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從「陪跑」看兩岸三地

今時今日港人對中文的認識已不能局限於本地的認知範圍,資訊發展急速,各地的潮語、慣用語、縮略語日新月異,一些常見的詞語隨時會有截然不同的意義和理解,所以應當知己知彼,在競爭激烈的華人世界中才能脫穎而出。

前幾天,筆者赫然發現原來「陪跑」一詞在兩岸三地竟然有不同的含義。

「陪跑」表面的意思就是「陪伴跑步」,然而

在大陸,「陪跑」是一種新興的行業,有機構會專門聘請人陪客戶跑步,並按時收費,目的是藉着跑步與客戶聊天解悶,加以勉勵支持,而主要的服務對象都是職業女性,靠這種途徑賺取外快的人稱為「陪跑族」。

在台灣,「陪跑」則指陪伴有視力障礙的人跑步,因為視障人士不易辨別方向,所以有些運動協會或慈善機構會招募志願人士陪他們跑步,一路上相伴左右、吶喊助威、呵護備至。

在香港,「陪跑」則衍生出另一種與「跑步」毫不相干的意思,香港素來有賽馬、選美等賽事,比賽中除了有「熱門」、「黑馬」較為矚目之外,少不免也有「陪跑」一族,意思就是指眾多參賽者之中既不予人厚望,也不予人有可能意外奪魁的人,換言之,整個過程就是陪伴「熱門」和「黑馬」跑足全程但空手而回的人,可謂極盡諷刺之能事。

從「陪跑」一詞可見兩岸三地人民的脾性,大陸人務實肯幹,台灣人宅心仁厚,香港人潑辣強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