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悶」有多少含義?

「好悶呀!」
在工作中每逢見到 boredboring boredom 這三個詞的翻譯,筆者都有點莫名其妙,一般英漢詞典都會把 bored 譯作「厭倦的」、「厭煩的」,boring 譯作「沒趣的」、「乏味的」、「無聊的」,boredom 譯作「厭倦」、「厭煩」,我之所以覺得奇怪,因為在廣東話裡三個詞都只需一個字就可以解釋:「悶」。何以書面的中文卻不見「悶」的影子呢?

有一次看台灣的遊戲節目,其中一隊連輸幾局,那時主持人大喊一句「我好悶啊!」,不禁令我恍然大悟,因為在這個情況下,廣東話是不會用「悶」來表達的。由此我開始懷疑廣東話的「悶」和國語的「悶」應該多少有點不同的。

先說我們廣東話所理解的「悶」,意思就是「閒時沒有甚麼事幹或對某些事物不感興趣時的心情」,很多時候「悶」都是單獨用的,例如說「放假呢幾日都冇嘢做,好悶呀!」。國語的「悶」應該也有這一層的意思,不過仔細一點,再翻查中文詞典的解說,「悶」是指「心情不舒暢」、「心煩」、「不愉快」,我這才明白為甚麼跟「悶」搭配的詞語都是「煩悶」、「愁悶」、「苦悶」、「沉悶」、「鬱悶」等一些表示負面情緒的詞語,廣東話的「悶」雖然也是一種不好的心情,但不至於國語那麼傷感,我們所說的「悶」、「煩」、「愁」、「苦」等其實是程度上有異且各自獨立的心情,而國語則傾向把這些心情重疊混合起來,由「悶」衍生的詞語如「生悶氣」、「喝悶酒」、「悶悶不樂」等,詞義上都是指不開心、憂鬱的心情,這些詞與廣東話純粹表示的「悶」已經有點距離了。

以上所說的「悶」在國語是讀第四聲的,當「悶」讀第一聲時還有其他意思:「悶」可以表示空氣不流通而令人感到不暢快,如「悶熱」、「房間太悶了」,相當於廣東話口頭上所說的「焗」;「悶」也可以表示聲音低沉或不出聲,如「說話悶聲悶氣的」、「悶聲不響」;「悶」也可作動詞,表示長時間待在某處或隱藏起來,如「整天悶在家裡」、「別把心事悶在心裡」。注意這些用法在廣東話都是沒有的。

2016年2月20日 星期六

「得閒」是口語嗎?

香港電影《得閒炒飯》用了地道的「得閒」
廣東話中究竟有多少經常說出口的詞語可以書寫在文章裡,是一個非常複雜且又極具爭議的話題

簡而述之,先舉個例句「他得閒時喜歡到郊外遊覽。

一般香港的老師都不會接受學生作文時寫上「得閒」,而強行改為「有空」,因為「得閒」是我們日常都會講的詞語,恐怕一早被列入「口語」的黑名單,禁止入文,然而「得閒」兩字又是否真的那麼口語化呢

翻查一些古籍資料,發現「得閒」古已有之,以下是一些例證

《晏子春秋》:異日朝,得閒而入邑,致車一乘而後止
《楚辭山鬼》:怨公子兮悵忘歸,君思我兮不得閒
《黃帝內經本病論》:天歲早晚,余以知之,願聞地數,可得閒
《韓愈東都遇春》:得閒無所作,貴欲辭視聽
《西遊記》:說你與他做了徒弟,今日怎麼得閒到此
《紅樓夢》:要是有人有事就罷,得閒呢就回,看怎麼說
《儒林外史》:蘧公孫一連陪伴了十多日,並不得閒

就連內地視為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也有收「得閒」一詞,例句是「得閒時請來我家做客」

看到如斯鐵證,筆者膽敢推斷「得閒」定比「有空」更早存在,我甚至懷疑古時可能有外族學漢語的時候因「得閒」聽起來文縐縐而擅自發明「有空」這麼淺顯而又粗鄙的語言,惜一旦流傳,後患無窮

國語人看見粵語人行文中運用「得閒」,懂得的人或會覺得文雅,不懂得的人或會立即查閱詞典,一看恍然大悟。然而,如今就只因「得閒」經常掛在粵語人嘴邊,而幾乎要絕跡於字裡行間,這是甚麼道理

2016年2月14日 星期日

的、地、得很難分辨嗎?

