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4日 星期日

Xmas 還是 X’mas?

很多人都知道 Christmas 可以縮寫,而縮寫有兩個版本,分別是 Xmas X’mas,誰對誰錯呢?

正確應該是 Xmas,這個一翻字典就知道了,不過現實中似乎 X’mas 更加流行,所以真正問題是何以會走出一個錯誤的寫法而且還更受歡迎?

首先,我們要知道 Xmas 的那個 X 是代表甚麼?其實這個 X 並不是英文字母,而是希臘字母,Christ 的希臘語是 Χριστoς (Christos)Xmas 就是取 Χριστoς 的首字母 X,所以 Xmas 之間不需要撇號。

至於 X’mas 的寫法,據說是 Xmas 傳到亞洲地區,很多人以為這個 X Christ 的音節縮寫,而根據英文縮寫(contraction)的慣例,好像 cannot 變成 can’tI am 變成 I’mlet us 變成 let’s 等,看到 X + mas 就自然而然寫成 X’mas 了,結果以訛傳訛,X’mas 竟然大受歡迎,廣泛用於聖誕卡上。


2017年12月7日 星期四

漢語古無 f 音?

秦朝著名的建築「阿房宮」,在古時這個「房」並不是讀 fong,而是讀 pong,所以「阿房宮」本來的正音是讀「阿旁宮」。為甚麼會這樣?

研究漢語古音的學者早有「古無輕唇音」(即 f 音)之說,在唐末之前漢語一直沒有 f 音,現今很多 f 音的字如果在古時已經存在,很可能是發 p 音,故此秦朝「阿房宮」的「房」在古時就是讀「旁」音。

漢語的 f 音要待唐末之後才開始出現,今時今日廣東話還有一些留傳的例子,譬如「番」在「番茄」和「番薯」都是發 f 音,證明「番茄」和「番薯」是較為後期的產物,而「番禺」一地依然保留古音 pun,讀作「潘禺」。另一個例子是「仆」,在成語「前仆後繼」的「仆」讀 fu,但罵人的「仆街」卻沿用古音 puk

由於漢語的 f 音直到唐末後才出現,在唐朝深受中國影響的日本趕不及把 f 音帶回去,結果今天的日文並沒有 f 音,以致日本人發 f 音都有困難,而他們用片假名譯英文的外來語,只能用最接近的「フ」(hu)代替。

另外,後世推測閩南話是唐朝國語,而廣東話和客家話是宋朝國語,這也可從 f 音來證實,因為閩南話很不幸也沒有 f 音,而廣東話和客家話都有,可以推斷由於 f 音在唐末後才開始出現,結果閩南話也錯過了這個機會,到了宋朝,廣東話和客家話作主,自然把 f 音收進去,所以廣東人發到 f 音,福建人則發不了。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Anything or nothing but?

anything but nothing but 在英語裡都很常用,但不知是否字面上太相似,我們經常搞混兩者的邏輯,偏偏這兩個片語意思完全相反,稍一不慎便很容易出錯。

舉例說:
The hotel was anything but expensive.

The hotel was nothing but expensive.

上面兩句乍眼看來真的很相像,但千萬不能混淆,因為意思差很遠。

anything but 是表示完全否定,根本沒有後面所提及的事物或性質,所以第一句的意思是「這家酒店一點也不貴」。

nothing but 是表示僅有的,強調只有後面所提及的事物或性質,所以第二句的意思是「這家酒店沒甚特別,只是貴」。

又例如:
She eats anything but carrots.(她甚麼都吃,就是不吃紅蘿蔔。

She eats nothing but carrots.(她甚麼都不吃,就只吃紅蘿蔔。

再舉一些長句子:
There is speculation that the progress of his case might be anything but straightforward.(有人推測,他的案件進展可能不會那麼簡單了結。

When things go wrong, it's easy to blame anything but your own shortcomings.(當事情出錯的時候,很容易會歸咎於其他事,卻不會怪責自己的缺點。

It is very often nothing but our own vanity that deceives us.(欺騙我們的往往只是我們自己的虛榮心。

I will never let anyone say anything bad of Judy, for there is nothing but good in her.(我決不會讓任何人說朱迪的壞話,因為她身上只有善良。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中日韓筷子之謎

