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語言的嘲諷意味

大家學習英語一定會碰到形容詞或副詞的比較級(comparative),對以下的句子應該不會感到陌生:

1. There were more women than men in the demonstration.
2. Though being younger, Nigel runs faster than Jerry.
3. At this moment, Obama gets more vote than Hillary.
4. The Guardian sells better than The Independent.
5. Rosie grows taller than her elder sister Lesley.
6. In the singing competition, Celina performed better than Flora.
7. The naval officer has a higher rank than the army officer.
8. My Grandma lived longer than my grandpa by 5 years.

上面的句子中,除了比較級和 than 用上粗體以外,還有一些名詞和動詞也同樣以粗體標示,其實筆者這次話題的焦點不在於比較級,而是一個和比較級有緊密關係的用詞:out

如果你平時多查閱詞典或細閱報章雜誌,不難察覺以 out- 作為前綴(prefix)所衍生的一系列詞語,out- 這個前綴若用得恰當,一來可省略多餘的字數,二來會令句子讀起來簡潔有力。以上八個例句皆可以用一個 out- 為首的詞代替:

1. Women outnumbered men in the demonstration.
2. Though being younger, Nigel outruns Jerry.
3. At this moment, Obama outvotes Hillary.
4. The Guardian outsells The Independent.
5. Rosie outgrows her elder sister Lesley.
6. In the singing competition, Celina outperformed (or outshone) Flora.
7. The naval officer outranks the army officer.
8. My Grandma outlived my grandpa by 5 years.

不過,單單學了這些詞還不夠,應該要再學得更深入一點。在比較級的句子中,英語和漢語有點不同,漢語習慣突出優勝的一方,所以華文報紙上經常出現「超越」、「勝過」、「優於」、「擊倒」等此類表揚勝方的用詞,英語則剛剛相反,不知英美國家是否喜歡挖苦、挑剔或嘲諷落敗的一方,喜歡突出輸家,給他們一個落井下石,幸災樂禍,所以上面有些句子雖然合乎文法,但地道的英語用被動式會比較常見,例如:

1. Men were outnumbered by women in the demonstration.(反映男性的不濟)
2. At this moment, Hillary is outvoted by Obama.
(反映政治立場)
3. The Independent was outsold by The Guardian.
(顯示調查員閱報的偏頗)
4. In the singing competition, Flora was outperformed (or outshone) by Celina.
(暗示賽果爆冷)
5. The army is outranked by the naval officer.
(顯示階級上的分野)
另外幾句關於跑步、身高和壽命,若沒有諷刺的必要,一般不會用被動式。

由此可見,英語運用起來比漢語更有一番冷嘲熱諷的味道,切勿小覷語言上的細微差別,實際上已可窺探不同民族的思考模式。

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你別跟我套近乎了

北方人有句俗語叫「套近乎」,例如說「你別跟我套近乎了」,對於香港人來說相當陌生,大家知道是甚麼意思嗎?

首先要留意一點,這裡「近乎」的意思不是我們常說的「接近於」,如「他勝出的可能性近乎零」,北方人說的「近乎」是指關係親密,有點像我們南方人說的「交情」,至於「套」是北方常用的動詞,指「拉攏(關係)」,故此「套近乎」就是指刻意親近某人以拉攏關係、阿諛奉承,語帶貶義。

如果用廣東話說「套近乎」,筆者不太肯定最接近的說法是甚麼,有人說是「埋堆」,但總覺得不完全一樣,「埋堆」沒錯是親近一群人以融入其圈子,但程度上不至於拉攏、討好、巴結,詞語偏向中性,畢竟「埋」就是沒有「套」那種鑽營、謀利、攻心計的含義。

