)/ 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

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Fan 屎粉絲迷

大家都知道 fan 可以指「扇子」,前面加上 electric 就是「電風扇」,除此之外,fan 也可以指狂熱喜愛某物的愛好者或崇拜追捧某人的支持者,那兩者之間有甚麼關聯呢?

哈,這回純屬巧合,兩者其實沒有甚麼關係。解作「風扇」的 fan 古英語是 fann,本來是指篩除穀殼的籃子,因要噴氣吹走多餘的殼碎而慢慢引申為「搧涼」的動作,後來有人發明了木製的扇子就用了 fan 一詞。

指人的 fan 是較為現代的用法,源於 19 世紀末的美式英語,最初美國人用來指棒球比賽的瘋狂觀眾,一般認為 fan fanatic(狂熱分子)的縮寫,也有說是 fancy(喜愛)的縮寫。fanatic 本身有少許貶意,多指政治或宗教上的極端分子,所以 fan 起初都譯為「狂熱愛好者」,「狂熱」兩字省不得。不過,隨着 fan 的用法遍佈全球,現在已少了一份「狂熱」,反而多了一份「擁戴」,語義由貶轉褒,除了指運動的支持者如 football fans,還可廣泛用於其他範疇,如 movie fansrock fans 等。

另外想談談 fan(s) 的中譯,以往會譯作「狂熱愛好者/崇拜者/支持者/仰慕者」,但都有點冗長且過時了,現在普遍都譯為「迷」,如「球迷」、「影迷」、「歌迷」、「電腦迷」、「模型迷」、「汽車迷」等。台灣把 fans 音譯為「粉絲」,開始通行兩岸三地,不過依筆者所見,「粉絲」多指歌影視及體育的 fans,似乎不常用來談其他事物(若台灣朋友有其他看法,請賜教)。香港一般直接把 fans 叫作「fan 屎」,當然這個「屎」只作同音字,並無貶意,上一輩還有兩個通俗的講法:「發燒友」和「擁躉」。據考查發現,「發燒友」源於五十年代香港一班喜愛音響器材的人,當時在沒有空調的室內玩器材容易弄得滿頭是汗,狀如發燒,故有「發燒友」之說;「擁躉」本意是船隻靠岸停泊,香港舊時漁業興旺,來往船隻頻繁,故「擁躉」有「緊密聚集」之意,但如何引申到支持者則無從稽考了。「發燒友」和「擁躉」的分別在於,前者用於事物,如「相機/動漫發燒友」,後者則用於人,如「曼聯/麥當娜的擁躉」。

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品嚐咖啡之美名

香港人越來越愛喝咖啡了,大型咖啡廳和小型咖啡館隨處可見,當中最常見的四種咖啡是 espressolattemocha cappuccino,喜歡咖啡的你知道這四個名字背後的意思嗎?

espresso
是蒸餾咖啡,又名濃縮咖啡,是經過蒸汽或熱水受高壓沖煮而製成的咖啡,espresso 本身就是形容這個過程,出自意大利語 esprimere,字面意思是 pressed out(受壓擠出的),所以 espresso 是由動詞所衍生出來。

espresso

latte(或 caffè latte是鮮奶咖啡,又名拿鐵咖啡(音譯),這個很易理解,latte 就是意大利語 milk 的意思。值得一提,港人通常把 latte 的重音放在第二音節,讀作 /lɑː' teɪ/,其實正確讀音是 /ˈlɑːteɪ/,重音在第一個音節。

latte

mocha 是摩卡咖啡,又名巧克力咖啡,但 mocha 可不是解作巧克力,原來摩卡是一個地方名,位於中東紅海的也門,摩卡曾於 15 世紀壟斷咖啡出口市場而聞名,當地產有一種像巧克力色的咖啡豆,後來歐洲人想到在咖啡裡加入巧克力的新口味,就以 mocha 來命名。(註:早期的咖啡市場集中於中東一帶,連 coffee 一詞最初也是源自阿拉伯文。)

mocha

cappuccino
是卡布奇諾咖啡,又名泡沫咖啡,要小心這個詞的拼法是 pp cccappuccino 源自意大利語 cappuccio,原意是 hood(風帽、頭巾),據說此字的來源與 16 世紀創立的聖芳濟教會有關,當時的修士穿着一件深褐色的長袍,袍上有一頂尖帽,他們來到意大利傳教時,意大利人覺得這種服飾很特別,就以解作「風帽」的 cappuccio 轉為 diminutive(指小詞綴) cappuccino 作為此服飾的名字。後來意大利人研製出一種加上奶泡的咖啡,其顏色竟令他們聯想起聖芳濟教士長袍的那種深褐色,遂將新品種的咖啡命名為 cappuccino。不知何故,cappuccino 漸漸令人有浪漫的感覺,有見及此,後來有人給它一個新的譯名:「加倍情濃」。

cappuccino

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帽子戲法

港人愛看足球賽事,特別是英格蘭超級聯賽,不少忠實粉絲熬夜也要追看下去。說到足球,很多人都會期待某球星上演「帽子戲法」,亦即一人在同一場賽事中連進三球,究竟「帽子戲法」這名稱從何而來呢?

