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窩心」和「肉麻」

今天想談談兩個詞語,一個是「窩心」,一個是「肉麻」,香港人對這兩個詞都很熟悉,不過要注意它們的意思在其他華人地區有很大的分歧。

先說「窩心」,這個詞的含義存在南北差異。

在南方,包括江南、華南、台灣以至香港,「窩心」是一個充滿褒義的詞,形容令人心裡感到甜蜜、溫暖、舒暢,例如「他在情人節當天親自下廚,使她感到很窩心」;在北方,包括華北以至東北,「窩心」可沒有這麼溫馨,反而帶有貶義,因為「窩」字本身含有不滿的情緒鬱在心裡之意,所以「窩心」是指因受到委屈又不能發泄而感到鬱悶,例如「她無故被上司怒罵了一頓,整天窩心極了」。

再說「肉麻」,這個詞的含義存在粵普差異。

肉麻」本意是肌肉發麻、酸痛,在廣東話裡本來引申為因聽到一些露骨的說話而令人起雞皮疙瘩,後來慢慢由貶轉褒,多用於愛情,形容聽到愛人的深情告白而沁人心脾、感動萬分,經常帶有戲謔、調情之意,例如「你講嘢咁鬼肉麻,想點先?」(你說話那麼直接露骨,想怎麼樣?)還有另一個意思差不多的詞叫「骨痺」,筆者認為廣東話的「肉麻」和「骨痺」在普通話都沒有對應詞,只能按意思直說。「肉麻」在普通話裡卻是徹徹底底的貶義詞,所指的是因聽到一些輕浮或虛偽的言語而令人感到噁心、難受,多用於職場上阿諛奉承的行為,例如「他竟然當眾向老闆大拍馬屁,同事看了無不感到肉麻」。

由以上可見「窩心」和「肉麻」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定義,褒貶不一,以後運用要特別小心。

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法語難還是德語難?

法語和德語是歐洲大陸兩個非常重要的語言,法語代表文學和藝術,德語代表科學和哲學。很多人都會好奇想知道:其實哪一種比較難

套句行話,這是很主觀的問題,因人而異。外國一些調查和統計,普遍都會把德語稱高一點,撇開純粹的語言難度,我想主要是因為德語看來較為陌生,說到底法語在加拿大和非洲多個地區都有人用,但德語在歐洲以外就不太流行,所以難免對德語的認知會偏低

如果拿兩者的語言結構來比拼,很難一決高下,既然如此,或者可以從它們和英語的關係來打個比喻

假如你的英語已學到一定的程度,能說會寫,此時你去學法語是甚麼感覺呢?我覺得情況就好像講廣東話的人去學另一種話,諸如普通話、上海話、福建話等,如果把同一篇英語文章用法語寫出來,你多多少少會猜到一些意思,因為當中有頗多拼法很相像的詞語,英語的詞彙本身就有超過一半是來自法語和拉丁語,問題是即使你能看懂少許,你也讀不出來,因為兩者的語音系統相差很遠,你以為按英語的拼音來猜度該不會差到哪裡去,結果往往出乎意料之外。所以用英語去學法語,可以省了很多背誦詞語的時間,但你要重新適應另一種講話的方式

若果你去學德語又會是甚麼感覺呢?我覺得情況就好像我們已掌握了用白話文書寫,突然你要學怎麼用文言文書寫。在語音上,德語的表音程度比英語更高,英語發音有頗多例外的情況,但德語相對較少,你按英語的拼音去讀德語,不會相差很遠。不過,如果把同一篇英語文章用德語寫出來,恐怕給你猜半天也猜不出甚麼意思。其實英語和德語本是同根生,都屬於日耳曼語系,不過英國在歷史上受過諾曼第(法國前身)統治,大量吸收了拉丁語系的詞彙,而德語則保留了很多中古時代的日耳曼語特徵,所以你用英語去閱讀德語,會發覺詞彙很深奧,拼法完全不同,而學習書寫德語更難,因為要緊記很多規則,明明兩者的底子是相近的,但感覺上英語是白話,德語是文言

說到這裡,究竟法語難還是德語難,那要視乎你覺得學另一種話難還是學文言文難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反切」簡介

想簡單講一講中文的一種注音方法:反切。

(註:以下會用粵音舉例和解釋,粵音會以香港語言學學會的粵拼注音)