「你別跟我套近乎了」用廣東話來說應該是「你唔好同我黎呢套啦」,潛台詞是「我唔 buy 架囉」(我不會接受的)。

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剖析詞語結構

自小學習英語都要鑽研很多語法問題,慢慢習慣了就不覺得怎麼樣,但當要鑽研自己母語的語法,熟悉得來又有點生疏,若非主修語言,很少人會認真研究母語的結構。漢語的語法,坦白說,筆者也覺得頗為乏味,尤其是用來解釋的學術用語不太易記,要花點工夫才能上手。不過,有些基本的概念最好還是要知道,否則外國人請教時我們結結巴巴的就不好了。

今天想說一點漢語中的合成詞,所謂合成詞是相對單純詞而言,單純詞即只由一個語素構成,例如「車」、「馬」、「高」、「壞」、「走」、「轉」等,但單純詞不一定是單音節,可以是雙音節或多音節,重點是必須結合才成為一個詞,並不能拆開,例如「咖啡」、「坦克」、「邏輯」、「玲瓏」、「白蘭地」、「馬來西亞」、「阿姆斯特丹」等。合成詞是由兩個或以上的語素構成,基本上漢語中絕大多數的詞都是合成詞,而合成詞的組合方式還可以細分為五大類型,以下逐一簡介並提供一些例子給大家參考:

並列型,又稱「聯合型」:由兩個意思相關、相近或相反的詞所組成,兩者不分主次,地位一致,而且詞性通常都相同,例如「語言」中的「語」和「言」意義相近,合併起來就是指人類表達思想、交流意見的工具,又如「開關」中的「開」和「關」是兩個相反的動作,合併起來就是指接通或中斷電器的裝置。其他例子:「城市」、「價值」、「骨肉」、「手足」、「美麗」、「卑微」、「呼吸」、「代替」、「嘲諷」、「始終」等。

偏正型:所謂「偏正」,即後面的詞是主要成分,前面的詞是作修飾之用,從詞性上看,主要是「名詞/形容詞+名詞」以及「副詞+動詞」,例如「核電」是指用「核」能產生的「電」力、「喜劇」是指以誇張搞笑的手法使人歡「喜」的戲「劇」,又如「微笑」是指「笑」的動作輕「微」而不顯著。其他例子:「皮鞋」、「油畫」、「國旗」、「鐵路」、「紅豆」、「閃婚」、「嚴懲」、「郊遊」、「朗讀」、「滯銷」等。

補充型:與「偏正」相反,前面的詞是主要成分,後面的詞是作補充或說明之用,補充型詞語有兩類:第一類中前面的詞是動作,後面的詞用來說出動作的結果,詞性上就是「動詞+副詞」,例如「改善」表示「改」變或「改」革最終要達到完「善」的效果。其他例子:「降低」、「說服」、「打敗」、「揭露」、「推翻」等;第二類中前面的詞是實物,後面的詞用來表示實物的單位,結合起來就是該實物的統稱,詞性上就是「名詞+量詞」,例如「書本」所指的是一「本」本的「書」合起來統稱「書本」。其他例子:「車輛」、「花朵」、「紙張」、「船隻」、「人口」等。

動賓型,又稱「支配型」:這個容易理解,前面的詞是一個動作或行為,後面的詞是該動作或行為所直接影響或支配的對象,詞性上一般都是「動詞+名詞」,例如「納稅」表示所繳「納」的東西是「稅」款,「解毒」是指「解」除身上有「毒」的物質,「傷心」表示受到「傷」害的是「心」靈。其他例子:「登陸」、「爬山」、「參軍」、「懷孕」、「欠債」、「投資」、「簽名」、「搶眼」、「賣命」、「撒謊」等。

主謂型,又稱「陳述型」:與「動賓」相反,前面的詞是主要事物,後面的詞是用來陳述有關該事物的內容、狀況、性質等,詞性上一般都是「名詞+動詞」,也可以是「名詞+形容詞」,例如「地震」是描述「地」面在「震」動的自然災害,又如「年輕」是指「年」紀尚「輕」的人生階段。其他例子:「海嘯」、「心煩」、「頭痛」、「病危」、「民變」、「冬至」、「月亮」、「眼花」、「臉紅」、「膽怯」等。