普通話的「」、「」、「」用作助詞的時候,讀音同樣是輕聲的 de,口語中經常會出現「甚麼 de 甚麼 de」,一段話語裡不知要重複多少次 de 才足夠。

近日有報道提起內地和台灣在書面上經常分不清「」、「」、「」,因為口語上三者同音,到執筆寫字的時候難免會混淆出錯。可能你以為這只是小學生才會犯的毛病,可是筆者過往工作上接觸過很多內地譯者甚至教授也會犯這種低級的錯誤,最普遍的就是濫用「」來表示原本該用的「」或「」,例如以下這句:

「他不停誇耀自己本事,讓人聽很煩厭。」

句中有三個「的」,用普通話讀出來不會覺得有甚麼問題,但用廣東話讀出來就立即知道有問題,因為廣東話裡三字完全不同音。上句應該要這樣寫:

「他不停誇耀自己本事,讓人聽很煩厭。」

如果把上句轉換成廣東話的口頭白話,會寫成:

「佢不停咁讚自己嘅本事,令人聽到好煩。」

由此可見,廣東話口頭上會用「咁」、「嘅」、「到」來表示原本的「」、「」、「」,可想而知,我們無論是書面語還是口語都會用不同的字和不同的音來表達,分別那麼明顯,中文程度稍為正常的人也不容易混淆「」、「」、「」。既然如此,筆者完全不能接受香港竟然有人提出「用普通話學中文,書面語就會寫得好」這種謬論。

2016年2月6日 星期六

「蕭」和「肖」

有教授朋友託筆者查證一下「蕭」和「肖」用於姓氏時是否出自同一個字,這個問題確實曾經擾攘過好一段時間。

首先要說一說「蕭」的簡化字,在 1964 年發佈的第一份《簡化字總表》,「蕭」被簡化為「」,沒有甚麼爭議,後來在 1977 年發佈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通常簡稱「二簡字」,因簡化得過於簡單,被視為一項失敗之作),有人提出把「蕭」簡化為「肖」,因兩字讀音相近(蕭:xiao1,肖:xiao4),不過「二簡字」後來不為民眾接受而被廢除,所以「蕭」的簡化字依然是「」。

可是「二簡字」方案由提出到結束歷時近十年,最嚴重的後果是部分已被廢除的簡化字流入民間,當中「肖」竟急速且廣泛地代替了姓氏「」,結果很多人登記身份證時都用了「肖」,一時間本為百家姓之一的「蕭」氏幾乎被後代毀滅。

對於此舉,台灣的「中華蕭氏宗親會」提出強烈反對,要求恢復「蕭」姓,大陸也開始陸續有蕭姓居民改回「」,但始終覆水難收,「肖」仍佔多數。大陸的《現代漢語詞典》為免引起爭論,在「」和「肖」都列作姓氏,但在「」字條底下註明「近年也有俗寫作肖的」。

不過,原來有人考證過,「肖」字本身確實也是姓氏,只是極為罕見,以「蕭」姓和「肖」姓的比例來說,起碼九比一,但即使如此,香港和台灣的傳媒報道新聞時若涉及大陸姓「肖」的人,也不敢斷定對方就是姓「蕭」,除非認真考查對方的族譜,否則連當事人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本姓是「蕭」還是「肖」。近年繁體的華文傳媒面對這個問題,為了省卻麻煩,也逐漸一律用「肖」應付了事,例如大陸著名的體操選手「肖欽」,報章普遍不會寫作「蕭欽」,也不會去查證當事人。至於「肖」的讀音,如果用於「肖像」、「生肖」等詞,粵音固然讀作「俏」,但用於姓氏時,普通話「蕭」和「肖」都是讀作 xiao1,筆者認為廣東話一律讀作「蕭」該沒問題的。

最後一提,港台姓「蕭」的明星藝人,大陸似乎不敢冒犯一眾粉絲,一般都會用「」,例如「萧芳芳」不會寫作「肖芳芳」、「萧敬腾」不會寫作「肖敬腾」。

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西人看中文和日文

前幾天筆者看了一個西人的影片,有關學習中文和日文的難度,他本身兩種語言都學過,在影片中他比較了兩種語文的學習過程,最後結論是對於一個西人來說,他認為中文比日文難學,他所提出的理由很有語言根據,值得大家留意:

1. 很多西人都知道日文 grammar 很難,但就以為中文沒有 grammar,可是在學習過程中還是經常錯誤百出,其實中文並不是沒有 grammar,只不過中文的 grammar 不像西方語言有時態、性別、詞形變化等可見的特徵,而日文 grammar 雖然很複雜,但至少它是看得見的,有法則可循。中文要言之成理所依據的不是西式的「語法」,而是獨有的「章法」。

2. 日文有非常充足的 teaching materials,除了市面上的教科書、練習題,還有漫畫書、動漫片等娛樂性豐富的材料,但在現今的市場上堪稱設計完善的中文教材可謂少之又少,因為中文的「章法」不能套用西方的語法理論去教,而華人世界也很少具備娛樂性的教學材料。

3. 日文雖然有三種字體(characters),但平假名和片假名數量有限,而日文漢字一般也有平假名注音,不難背誦,相比之下中文每個都是獨立的字,每個字都有一個音,所以每學一個新字就要記一個讀音和一個寫法,常用的字有數千個,西人幾乎要逐個音、逐隻字背誦。

4. 日文發音相對容易,沒有很難讀的母音(vowel)和子音(consonant),而最重要是日文沒有聲調,中文相對上發音較難,有些音的變化很細微,當中最令人頭痛的是聲調,簡直是噩夢,他們可以認真地記熟單獨一個字的聲調,但當一堆字組成一個句子甚至一段文字,他們所看到的彷彿是一段曲譜,每次都要記一大堆音符。

5. 日文詞語較易記,因為日文多以響音收尾,讀音清脆響亮,容易辨認,但中文音與音之間的差別很小,音節與音節的停頓很急速,即使西人學了拼音,還要聽得很仔細才能確認是哪個字,而且容易混淆的字也不少,所以讀音複雜變相令記誦詞語加倍困難。

6. 日文詞語的音節通常是兩個以上,所以表達同一句意思,日文需要更多音節才完成,這樣可以令西人有足夠時間去辨認對話中的詞語,但中文詞語的音節通常是兩個,所以你會發現同一個句子,日文一般都比中文長,對於我們來說這樣叫做簡潔,但對於他們來說可以從對話中吸取的線索相對較少。

7. 日文有數之不盡的英文外來詞(loanwords),例如 computer,日文是「コンピュータ」,讀音是 con-piu-ta,與英文幾乎如出一轍,這給他們省下了記很多詞語的時間,但中文比較少從英文直譯過來的外來詞,他們學中文的 “computer” 說法要完完整整地記下「電腦」兩個字和讀音。

8. 很多人都說日文的敬語非常難,但中文何嘗沒有?只不過中文的敬語一般僅用於公文或非常正式的場合,以致我們自己都忽略了,但這也證明了我們為甚麼總是寫不好應用文,很多人連單單一封得體的求職信也要抄網上的範例。中文的敬語因應使用對象還細分為「敬辭」和「謙辭」:「敬辭」是尊敬他人而言的,例如「令尊」、「奉勸」、「惠顧」、「恭迎」、「垂詢」、「謹啟」、「承蒙」等;「謙辭」是自己表示謙虛的,例如「寒舍」、「犬子」、「老朽」、「敝校」、「拙著」、「愚見」、「過獎」等。

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從「陪跑」看兩岸三地

今時今日港人對中文的認識已不能局限於本地的認知範圍,資訊發展急速,各地的潮語、慣用語、縮略語日新月異,一些常見的詞語隨時會有截然不同的意義和理解,所以應當知己知彼,在競爭激烈的華人世界中才能脫穎而出。

前幾天,筆者赫然發現原來「陪跑」一詞在兩岸三地竟然有不同的含義。

「陪跑」表面的意思就是「陪伴跑步」,然而

在大陸,「陪跑」是一種新興的行業,有機構會專門聘請人陪客戶跑步,並按時收費,目的是藉着跑步與客戶聊天解悶,加以勉勵支持,而主要的服務對象都是職業女性,靠這種途徑賺取外快的人稱為「陪跑族」。

在台灣,「陪跑」則指陪伴有視力障礙的人跑步,因為視障人士不易辨別方向,所以有些運動協會或慈善機構會招募志願人士陪他們跑步,一路上相伴左右、吶喊助威、呵護備至。

在香港,「陪跑」則衍生出另一種與「跑步」毫不相干的意思,香港素來有賽馬、選美等賽事,比賽中除了有「熱門」、「黑馬」較為矚目之外,少不免也有「陪跑」一族,意思就是指眾多參賽者之中既不予人厚望,也不予人有可能意外奪魁的人,換言之,整個過程就是陪伴「熱門」和「黑馬」跑足全程但空手而回的人,可謂極盡諷刺之能事。