自小大家查中文字典,應該都遇過一個情況,有些字並沒有同音字,字典為了列出讀音會標示「X Y 切」,這是甚麼東西恐怕很多人起初都會摸不着頭腦。一般人見到「X Y 切」,第一時間都是把 X Y 快速地合起來唸以求得最接近的讀音。事實上,香港的中文教學裡好像從沒有認真教過粵語的拼音,至少聲母、韻母、聲調和平仄這些基本的概念未必人人都知道。

古代有人在編寫韻書的時候就已經發明了「反切」,原理很簡單而且非常實用,只要記着反切需要前後兩個字,前面的字提示「取其聲母」,後面的字提示「取其韻母和聲調」,舉例說「唐」在《康熙字典》的注音是「徒郎切」,首先要知道「徒」和「郎」的粵語拼音:

「徒」:tou4
「郎」:long4

按反切的準則,「徒」取其聲母 t,「郎」取其韻母和聲調 ong4,所以「唐」的讀音就是 tong4

不過,「唐」有同音字,如「堂」,一般字典只需標示同音字就可以了。但有些字沒有同音字或比較容易的同音字,就要用反切了,例如「騎」(雖與「瘸」同音,但列出「瘸」恐怕也沒人知道吧),「騎」的聲母是 k,可以用「窮」(kung4),「騎」的韻母和聲調是 e4,可以用「耶」(je4),故此「騎」的反切就是「窮耶切」了。

以上都是常見的字,再試舉一個不太常見的字,如「彧」,意思是「富有文采」,如果只告訴你「彧」的反切是「因足切」,你知道它的讀音嗎?

先看看「人」和「足」的粵語拼音:
「因」:jan1
「足」:zuk7

「因足切」得出的結果是 juk7,由此可以知道「彧」的讀音就是「郁」了。

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

身體部位有異樣?

英語的形容詞如果是出自名詞,一般都是在後面加上詞綴的,例如:

care + ful = careful
danger + ous = dangerous
fool + ish = foolish
home + less = homeless
luck + y = lucky
passion + ate = passionate

可是,不知你有沒有發現,一些表示身體部位的詞與其形容詞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詞,例如:

mouth (n) — oral (adj)
eye (n) — optic / optical (adj)
ear (n) — aural (adj)
nose (n) — nasal (adj)
finger / toe (n) — digital (adj)
tooth (n) — dental (adj)

考查過後,發現原來英語中這些表示身體部位的名詞是從古英語(Old English)一直沿用下來的,至於那些形容詞是中世紀後英語從拉丁語或法語吸收進來的,時至今日,除了 oral 一詞因 oral exam(口試)比較常見之外,其餘一般只用於專業術語,例如 optical effects(視覺效果)、aural stimuli(聽覺刺激)、nasal sound(鼻音)、dental floss(牙線)等,另外 digital 現今一般用於表示「數碼的」,如 digital camera(數碼相機),至於表示「手指的」或「腳趾的」只限用於解剖學上。

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國語形成的歷史背景

為何今天中國會以普通話作為官方語言,這是一個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普通話是以北方官話為基礎的語言,語言學者早已查證北方官話其實是胡漢混雜語,起源可追溯至北宋時期,當時北宋不敵外族入侵,割讓北方整個燕雲十六州給契丹(即遼國),後來北宋與女真族(即金國以及後來的滿清)結盟滅遼,取回燕雲十六州,但當時女真族開始滲入北方地帶,與漢人聚居通婚,學漢人的漢語,慢慢形成胡漢混雜的北方官話。

另一點要注意的是中國歷代京城所在地的變遷,由秦朝的咸陽、漢朝的長安及洛陽、魏晉南北朝的建康(即今日的南京)、唐朝的長安、北宋的汴梁(即今日的開封)以至南宋的臨安(即今日的杭州),大都集中在黃河下游、長江中上游的地帶,但由宋朝起漢人的朝廷長期積弱,以致遼國、金國、大蒙古國先後攻陷中原,出現第一次由外族執政的元朝,到明朝有一段時間把京城遷回南京,後來再出現第二次由外族當權的清朝,自此二百多年來京城都定在北京,以至當今的中國。

今天所說的古漢語是指漢唐盛世以來在中原地帶以漢人為中心的漢語,發展到近代就是各種各樣的南方方言。中國有所謂七大方言(大家可看附圖,在語言學上其實可以界定為七種語言),分別是北方的「官話」、南方的「吳語」(江蘇、上海、浙江)、「湘語」(湖南)、「贛語」(江西)、「閩語」(福建)、「粵語」(廣東)和「客語」(廣東、江西、福建),可想而知,北方就是以官話為代表,相對地比較統一,而南方就以六大方言各據一地,請記住六大方言是互不相通的。