筆者最近看了一段影片,解釋中日韓三國的筷子何以有所不同,原來內裡藏有玄機

首先,看看照片中三國筷子的長度、形狀和材料


中式筷子:較長,木製,末端磨平。
中國人傳統上會分享食物,除了為自己也要為客人夾食物,所以筷子要夠長才伸延到桌子的每一端。而且,中國人喜歡打邊爐(或吃火鍋),習慣把筷子放到鍋裡攪拌食物,筷子要夠長令雙手與熱鍋保持距離,才不會濺到熱湯而燙傷,加上木製筷子傳熱度低,長時間放在鍋裡也不會熱

日式筷子:較短,木製,末端磨尖。
日本人沒有分享食物的傳統,每人只吃自己的份量,別人不能把筷子伸過來,而且日本人視筷子為個人的象徵,每個人的筷子只屬於自己,洗過後也不能混淆。另外,中式筷子要直放,方便拿起伸到遠處,而日式筷子則要橫放,方便以水平角度夾食物給自己。至於要磨尖,因為日本人特別愛吃魚,尖狀的筷子方便他們挑起魚骨

韓式筷子:較扁平,金屬製,末端介乎平與尖之間。
韓國人最早的筷子是銀製,因為他們相信銀製筷子可以試毒,大家應該也聽過「銀針試毒」吧?就是同一道理。但古時只有貴族才買得起銀製筷子,平民就改用金屬製,現代韓國人就多用不鏽鋼。至於為何扁平,因為金屬價錢不菲,唯有打造到又扁又平才能節省原料

2017年11月4日 星期六

subject to vs subjected to

subject 作為名詞大家都很熟悉,但 subject 還可以用作形容詞和動詞,後面通常接 to,相信大家都見過 subject to subjected to,很多人都會混淆兩者的用法,其實兩者的分別還是明顯的。

subject to subject 沒有變形,所以這個 subject 是形容詞,而 subject to 的意思是指「可能受到…影響」(likely to be affected by),一般都是不好的影響,可以是人為因素或無法控制的天然因素,而且所指的事還未發生,所以是一種假設或預測,例如:
The schedule is tentative and subject to change.(日程安排是暫定的,可能會改變。)
Flights are subject to delay because of dense fog.(因濃霧關係,航班可能延誤。)
Smokers are more subject to heart attacks than non-smokers.(吸煙者比非吸煙者更容易患心臟病。)

此外,subject to 的另一個意思是「取決於…情況而定」,這個用法跟大家常見的 depending on 差不多,例如:
The funding is subject to approval by the Education Bureau.(那筆經費須經教育局批准。)
Goods will be sent out within 14 days, subject to availability.(貨物將於 14 天內送出,視乎供應情況而定。)

至於 subjected to subject 是動詞,原來的形式是 subject sb/sth to,但因為這個意思經常用於被動式,才出現 subjected to,所以容易與 subject to 混淆。subjected to 的意思是「遭受…的經歷、待遇等」,一般是人為的因素,而且所指的事相當負面,例如:
The prisoners were subjected to torture.(囚犯受到嚴刑拷打。)
The city was subjected to heavy bombing.(這座城市遭到猛烈轟炸。)
At the airport I was subjected to a humiliating search.(在機場,我受到了侮辱性的搜查。)
The investigation found that many workers had been subjected to unfair treatment.(調查發現很多工人曾受過不公平的待遇。)

2017年9月16日 星期六

虛擬語氣

英語有一個 grammar 問題,筆者要一再重申,因為太多人不清楚而經常以為別人犯錯。先看以下這句:

Her parents demand that she go home before midnight.

很多人見到上句都會忍不住把 go 改為 goes,因為前面是 she 嘛,問題是 that 後面是一個子句,受動詞 demand 所牽制,而事實上這句是正確無誤的。

英語有些動詞主要表達想法、建議、勸告、命令、要求、請求等,例如 advise, command, demand, insist, propose, recommend, request, suggest, urge 等,當這些動詞後接 that-clause,句子便處於一種叫 subjunctive mood 的狀態,中文叫「虛擬語氣」,意思即是 that-clause 內所述的事是假設或想像的,現實中還未出現或進行,故此子句中的動詞不受 tense 限制,而需要以 infinitive 的形式出現,所以上句的 she go home 不用改為 she goes home

基本上,無論主動詞是現在式或過去式,that-clause 內的動詞都是同樣的 subjunctive,例如:
I suggest that he study law at university.
I suggested that he study law at university.
分別只在於你 suggest 的時態有變,但所 suggest 的事情並沒有變。

如果 that-clause 內的動詞是 is/are/was/were,就要用 be (infinitive form),例如:
They insist that he be innocent.