除了以上五大類型,漢語詞語的組合方式還有另外兩種小類別:一是附加式,這種類似英語的前綴(prefix)和後綴(suffix),例如我們平時稱呼別人喜歡在前面加上「阿」,例如「阿媽」、「阿公」、「阿強」等,而在後面加上詞綴的情況則更多,例如加上「子」的「房子」、「猴子」、「胖子」等,加上「性」的「人性」、「彈性」、「活性」等,加上「家」的「作家」、「畫家」、「專家」等;二是重疊式,即把原是單音節或雙音節的詞重複為疊字,例如「叔叔」、「星星」、「剛剛」、「毛毛雨」、「綠油油」、「簡簡單單」、「形形色色」等。

如果你對以上的分類有興趣,不妨也找些詞語來看看屬於哪個結構吧。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多謝」還是「唔該」?

外地人來香港旅遊,最好要聽得懂和說得上幾句廣東話,方便問路、購物或尋求幫助。很多內地、台灣和海外同胞應該都聽過用廣東話表示向人致謝有兩個用語:「多謝」和「唔該」。原來這兩個用語的分別可以考起很多人,即使連香港人自己也未必可以清楚說出兩者的細微區別。

每種語言的地道用語不是一時三刻可以學到的,只能夠盡量說明一些基本用法,然後在現實環境中多聽母語人士如何實際運用。「多謝」和「唔該」的分別說難不難,但說易又不是太易,尤其是普通話一般都只是說「謝謝」,就更難分辨兩詞,不過有一個說法相當奏效:多謝」是用於物質上唔該」則用於非物質上。簡單來說,別人送禮(gift),不分厚薄,一律要說「多謝」,無論別人是給予、施捨或傳授東西,例如新年時收到親戚送的利是(紅封包),都要向人說聲「多謝」,;至於幫別人的忙(favour),不論輕重,一律要說「唔該」,例如別人幫你開門、搬物品、指示路線等,都要向人說聲「唔該」。

雖說「多謝」和「唔該」都等同「謝謝」,但「唔該」相對較接近普通話所說的「勞駕」或「有勞」,只是「勞駕」或「有勞」聽起來有點言重和客氣,而「唔該」實際上是非常隨便和友善,日常生活中用「唔該」的情況會比「多謝」多。不過有兩點要特別注意:如果別人借東西給自己用,這不屬於物質上的施予,因為你遲早總要歸還的,別人只是幫你應一時之急,所以這種情況要說「唔該」;此外,如果別人為自己所做的事是相當重大,幾乎是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成全自己,例如你犯了過錯,別人替你受罪或捱罵,這種情況卻要說「多謝」才足以表達內心的感激。

再深入一點,「唔該」還有一個用法是「多謝」沒有的,「唔該」其實也相當於普通話的「請」或「煩勞」,亦即英語的 please,例如平時問人可否讓路會說「唔該借借」(請讓一讓),英語是 Excuse me,又例如問「唔該你可唔可以等一陣」(請你稍等一下可以嗎?),英語是 Could you please wait for a moment?,這個「唔該」已不僅是作為對答的用語,而是一個構成句子成分的助詞,「唔該」的這一用法十分普遍,外地人要運用得純熟,不妨多聽本地人的日常對話。

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七國彩虹

彩虹漢語本名「虹」,不用多說,就是指天空的水珠經過日照折射而產生的一條弧形彩帶,我們自小唸彩虹的七種顏色為「紅、橙、黃、綠、青、藍、紫」,但學術上又有另一講法是「紅、橙、黃、綠、藍、靛(介乎藍紫之間的顏色)、紫」。那麼,其他語言怎樣叫彩虹的呢

日語:沿用漢語的「」,讀音是「にじ」(ni ji)。

英語德語:英語和德語合起來說,因為英語的 rainbow 跟德語的 RegenbogenRegen = rainBogen = bow)一脈相承,如果說 rainbow 是「雨後呈現的弓」也說得通,不過 bow 其實源自 Bogen,而德語的 Bogen 除了可以指「弓」,也可以指「弧形」(arc)或「弧線」(curve),這樣解釋似乎更合理。