滿清被推翻後,到了民國初期,要決定一種方言作為全國通行的語言,我們都清楚知道北方官話是胡人和漢人的混雜語,而南方的六大方言是由古漢語留傳下來的漢人語言,不過當時政局非常動蕩,考慮因素並不以漢族的文化傳承或語言的純淨度來衡量,而是以政治環境為主,若統計當時各種方言的群體人口,北方官話是最多的,加上滿清二百多年來的京城都在北京,整個政治中心徹底由南方北移。情況就好像把七大方言列為候選名單,即使以投票方式來決定,北方人只會投官話,南方人就投給自己所代表的方言,結果選票只會分散,難道南方人會齊心集中投給其中一種嗎?肯定不會。這是多麼無可奈何也不得不承認的事實,結果今天通行於全國的就是以北方官話為基礎的普通話。

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既是朋友又是敵人

有時候,朋友與敵人,角色難分,尤其在職場上,能夠找到個志趣相投的人固然好,但若對方同時也是職業階梯上的競爭對手,最終是敵是友往往只繫於一線。英語的有心人眼見 friend enemy 難以一刀切那麼決絕,於是乾脆把兩詞結合為一個新詞:

friend + enemy = frenemy

frenemy 就是指基於種種弔詭的人生奇態,有些人既是朋友又是敵人,中文稱之為「友敵」。你身邊有沒有 frenemy 呢?如有的話,你會怎樣跟他們相處呢?

再說一點語言吧,英語中把兩個詞的拼法串聯成為一個新詞,這類新詞用專業術語來說叫做 portmanteau words(合併詞,混成詞),簡單一點直接叫 blend,有許多大家見怪不怪的詞其實也是 portmanteau words,特別是一些新興的詞,英語人士不會經常創造一些拼寫新穎的詞,反而會找些現存的詞再加以組合拼湊,以下舉些常見的例子:

breakfast + lunch = brunch(早午餐)
Chinese + English = Chinglish(中式英語)
electronic + mail = email(電子郵件)
emotion + icon = emoticon(表情符號,如 :-)  -_-!!
fourteen + nights = fortnight(兩星期)
Internet + citizen = netizen(網民)
smoke + fog = smog(煙霧)
wireless + fidelity = Wi-Fi(無線傳輸系統)

2015年5月24日 星期日

執政與在野


西方民主國家的政黨制度有分為
ruling party opposition partyruling party 顧名思義就是「執政黨」,即是經選舉後獲得執掌政權的政黨,而 opposition party 就是在議會提出意見或監督權力的「反對黨」,中文有另一個名稱叫「在野黨」,那麼「在野」是甚麼意思呢?

「在野」這個詞在中文存在已久,古語有云「君子在野,小人在位」,「野」是指不在當政的權位,所謂「朝野」即是朝廷與民間之別,故此「在野」就是不在朝廷任職,而現在我們所說的「在野黨」就是未執政的政黨。

嚴格來說,如果一個國家有多個黨派,除了執政黨外,其餘都是「在野黨」,與執政黨抗衡的死對頭才是「反對黨」,但由於現時大多數國家的「在野黨」都是反對為主,而且通常是兩黨對立,所以「在野黨」也成為「反對黨」的代名詞。

2015年4月26日 星期日

UK or Britain?


眾所周知,英國是由
England + Wales + Scotland + Northern Ireland 所組成,但它們再細分組合還有不同的名稱:

England + Wales = Britain(不列顛);
England + Wales + Scotland = Great Britain(大不列顛);
England + Wales + Scotland + Northern Ireland = United Kingdom(聯合王國);

英國的國名全寫是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但為了方便書寫和對話,一般都是簡稱為 (the) UK Britain

有人形容英國是 ‘a country of countries’,因為對英國的政治體系來說,四個 regions 都可以稱為 country,但傳統上 Wales 有時被稱為 the Principality(公國),而 Northern Ireland 有時被稱為 the Province(省)。去年 Scotland 經過公投決定是否成為一個獨立國家,最後是 55% 反對獨立,45% 支持獨立,結果 Scotland 仍然是屬於 United Kingdom

2015年4月25日 星期六

自由式是泳姿嗎?