如果是否定式,直接在動詞前加 not,例如:
She requested that they not be invited to join the club.

有時如果你怕別人誤會自己寫錯英語,可以加 should
The doctor recommended that he should stop doing vigorous exercise.
= The doctor recommended that he stop doing vigorous exercise.

但其實不加 should 才能反映到你真的掌握 subjunctive mood,對吧?

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Catalan vs Spanish

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Catalonia)今年就獨立問題是否進行公投還在擾攘中,本來定了 10 1 日是公投之日,但西班牙政府堅決反對。之前巴塞隆拿受到恐襲後,加泰隆尼亞和馬德里的官方代表分別以 Catalan Castilian (Spanish) 表態和慰問,予人的感覺是加泰隆尼亞不願受西班牙政府管轄。

好,政治問題筆者並不擅長,還是說回語言問題。雖然 Catalan Spanish 算是近似的語言,但這只是相對來說,事實上兩者能否互通?這個問題一直沒有正式的研究可以參考,因為語言能否互通是要基於雙方都不懂對方的語言,但由於 Catalan speakers 自小因官方規定要學 Spanish,反而 Spanish speakers 就不需要學 Catalan,故此很難找到一大群完全不懂 Spanish 的加泰隆尼亞人來做研究。

此外,有學者研究過 Catalan 其實較為相近 Italian French 多於 Spanish,為甚麼呢?這要由西班牙的歷史講起。話說在羅馬帝國的勢力範圍下,Spanish 原先是受 Latin 影響,但西班牙在公元 711 年被北非的穆斯林摩爾人(Moors)攻陷,當中有一段長時間受阿拉伯文化薰陶,直至 1492 年的復國運動(Reconquista)才重新建立王國,這接近 800 年的統治令 Spanish 大量吸收 Arabic 的詞彙,所以今天的西班牙語可以找到很多阿拉伯語的痕跡,例如以下這些詞都是出自阿拉伯語:

aceite (oil)
aceituna (olive)
ajedrez (chess)
alfombra (carpet)
algodón (cotton)
almohada (pillow)
azar (luck)
azúcar (sugar)
azul (blue)
hasta (until)
naranja (orange)
sandía (watermelon)
taza (cup)
zanahoria (carrot)


位於東面的加泰隆尼亞因地理環境遠離摩爾人的管治,而且比其他西班牙地區靠近意大利和法國,以致 Catalan 持續受拉丁語影響,因此今天的 Catalan 就比較接近 Italian French。另一方面,西班牙復國後,Spanish 原有的拉丁詞彙顯得相對古老,Catalan 的拉丁詞彙則比較創新,而且明顯是與 Italian French 同出一源,例如:

cheese
Catalan: formatge
French: fromage
Italian: formaggio
Spanish: queso

table
Catalan: taula
French: table
Italian: tavolo
Spanish: mesa

window
Catalan: finestra
French: fenêtre
Italian: finestra
Spanish: ventana

tomorrow
Catalan: demà
French: demain
Italian: domani
Spanish: mañana

由此可見,歷史上 Catalan Spanish 長期受着不同文化和語言影響,時至今天,兩者已漸行漸遠,難怪加泰隆尼亞人那麼堅決要跟西班牙劃清界線。

2017年8月16日 星期三

細談 consonant clusters

有些語言在語音發展上會漸趨簡化,有些則會選擇保留複雜的古音。

今日以 consonant cluster 舉例吧。先解釋 consonant cluster 是甚麼東西,在同一個音節裡,除了 vowel 之外,前後只要有兩個或以上的 consonant 附在一起就是 cluster 了,例如 spring /sprɪŋ/ spr-strike /straɪk/ str- 等。

學過西班牙語的朋友應該會發現西班牙語有很多 es- 開頭的詞,原來這是西班牙語由拉丁語發展下來時產生的一個特徵,拉丁語裡本來有很多 sp- st- 的詞,但西班牙人不喜歡這些發音複雜的 consonant clusters,所以就在前面加個 e,為甚麼呢?