先說明兩點「帽子戲法」的含義,第一,「帽子戲法」一般指一人連進三球或連中三分,除此之外,也可以指一人連續在三場比賽中獲勝;第二,「帽子戲法」不僅用於足球,事實上也不是源於足球,還可以應用於其他球類,如板球和曲棍球。

「帽子戲法」是英語 hat trick(或 hat-trick)的直譯,hat trick 本來是一個術語,可以指魔術師用帽子變出物體的魔術表演,也可以指雜技員用三頂或以上的帽子輪流戴在頭上的雜技表演。首次應用在運動場上是 1858 年英國的一場板球賽,投球手 Stephenson 連續三次投球都正中三柱門,根據當時的賽例,連中三元的投球手可獲得球會頒發一頂帽子作為嘉獎。

在球場上發揮渾身解數一人連取三球有如表演魔術或雜技般神奇,hat trick 一詞就此應運而生。後來到 20 世紀,世界盃誕生,球星輩出,足球史上出現多次「帽子戲法」的紀錄,才予人一種錯覺,以為「帽子戲法」只形容足球比賽,實際上是始於板球,盛行於足球,也可用於曲棍球和冰上曲棍球。

2013年6月15日 星期六

同源詞

筆者喜歡研究詞源學(etymology),即研究字詞的來源、出處。其中一項研究對象是同源詞(cognate),所指的是在歷史上有相同根源的詞語,以歐語來說,一般從詞根或拼法就能分辨出來。

前幾年筆者做過一個小工程,翻閱多本權威詞典,集合了英德法西意五種外語的常見詞彙,嘗試勘探字詞之間的詞源關係,以下用列表形式抽出一些例子跟大家分享,括號內的 m masculine(男性),f feminine(女性),nt neutral(中性)。

英語 德語 法語 西班牙語 意大利語
accident Unfall (m) accident (m) accidente (m) incidente (m)

英語的 accident 與法語、西班牙語出自同一個詞,它們就是同源詞,而意大利語的 incidente 可能只是拼法稍許不同。不過,英語中的 incident 一般指不尋常的重大事件,雖然都是負面居多,但與意外事故無關。至於德語的 Unfall 可謂別樹一格,與其他四語相迥異。再看另一例子:

英語 德語 法語 西班牙語 意大利語
bed Bett (nt) lit (m) cama (f) letto (m)

英語的 bed 與德語的 Bett 很相似,應該是同源詞。法語的 lit 與意大利語的 letto 很可能是同源詞,因為拉丁語系的語言在拼法上通常都有點出入。這次輪到西班牙語的 cama 與眾不同。

有時,五種語言的詞縱使拼法有少許差別,但整體上明顯是同根生,例如:

英語 德語 法語 西班牙語 意大利語
alcohol Alkohol (m) alcool (m) alcohol (m) alcool (m)

翻查 alcohol 的出處,原來是源於阿拉伯語,故五種語言同樣以外來語收錄進去。

當然,五種語言之間完全不同的情況也多的是,例如:

英語 德語 法語 西班牙語 意大利語
already schon déjà ya già

already 是副詞,相對於名詞,表達語法功能的詞在各種語言中一般都是獨有的。

比較動詞會複雜一點,因為很多英語動詞都具有不止一個意思,其他語言可能會用不同的動詞來表示,例如 admit 可解作 (1)「承認」和 (2)「允許進入」:

英語 德語 法語 西班牙語 意大利語
admit (1) zugeben
(2) einlassen
(1) admettre
(2) laisser entrer
(1) reconocer
(2) dejar entrar
(1) ammettere
(2) lasciare entrare

不過,說到最複雜的,一定是那些既多詞性又多功能的詞,如 any,其他語言可以有很多表達形式:

英語 德語 法語 西班牙語 意大利語
any (1) kein(e)
(2) irgendein(e)
(3) jede(r, s)
(4) alle
(1) du / de’l / de la / des / d’
(2) n’importe quel
(3) tout(e)
(1) algún / alguna
(2) ningún / ninguna
(3) cualquier
(1) del / della / dello
(2) qualche
(3) alcuno
(4) qualunque
(5) qualsiasi

驟然看來也覺眼花撩亂,看見以上列表所示,會否覺得學習英語已相對容易呢?