游泳有四種常見的姿勢(stroke),留意各種姿勢的英語名稱:仰泳(香港人叫「背泳」)是 backstroke,蛙泳是 breaststroke,蝶泳是 butterfly stroke(或簡稱 butterfly),至於自由式,英語並沒有 freestroke 這個詞,現在英語人士一般都叫作 freestyle,但這個名稱要再稍加說明。

我們所說的「自由式」,其實專業術語應該是「爬泳」或「捷泳」,英語是 crawl front crawl,而「自由式」本來是指游泳中不限任何姿勢的一種比賽方式,換句話說,游泳選手可以採取任何泳姿參加自由式(freestyle),由於「爬泳」是速度最快的泳式,所以一般選手都會選取爬泳參加自由式比賽。久而久之,「自由式」就成為了「爬泳」的代名詞,而英語人士也習慣把這種泳式說成 freestyle 了。

奧運的游泳項目還有一種叫混合泳(medley),選手要用四種泳式作賽,依次為仰泳、蛙泳、蝶泳和自由式,仰泳必須排首是因為這種泳式要先入水,中途轉身會出現衝撞,另外三種則由慢到快排列,第四種的自由式名義上其實沒有指明是爬泳,賽例只是規定仰泳、蛙泳、蝶泳以外的泳式,一般選手要在最後一圈衝刺自然會選擇速度最快的爬泳作為自由式項目。

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熊貓 vs 貓熊

我們說的國寶級動物「熊貓」,在台灣則稱為「貓熊」,為何會這樣呢?這個問題可以先由英語名稱說起。

英語的 panda 一詞出自尼泊爾語,本來是指另一種體積較小、紅褐色毛皮、有長尾巴且外形很像貓的動物,產於喜馬拉雅山脈地區,中文最初是先把 panda 譯作「熊貓」,後來西方人在中國發現另一種體積較大、黑白毛皮但外形很像熊的相似品種,為了區別開來,英語就把前者稱為 lesser panda red panda,中文叫「小熊貓」或「紅熊貓」,而中國的特有品種稱為 giant panda,中文叫「大熊貓」。由於大熊貓數目稀少、瀕臨滅絕,一直備受注視,所以現在 panda 一詞也漸漸用來專指大熊貓。

熊貓究竟屬於哪一類物種至今依然沒有定論,但肯定不是貓科,以其生理結構和棲息習慣來看,一般認為屬於熊科的說法較可取,所以近年來台灣規定正名為「貓熊」,意即形似貓的熊,這樣才符合中文把核心詞放在後面的構詞法,比如「箭豬」、「劍魚」、「蠶豆」、「桌曆」、「眉筆」等。不過,「熊貓」一詞由來已久,相信其他華人地區會繼續沿用。

giant panda
lesser panda / red panda

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字典和唱片之境況

其實,字典界和唱片業的情況很相似

當這個世界還未有互聯網的時候,兩個行業都很興旺。

高峰時期,歌手喜歡唱甚麼另類的歌都可以,同樣,編輯想做甚麼冷門的專科字典都沒問題。

歌手每推出一張唱片,裡面每首歌都有版權,在電視上或 KTV 播放都要收版稅,同樣,編輯每出版一本字典,裡面的定義和例句都有版權,電子詞典或搜索網頁上若要引用也要收版稅。

歌手不想歌路太隨波逐流,會慢慢建立自己的個人風格,同樣,編輯不想字典與同類產品看來相似,也會慢慢樹立自己的學術品牌。

音符來來去去就只有那幾個,創作一首歌很容易因為旋律相近而涉嫌抄襲,同樣,文字常用的來來去去就只有二三千字,給詞語下定義也很容易因為用字相近而疑似抄襲。

可是,當這個世界出現互聯網後,大家縱然路向不同,然而殊途同歸。

歌手的心血結晶很容易就可以上載到網上甚至供人下載,編輯的精雕細琢也很容易被人斷章摘句就成為非賣品。

樂迷習慣了聽歌不必付錢,直接上網吧,何須花錢買唱片?學生也習慣了查字典不用付錢,直接上網吧,還花錢買字典傻的嗎?

唱片和字典都是數百元不等,絕大多數人卻覺得昂貴,界定為奢侈品,可價值數千元的手機,多貴也有人捧場,幾乎比米飯更重要。

現在,手機上可以試聽然後付款下載歌曲,同樣,字典也有樣品試閱然後付款購買應用程式。

道理上,大家都同意,歌曲原創很重要,生命中不能沒有音樂,同樣,大家都認為,語文修養很重要,學習過程中不能沒有字典。

可是,當人人都習慣了聽歌和查字典有免費的途徑,漸漸忘記了背後創作人付出的心機,還有多少人願意掏腰包呢?

2015年4月4日 星期六

錯別字遊戲

筆者曾在臉書上跟朋友玩錯別字遊戲,以下列出的詞語中,大家知道哪些是錯別字嗎?