從「陪跑」一詞可見兩岸三地人民的脾性,大陸人務實肯幹,台灣人宅心仁厚,香港人潑辣強悍。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窩心」和「肉麻」

今天想談談兩個詞語,一個是「窩心」,一個是「肉麻」,香港人對這兩個詞都很熟悉,不過要注意它們的意思在其他華人地區有很大的分歧。

先說「窩心」,這個詞的含義存在南北差異。

在南方,包括江南、華南、台灣以至香港,「窩心」是一個充滿褒義的詞,形容令人心裡感到甜蜜、溫暖、舒暢,例如「他在情人節當天親自下廚,使她感到很窩心」;在北方,包括華北以至東北,「窩心」可沒有這麼溫馨,反而帶有貶義,因為「窩」字本身含有不滿的情緒鬱在心裡之意,所以「窩心」是指因受到委屈又不能發泄而感到鬱悶,例如「她無故被上司怒罵了一頓,整天窩心極了」。

再說「肉麻」,這個詞的含義存在粵普差異。

肉麻」本意是肌肉發麻、酸痛,在廣東話裡本來引申為因聽到一些露骨的說話而令人起雞皮疙瘩,後來慢慢由貶轉褒,多用於愛情,形容聽到愛人的深情告白而沁人心脾、感動萬分,經常帶有戲謔、調情之意,例如「你講嘢咁鬼肉麻,想點先?」(你說話那麼直接露骨,想怎麼樣?)還有另一個意思差不多的詞叫「骨痺」,筆者認為廣東話的「肉麻」和「骨痺」在普通話都沒有對應詞,只能按意思直說。「肉麻」在普通話裡卻是徹徹底底的貶義詞,所指的是因聽到一些輕浮或虛偽的言語而令人感到噁心、難受,多用於職場上阿諛奉承的行為,例如「他竟然當眾向老闆大拍馬屁,同事看了無不感到肉麻」。

由以上可見「窩心」和「肉麻」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定義,褒貶不一,以後運用要特別小心。

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法語難還是德語難?

法語和德語是歐洲大陸兩個非常重要的語言,法語代表文學和藝術,德語代表科學和哲學。很多人都會好奇想知道:其實哪一種比較難

套句行話,這是很主觀的問題,因人而異。外國一些調查和統計,普遍都會把德語稱高一點,撇開純粹的語言難度,我想主要是因為德語看來較為陌生,說到底法語在加拿大和非洲多個地區都有人用,但德語在歐洲以外就不太流行,所以難免對德語的認知會偏低

如果拿兩者的語言結構來比拼,很難一決高下,既然如此,或者可以從它們和英語的關係來打個比喻

假如你的英語已學到一定的程度,能說會寫,此時你去學法語是甚麼感覺呢?我覺得情況就好像講廣東話的人去學另一種話,諸如普通話、上海話、福建話等,如果把同一篇英語文章用法語寫出來,你多多少少會猜到一些意思,因為當中有頗多拼法很相像的詞語,英語的詞彙本身就有超過一半是來自法語和拉丁語,問題是即使你能看懂少許,你也讀不出來,因為兩者的語音系統相差很遠,你以為按英語的拼音來猜度該不會差到哪裡去,結果往往出乎意料之外。所以用英語去學法語,可以省了很多背誦詞語的時間,但你要重新適應另一種講話的方式

若果你去學德語又會是甚麼感覺呢?我覺得情況就好像我們已掌握了用白話文書寫,突然你要學怎麼用文言文書寫。在語音上,德語的表音程度比英語更高,英語發音有頗多例外的情況,但德語相對較少,你按英語的拼音去讀德語,不會相差很遠。不過,如果把同一篇英語文章用德語寫出來,恐怕給你猜半天也猜不出甚麼意思。其實英語和德語本是同根生,都屬於日耳曼語系,不過英國在歷史上受過諾曼第(法國前身)統治,大量吸收了拉丁語系的詞彙,而德語則保留了很多中古時代的日耳曼語特徵,所以你用英語去閱讀德語,會發覺詞彙很深奧,拼法完全不同,而學習書寫德語更難,因為要緊記很多規則,明明兩者的底子是相近的,但感覺上英語是白話,德語是文言

說到這裡,究竟法語難還是德語難,那要視乎你覺得學另一種話難還是學文言文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