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

紙巾之謎

tissue 一字,既可解作「紙巾」,又可解作體內細胞的「組織」,兩個的意思相差十萬九千里,何以融合在一起呢?

tissue
源自拉丁文的 texere,意思是「編織」,進入法語演變成 tissu,指一種鑲有金銀紡紗的貴價布料,手工精巧,花樣細緻,後來一位法國解剖學家(Marie François Xavier Bichat)發現人體細胞的複雜組織,其紋路竟仿如那種布料,遂以 tissu 這個字來形容人體的「組織」。再後來有人用一層薄薄的吸水紙隔住細胞之間的組織,以防受損,這一層薄紙就命名為 tissue paper,時至今日,tissue 就是指吸水性強的紙巾。

要注意英語的 tissue 單獨用時一般指用來抹掉污垢的「紙巾」,書面上又稱作「手巾紙」或「面巾紙」,可以是盒裝也可以是紙包裝,而 tissue paper 則較多用於指包裝易損物品如玻璃瓶、陶瓷等所用的薄紙。

tissue paper

此外,法語中的 tissu 只解作體內的「組織」,要說「紙巾」,法語是 mouchoir en papier,意思是 handkerchief made of paper,而說包裝用的薄紙,法語是 papier de soie,意思是 paper made of silk

2013年6月9日 星期日

和製漢語

日本和中國自古以來文化上的交流連綿不絕,日語中的漢字是來自中國,但不少漢字進入日語後都有一番新的演繹和蛻變。日語在語言學上屬於一種「黏着語」(agglutinative language),透過詞形變化和詞素黏合來構成語法功能,故此日語中的詞語組合可以非常豐富多變,比漢語製造新詞彙的能力可謂過之而無不及。

日語和漢語之間有所謂「和製漢語」,意義有廣狹之分:廣義上是泛指任何漢字進入日語後衍生出新的意思,詞語本身是源自漢語,但日本人重新灌以新的定義或引申另外的概念;狹義上則專指由日本人原創的新詞,在漢語中從沒出現過的全新詞彙。不論廣狹,本文的「和製漢語」就是指漢語中收錄自日語的詞語。

「和製漢語」在歷史上何時出現已經很難考查,不過高峰期是在 19 世紀,正值中日雙方都在進行西化和革新運動,可惜中國的洋務運動失敗告終,而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吸收西方的技術和制度,將日本與世界思想潮流接軌。語言的發展亦如是,當時大量歐洲詞彙湧入中國和日本,兩國的學者都紛紛翻譯這些外來語,然而日本人發揮語言的智慧,利用漢字的組合拼湊,賦以新意,翻譯出西方摩登新潮的概念,結果這些新詞迅速傳入中國取代原有的譯詞(亦有說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大量引用這些日語翻譯詞,後來再流傳到中國大陸),逐漸形成今日的「和製漢語」。

「和製漢語」種類繁多,筆者在網上搜索了一些資料,以下嘗試分門別類選出一些例子供大家參考:

政治
政治/政府/政策/行政/自治/方針/司法/制度/主權/憲法/改革/革命/解放/幹部/政黨/左翼/右翼/選舉/內閣/(政治上的)運動/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民主/共和/階級

經濟
經濟/企業/團體/組織/工業/商業/金融/財政/財務/財產/收支/均衡/計畫/勞動/生產/保險/銀行/會計/物價/市場/證券/納稅/消費/競爭/景氣

社會
社會/民族/民生/公眾/人口/人權/國籍/家庭/公共/紀律/法律/訴訟/義務/權利/秩序/服務/事業/議論/交通/委員/醫療/手術/警察/污染

教育
教育/學校/學生/教師/教授/課程/教科書/圖書/地圖/實驗/研究/科學/文學/醫學/化學/物理/哲學/歷史/地理/心理學/美術/宗教/技術/美學/藝術/文化/文藝/文法/文獻/知識/常識/見習/素材/版權/出版社

生活
生活/新聞/廣告/電子/電話/電燈/電報/住所/列車/電器/機器/設備/報社/經理/顧客/漫畫/動畫/繪畫/作家/記者/日記/郵政/備忘錄/食物/脂肪/色彩/公園/風景/旅行/季節/氣候/天氣/模型/工具/世界/宇宙/地球/銀河/時間/空間

(以下的詞語難以分類,姑且以詞性區分)

抽象名詞
生命/自由/自然/真相/真實/理論/理想/基礎/原則/水準/概念/內容/健康/狀況/背景/時代/世紀/年度/體系/目標/情報/資料/基準/規模/環境/效率/責任/場面/創意/關係/戀愛/感覺/感情/愛情/友情/意識/傳奇/遺傳/輻射/進化/進度/潮流/現代/焦點/透明/腐敗/典型/項目/對象/意見/立場/可愛/福祉/先進/先端/協議/言語/特徵/範圍/系統