1. 內咎
2. 寒喧
3. 演譯
4. 彊屍
5. 繁囂
6. 見人見智
7. 收心養性
8. 禮上往來
9. 固步自封
10. 發奮圖強
11. 瞪目結舌
12. 矯揉做作
13. 毛骨聳然
14. 舉世觸目
15. 以茲證明

好了,現在揭曉答案!

1. 內咎
答案:「內疚」。「疚」指慚愧不安,如「愧疚」,「咎」則指過失,如「歸咎於」、「引咎辭職」。

2. 寒喧
答案:「寒暄」,從「日」部。「暄」本義是溫暖,「寒暄」就是泛談天氣寒暖之意,「喧」則是大聲說話,如「喧鬧」、「喧賓奪主」。

3. 演譯
答案:「演繹」。「繹」意思是理出事情的頭緒,「演繹」本是一種推理方法,今多解作表現方式,從「言」字部的「譯」就是「翻譯」,即是將一種語言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

4. 彊屍
答案:「殭屍」。「殭」指人或動物死後屍體沒有腐朽,留意繁體字應寫為「殭」,而簡體字則寫為「僵」,「僵」用於繁體字可指身體硬化,如「僵硬」,又或指雙方爭持不下的情形,如「僵局」;至於「彊」其實是「強」的異體字,現已少用;此外也要留意「疆」字,意思是邊界、國土,如「疆域」、「新疆」。

5. 繁囂
答案:「繁囂」和「煩囂」都可以,不過側重點有些不同。「繁囂」着重「俗世間的繁雜事務」,有出世的意味,多用於隱士或僧侶;「煩囂」則着重「鬧市的喧嘩嘈雜」,多用於凡人想圖個耳根清靜。

6. 見人見智
答案:「見仁見智」。這是出於典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指對於同一問題,人人各有各不同的見解。

7. 收心養性
答案:「修心養性,也作「修身養性「修」在這裡解作鍛鍊、培育,意思是指通過自我反省檢討,使身心臻於完美的境界。

8. 禮上往來
答案:「禮尚往來」。「尚」意思是講究、注重,「禮尚往來」就是指在禮節上講究有來有往,別人贈禮也要以禮回報。

9. 固步自封
答案:「故步自封」。這個成語很多人寫作「固步自封」,可能以為「固」有限定的意思,但其實成語中的「故步」是指舊時的步法,「故步自封」就是走老一套的步子,把自己封閉起來,比喻安於現狀,不求進取。

10. 發奮圖強
答案:「發憤圖強」。如果單說「發奮」是正確的,但「發憤圖強」是約定俗成的寫法,不能亂寫別字,意思是把不滿的情緒化為動力,努力向上,謀求進步。

11. 瞪目結舌
答案:「瞠目結舌」。「瞠」指睜大眼睛,「瞠目結舌」就是睜開眼睛說不出話來;而「瞪」也是指睜大眼睛,卻多用於另一詞語「目瞪口呆」,表示嚇呆了的樣子。雖然兩者意思差不多,但詞語搭配是古往今來的既定用法,不可隨便更改。

12. 矯揉做作
答案:「矯揉造作」。若表示故意做出引人注目卻顯得不自然的動作,現今確實多用「做作」一詞,不過成語「矯揉造作」沿用已久,表示裝腔作勢、刻意作態,不能因為「做作」常用就胡亂竄改成語

13. 毛骨聳然
答案:「毛骨悚然」。這個成語也越來越多人寫成「毛骨聳然」,可是正確寫法應該用「悚」,因為「悚」作為形容詞才是表示害怕的樣子,而「聳」乃動詞,本來是指直立,如「高聳入雲」,後來亦引申為「使人吃驚」,如「聳人聽聞」、「危言聳聽」,「毛骨悚然」是指害怕得毛髮豎起、脊骨發冷,按道理應用表示狀態的「悚」

14. 舉世觸目
答案:「舉世矚目」。「矚目」是指受到注視、引起注意,「舉世矚目」意思就是吸引全世界的注意力,而「觸目」則指目光所及的範圍,成語「觸目驚心」就是指眼前所見的景物都十分駭人,兩字可不要混淆。

15. 以茲證明
答案:這個有點玄妙,如果是先引述了一些事實,然後說「以茲證明」,這個「茲」是代詞,即「以此證明」,但如果是想表示「作為證明」,應該說「以資證明」,「資」才是動詞,有「憑藉」、「供給」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