譬如 study 的西班牙語是 estudiar,本來是 studiar,音節是 stu-di-ar,這樣就要發 st 這個 cluster,西班牙人偏偏覺得麻煩,後來改為 estudiar,音節上變成 es-tu-di-ar,原本的 st 拆開為前後兩個音節,這樣每個音節都是由一個 vowel 和一個 consonant 組成,他們覺得沒有 cluster 就是最容易發音了。諸如此類的例子在西班牙語裡多的是,只要移走前面的 e,你會發覺很多詞和英語都差不多,例如:

esponja (sponge)
escala (scale)
escándalo (scandal)
escorpión (scorpion)
escuela (school)
especial (special)
específico (specific)
espontáneo (spontaneous)
estación (station)
estado (state)
estilo (style)
estrés (stress)
estudio (studio)
estúpido (stupid)

現在大家該不難想像為何 Spanish 在西班牙語叫做 español 吧?

不過,跟西班牙語相反,德語卻喜歡保留 consonant clusters,即使難以發音也無妨。上面提及英語的 spr-  str- 在德語也有很多,例如 sprechen (to speak)Straße (street)streng (strict) 等。

此外,德語還有兩個 consonant clusters,筆者覺得非常難讀。

一個是 kn-,雖然英語也有 kn- 開頭的詞,但切勿忘記英語是刪除了 k 音的,如 knee /niː/,德語卻保留了 k 音,我很難想像 kn 兩個音連起來怎麼讀,例如 Knie (knee)Knochen (bone)Knopf (button)Knüppel (truncheon) 等。

另一個是 pf-,這個 cluster 在英文並沒有,但可能你曾經在哪兒見過,例如美國影星 Michelle Pfeiffer,她本身就是德國後裔,所以當你見到 pf- 開頭的詞,可以大膽推測很可能是來自德語,我也很難想像 pf 兩個音連起來怎麼讀,例如 Pfeffer (pepper)pfeifen (to whistle)Pferd (horse)Pflicht (duty)Pfund (pound) 等。

其實西班牙語難發的音不多,一般人只是發不了震舌的 r (trill),但德語的 consonant clusters 相當具挑戰性,簡直是在挑戰人類的口腔極限。

2017年8月11日 星期五

可以說 I’m a Chinese 嗎?

英語裡關於不同國民的用法存在一些文法上的疑惑,令人無所適從。筆者先由一個故事講起吧。

話說有個中國人遇到一個美國人,中國人問對方是哪裡來的人,美國人回答說 “I’m an American”,中國人隨即也沾沾自喜說 “I’m a Chinese”,美國人告訴他不可以說 a Chinese,但中國人反駁他剛才介紹自己也是 an American,美國人無可奈何地承認可以說 an American 但不可以說 a Chinese,中國人聽後感到一頭霧水。

這就是英語裡一個很奇怪的規則。原來英語裡形容某國人民的說法大致上可分為三組:

第一組是以 -ese-sh-ch 結尾的詞,如 Chinese, Japanese, Portuguese, English, Irish, French, Dutch 等,這些詞有兩個特點,一是名詞和形容詞拼法不變,例如 the Japanese the Japanese government,二是名詞形式一般只能作為整體,而不能指單獨的個人,例如可以說 The French are elegant,但不能說 My friend is a French,所以上面提及不能說 a Chinese 就是這個道理,要表示「他是中國人」,可以說 He is Chinese 或者 He is a Chinese person。不過,英語容許在 -sh -ch 後面加上 -man -woman,這樣就可以指個人,例如 an Irishman a Dutchwoman,可惜這個用法不能用在 -ese 結尾的詞上。

第二組是以 -an 結尾的詞,如 American, Australian, Canadian, German, Italian, Mexican, Indian, Korean 等,這些詞的名詞和形容詞拼法都不變,而且可以指單獨的個人,換言之,可以加 a/an,例如 His girlfriend is an Italian / We love Mexican food,如果是指整體,就要像普通的名詞一樣加 -s,例如 The Germans are very disciplined

第三組的形容詞和名詞拼法並不一樣,而名詞亦可以指單獨的個人,如 Danish / a Dane, Finnish / a Finn, Spanish / a Spaniard, Swedish / a Swede, Polish / a Pole, Turkish / a Turk 等,這些詞由於拼法不規則,只能記誦,例如 The new exchange student is a Pole / Not all Spaniards speak Castilian Spanish

雖然聽上去有點累贅,但沒辦法,英語有些規則就是這樣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