抽象動詞
認識/成立/發生/發明/發展/創造/構造/實現/實踐/解決/解釋/解剖/改善/檢討/對應/申請/支持/支援/信賴/着手/監視/誕生/保障/保存/追究/開發/裁判/適應/辯護/反對/說明/證明/比較/分析/假設/存在/肯定/否定/否決/否認/質疑/反映/創作/製作/操作/修正/發揮/達成/擔當/掌握/管理/處理/混合/淘汰/翻譯/影響/批判/計算/調查/禁止

除以上之外,日語的「黏性」特點也深深影響漢語的構詞結構,例如形容詞的構造形式「…的」(如美麗的、時髦的)、名詞的構造形式「…性」(如可能性、創造性)、動詞的構造形式「…化」(如電腦化、現代化),這些構詞的方式都是出自日語的。

最後必須強調一點,上面所述的只是「和製漢語」的一部分而已,可想而知,如果現代漢語不用這些詞語,不知道該如何表達現代人這麼複雜的思想?

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手字部動詞

經常有報道說港人英語能力下降,不過,筆者認為港人的中文作為母語應有的能力似乎還遜於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能力,因為一投身職場,港人自然會有英語的危機意識,加倍練習或進修,但中文底子無論多薄弱也沒人在意,實在令人嘆息。

只需觀乎平時港人的書寫就可略見端倪,除了偶然會執筆忘字或誤寫錯別字,另一個常碰到的問題是「詞窮」,特別是動詞,粵語裡很多口頭說的動作都不適宜直接寫出來,有些甚至只得讀音而沒有原字,結果港人一就寫口語化的詞,一就試圖用英語把音譯出來。舉一個常見的例子,中文手字部的字數其實過百,但港人常用的都只是一些相當「百搭」的詞,如「拿」、「抓」、「抽」、「拉」、「推」、「扭」、「抹」等等。其實,我們身為中文的繼承人,不應該只懂得那麼少,以下嘗試列舉一些手字部的字供參考:

1.      眼睛發癢或有沙粒吹進眼裡,想用手,這個動作是「揉」,如果想形容把一些物體弄成一團也可用「揉」,例如「把廢紙揉成一團扔掉了」、「把肉餡揉成小球狀放進鍋裡蒸十分鐘」。

2.      雙手來回磨擦,或把物體放在掌心磨擦,這個動作是「搓」,例如「我們坐在爐火前搓着雙手取暖」、「婆婆教孫女兒如何搓一條麻繩」。

3.    皮膚給尖利的東西了一下,即粵語諧音說的,這個動作是「扎」,例如「她編這條圍巾時不小心給扎了數針」。

4.     用手或布清除骯髒的東西,除了「抹」、「擦」,還可用「揩」,如「揩汗」、「揩眼淚」,平時說佔人身體的便宜就是「揩油」。

5.      頭部或背部感到痕癢,想用手去,這個動作是「搔」,如「搔頭」、「搔背」、「搔癢」。

6.      額前留長頭髮的人經常頭髮,這個動作是「撩」,例如「她總是在心儀的男子面前撩頭髮」。

7.      用「雞毛掃」掃去沙發或桌椅的灰塵,這個動作是「撣」,例如「整個房間給撣得一塵不染」。(註:「雞毛掃」書面語就是叫「撣子」)

8.      用手指去夾別人的臉或皮膚,使其產生痛楚,亦即俗語的「搣」,這個動作是「捏」或「掐」,例如「小弟弟老是捏我,真討厭」、「他喜歡掐她的臉頰,逗她歡樂」。

9.      廣東人常說的拗手瓜,比試臂力,這個動作書面叫「掰腕子」,「掰」本身指用力把物件分開或折斷,例如「把麵條掰成兩半」。

10.    有些動詞在書面上跟我們的口語是一致的,如「擤鼻涕」(鼻子用力把污物排出來)、「搽護膚霜」(把膏狀物塗在手上)、「擰毛巾」(把濕毛巾扭轉至乾涸)。

最後想說一說,曾經看過內地一個節目,大陸某些報館有個嚴厲的規條,記者編輯若寫錯字又刊登了,每個字要罰五大元,雖知道以大陸的工資來說,一個字五元是何其苛刻。又曾看過台灣一個綜藝節目要嘉賓猜成語,如果玩家沒聽過某成語或意思理解錯了,主持會奚落對方沒文化以令其覺得丟臉。唉,不知道香港要甚麼時候才有這種文化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