法語:彩虹的法語是 arc-en-ciel,字面意思是 arc in the sky(天空中的弧),十分形象化,如果有留意日本的樂壇,對 arc-en-ciel 這個詞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因為日本正正有一隊著名的搖滾樂團就是叫 L’Arc-en-Ciel

西班牙語:彩虹的西班牙語是 arco irisiris 確實與英語的 iris 相同,指眼睛的「虹膜」,再翻查出處,iris 這個詞是出自希臘語,而希臘語的 iris 本身可解作「彩虹」和「虹膜」,至於兩者之間有甚麼關係筆者就搞不清了。

意大利語:彩虹的意大利語是 arcobaleno,千萬不要誤會,跟香港某品牌毫無關係,baleno 在意大利語的意思是「閃電擊出的閃光」(a flash of lightning),arcobaleno 字面上可解作「閃現的弧」,聽起來頗有詩意。

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Oreo 的種族含義

大家都吃過 Oreo 餅乾吧?這個品牌名字背後原來暗藏了一點跟種族有關的貶義。

Oreo 餅乾是由兩塊黑色曲奇夾着白色的香草餡料,黑夾白,可以聯想到甚麼呢?

在美國,有些黑人的心態和舉止都想盡量模仿白人(acting white),以顯示自己像主流的白人般擁有優越的才能,但這些黑人卻受到其他黑人的不屑和排斥,例如他們講的英語太標準,不像黑人英語(Black English),喜歡的音樂是 poprockcountry,而不是 hip hoprap R & B,甚至連結識一大群不同膚色的朋友或者在工作上爭取好表現也會惹來非議,視之不忿的黑人形容這些黑人為 oreo,取其意象為 “black on the outside and white on the inside”。已故的樂壇天后 Whitney Houston 當年憑一曲《I will always love you》紅爆全球,但卻遭受一些黑人白眼,認為她的唱腔有意取悅白人。




在美國生活的亞洲人亦不例外,假若他們給人感覺是崇尚白人或以具有白人的才幹而自豪,同樣會給其他亞洲人嗤之以鼻,譏笑他們「黃皮白肉」,要形容 “yellow on the outside and white on the inside”,他們想到一個更直接簡單的用詞:banana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時裝模型大比拼

英國和法國貴為時裝大國,品牌雲集,名模輩出,但原來跟時尚相關的用詞,英法兩語交錯混雜,有些本是源自法語,引進英語後又有其他詮釋,應用時務必小心為妙。

英語說的 fashion(時尚),在法語要說 mode,大家對這個詞應該不會感到陌生,以往在網上的聊天室,人人都會顯示自己處於甚麼狀態,例如 availablebusyaway off,這種狀態就是英語所謂的 mode 了。英語說的 fashionable(時髦的),在法語要說 à la mode,這個詞在英語詞典也查找得到,以方便讀者翻閱時尚雜誌時可能會碰見,相反地,英語說的 old-fashioned(過時的),在法語則有另一個詞叫 démodé。英語說的 fashion model(時裝模特兒),在法語要說 mannequin,不過要留意英語也有收錄 mannequin 一詞,但實際意思一般都不是指真人的模特兒,而是指放在商店櫥窗中用來展示服裝的人體模型。

英語說的 model,除了可解作模特兒,還有很多意思,比如小朋友渴望擁有的玩具模型(a model car / ship / plane),又或者建築師按照實物比例製作的模型(a scale model),這兩個意思的 model 在法語都要說 maquette。此外,法語其實也有 modèle 一詞,但卻很少用來指人,modèle 一般表示物件如汽車、機械、器具等的型號,而抽象一點,modèle 也可以表示為人所仿效的模範或典型。由此可見,英語的 model 一詞多義,法語則分別以 mannequinmaquette modèle 三個詞區別開來。

最後再總結一下以上所說的幾個英法詞語,要注意當中既有分別也有重疊:


英語 English
法語 French
時尚
fashion
mode
狀態
mode
mode
時髦的
fashionable
à la mode
過時的
old-fashioned
démodé
時裝模特兒
fashion model
mannequin
人體模型
mannequin
mannequin
玩具模型
model
maquette
比例模型
model
maquette
型號
model
modèle
模範
model
modèle

時裝模特兒(英:fashion model/法:mannequin)
人體模型(英/法:mannequin)
玩具模型(英:model/法:maquette)
比例模型(英:model/法:maquette)
汽車型號(英:model/法:modèle)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拜拜肉」

現代人即使工作多麼繁忙,但愛美的人一有空餘時間就會做健身運動,男士喜歡操練肌肉,特別是腹肌(英語叫 abdominals,留意這個詞一定要以複數形式出現,也可簡稱 abs),而女士則千方百計要減掉手上的一種肉,因為多了這塊肉會令人不好意思召喚計程車(俗稱「打的」),是甚麼肉那麼可怕?聰明的你一定猜到了,那就是「拜拜肉」!

「拜拜肉」,顧名思義,就是舉起手說「拜拜」的時候不慎露出上臂後方鬆弛下垂的贅肉,香港的女士似乎特別在意這團肉的積聚,可能因為夏天時分女士喜歡穿上短袖或背心,此時手臂的形狀在她們心目中異常重要,如果說是在腰部或臀部的贅肉,姑且可以藏起來,但「拜拜肉」可以說是「藏不勝藏」。說起「拜拜肉」這名稱,香港人一般都是用這個叫法,不肯定其他華語地區的人是否聽得懂,幸好筆者在「百度百科」搜索到「拜拜肉」的內容,且有詳盡的解釋,看來內地朋友也是這樣稱之吧。

「拜拜肉」

以筆者所知,「拜拜肉」還另有一個較為優雅的叫法,名為「蝴蝶袖」,原來「蝴蝶袖」本是一種法國的衣服款式(英語叫 cape sleeve),特點是衣袖寬大,雙臂攤開之時宛如蝴蝶展翅的動作,因而得名,後來「蝴蝶袖」給人用來代稱「拜拜肉」,估計有兩個原因,一是蝴蝶袖垂下時狀似「拜拜肉」,二是蝴蝶袖乃女士的恩物,它要掩護的不就是「拜拜肉」嗎?由此「蝴蝶袖」慢慢成為「拜拜肉」的別名。

蝴蝶袖(cape sleeve)

那「拜拜肉」的英語又怎麼說呢?原來有個挺生動的用詞:bingo wings據說起源是一些年紀大的人在玩 bingo 遊戲時,因中獎而興奮不已,慌忙舉起雙臂大呼小叫,遂拋出一對振振有「翅」的「翼」而得名。有關 bingo wings 的中文翻譯,若要用一個比較書面的寫法,可以說「腋下贅肉」,但這真的頗為學術且乏味,若說「拜拜肉」或「蝴蝶袖」則略嫌過於通俗,後來有人直接音譯為「賓果翼」,聽起來趣味十足,不知大家感覺如何?

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縮骨遮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在電影《逃學威龍 2》中有一幕講周星馳要找一個叫 Mike Chan 的人,當中李麗蕊認出照片中的人,她說:「哦,縮骨遮吖嘛!佢出名閃閃縮縮嘅...有活動唔係叫縮骨遮啦,縮骨遮摺埋架嘛!」,若你是內地或台灣的朋友,能否猜到廣東話「縮骨遮」的意思呢?

「縮骨遮」名義上就是「骨幹可以伸縮的遮」,普通話稱「摺疊傘」,「傘」在粵語裡只作書面語用,如果你問香港人「有冇帶傘?」,恐怕一時之間不會明白你說甚麼,廣東人一般口頭上把「傘」叫作「遮」,據說是因為在廣東話裡「傘」與「散」同音,「散」有「散失」、「散落」之意,為了避諱,便把「遮雨」的動詞「遮」化為名詞,所以在香港問人有沒有拿傘子一定要問「有冇帶遮?」。

由「縮骨遮」的伸縮功能慢慢引申出「縮骨」一詞,不過這詞可別亂用,因為它頗具貶義,「縮骨」或可理解為「把骨氣縮回去」,通常用來形容人小氣、吝嗇、自私、愛佔便宜、不做吃虧的事、遇到麻煩推卸責任等,一般在罵人的時候才會用。

順道說說,「縮骨遮」的英語叫 folding umbrella,也叫 foldable umbrella collapsible umbrella,而 umbrella 一詞是出自意大利語的 ombrello。另外,東方味道較濃的油紙傘(oil-paper umbrella)相傳起源於中國,後來傳遍亞洲各地,現代人很少用這種形近藝術品的傘,但在慶祝一些傳統節日時或以昔日為題材的電影裡還不時可見到油紙傘的蹤影。


縮骨遮/摺疊傘(folding umbrella)
油紙傘(oil-paper umbrella)

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細說「針灸」

針灸是我國傳統中醫學裡非常著名的治療方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把針灸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可想而知這種療法馳名中外。一般人提到針灸的英語都會說 acupuncture,其實這個名稱只說中了一半,內裡還有很多大家需要知道的概念。

「針灸」實際上是一個合成詞,「針」和「灸」乃兩種獨立的東西,先看看《現代漢語詞典》對針灸的定義:
針灸:「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用捻、提等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着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
簡而言之,針灸是同樣按照穴位但使用兩種不同器具的療法,一種用毫針,另一種用艾絨,據說傳統中醫會用針法來治療急性病,用灸法來治療慢性病。


針刺
灸術

好了,現在再看看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acupuncture 的定義:
acupuncture: a Chinese method of treating pain and illness using special thin needles which are pushed into the skin in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很明顯 acupuncture 所指的僅是針灸中的「針法」,事實上翻查 acupuncture 的詞源也可略窺一斑,acupuncture 是由 acu- puncture 組成,acu- 是來自拉丁文的 acus,解作 needle,而 puncture 意思是在皮膚上被刺破的扎孔,故此把 acupuncture 譯作「針灸」不太準確,當代的英漢詞典一般把 acupuncture 譯為「針刺」或「針刺療法」。

那麼「灸法」的英語又怎麼說呢?原來灸法有另一專業名詞稱作 moxibustion,這個詞頗為罕見且學術,連英語高階詞典也未必收錄,根據網上 Dictionary.com 提供的定義如下:
moxibustion: a method of treatment, originally in Chinese medicine, in which a moxa is burned on the skin
以上定義中的 moxa 就是漢語所謂的艾絨,是由一種草本植物「艾」的葉子經曬乾並磨碎而成的中醫藥物,而 moxibustion 是由 moxa + (com)bustion 組成,combustion 即「燃燒」之意,因此 moxibustion 字面上就是「燃燒艾絨」,亦即灸法或灸術的療程。

總結來說,「針灸」的整個名稱應該是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不過因為 moxibustion 一詞實在太少見,而一般人不明因由又以為 acupuncture 涵蓋了「針」和「灸」兩種療法,所以筆者只好說在非正式的情況下,姑且可用 acupuncture 代稱「針灸」,但在嚴謹的文章中,最好還是寫回全名,尊重我國傳承下來的醫學價值。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闡釋「牙」與「齒」

中文表示口腔裡用來咀嚼食物的器官統稱為「牙齒」,本來這也沒甚特別的,不過筆者懂得一點閩南語,發現原來普通話(以及國語、廣東話)與閩南語表示有關牙齒的東西在選詞上有明顯的分別,請看以下的配詞表:

漢語(包括普通話、國語和廣東話)
閩南語(包括台語)
牙齒
喙齒(俗寫是「嘴齒」)
牙刷
齒抿
牙膏
齒膏
牙籤
齒戮
拔牙齒(廣東話稱「剝牙」)
挽喙齒

由上表所見,漢語一般都選用「牙」字作為配詞,而閩南語則選用「齒」字,有見及此,筆者不得不去翻查「牙」與「齒」的區別。「牙」與「齒」的起源難以稽考,但一般認為「齒」的出現早於「牙」,因為字形上「齒」字較接近象形文字,而且在《說文解字》中對「牙」的註釋是「壯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換言之,《說文解字》是以齒釋牙,「齒」才是本來的通稱,而「牙」則專指後面的大臼齒。

時至今天,華人世界裡幾乎都選取「牙」字作為常用詞,不知是否筆畫較簡便還是讀音較圓潤,絕大部分關於牙齒的名詞都配以「牙」,根據「中國華文教育網」所載,當今用「牙」者多為通俗詞語,用「齒」者多為文雅或書面用語,如「牙刷」、「牙線」、「牙膏」、「牙根」、「牙齦」、「牙籤」、「牙縫」、「牙石」、「牙垢」、「牙醫」、「牙科」、「牙痛」、「蛀牙」、「拔牙」、「鑲牙」等,至於「齒」則見於牙齒類型的學術名詞,如「門齒」、「犬齒」、「臼齒」(這三個詞在普通話裡又分別稱為「切牙」、「尖牙」和「磨牙」),跟「齒」搭配的還有一些古時流傳下來的動詞,如「齒冷」(指恥笑)、「齒及」(指提及)、「齒錄」(指錄用)等,這些詞都非常典雅,多用於古籍及論文。

除此之外,一些比較古色古香的成語或俗語多與「齒」組合,這類約定俗成的詞語不能隨意改為「牙」,如「唇亡齒寒」、「何足掛」、「沒齒難忘」、「難於啟齒」、「明眸皓齒」等,也有另一些詞語與「牙」組合,同樣不能改為「齒」,如「以牙還牙」、「咬緊牙關」、「張牙舞爪」等,亦有少數詞語兼具「牙」「齒」,如「咬牙切齒」、「伶牙俐齒」等。

「牙」和「齒」除了指人體的口腔器官外,還有其他意思。「齒」可以指排列像齒形的小型物體,如「齒輪」、「鋸齒」、「梳齒」等;「齒」也可以喻指年齡,如成語「馬齒徒增」,因馬的牙齒隨年齡而更換,故只需看馬的牙齒便可知其年齡,而「馬齒徒增」就是謙稱自己年歲增長卻沒有甚麼成就。「牙」的別意則更多了:「牙」是象牙的簡稱,如「牙雕」就是指在象牙上雕刻成形的藝術品;「牙」也可指形狀像牙齒的東西,不同於「齒」的是,「牙」多指面積較大的物體,如「馬路牙子」是指馬路與行人道交界的凸起部分,「路牙石」是指在路面上用來區分行車道、行人道或其他道路的界線,保障行人車輛安全;「牙」在古時還可指居間做買賣的人,即現代所謂的「經紀人」,如「牙子」是指舊時撮合雙方交易並從中謀利的中間人,「牙行」是指協助雙方交易並從中抽佣的商號。其他與「牙」搭配的常見詞語還有「牙口」(本指牲畜可因牙齒多寡來判斷其年齡,後亦多指老人家牙齒的咀嚼能力)、「牙磣」(本指進食時咬到沙子之類的硬物而產生齒牙間不舒服的感覺,後亦喻指言語粗鄙、不夠體面)、「打牙祭」(本指人們每逢月初及月中準備的一頓盛宴,後亦泛指一頓設有豐盛佳餚的筵席)、「拾人牙慧」(本意是指拿別人的言語當做自己的話,後亦比喻抄襲別人的主意或創作)、「犬牙交錯」(以狗的牙齒參差不齊來比喻錯綜複雜的局面或形勢)、「佶屈聱牙」(又作「詰屈聱牙」,「佶屈」是指曲折不順,「聱牙」是指拗口,比喻文句晦澀艱深、讀起來不流暢)、「狗嘴吐不出象牙」(又作「狗嘴長不出象牙」,用來嘲諷壞人口裡說出的不會是甚麼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