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香港的語文問題

香港的語文政策一直都比大陸和台灣混亂,自回歸後所推行的語文教育朝令夕改,學生無所適從,讓人擔憂下一代的語文能力。熟悉香港教育制度的朋友,應該聽過「兩文三語」這個語文政策,可惜政策背後,香港人有時連跟外地人進行基本的溝通也會感到困惑。

大陸和台灣對語文的態度非常明確,母語是普通話或國語,英語就學美式英語,就此而已,不用爭論。香港所謂的「兩文三語」,「兩文」是中文和英文,指書面上所用的語文,所以香港的法律文件、官方公文、路標指示等大都中英並行,至於「三語」是粵語、英語和普通話,指口頭上用來溝通的語言,粵語從來都是香港人的母語,英語因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已沿用百多年,普通話是促進與國內同胞對話的通行語。以上所說,雖然定義分明,可是實行起來困難重重。

先說中文,有一個核心問題困擾了香港多年來的中文教育:究竟教授中文所用的教學語言應該用粵語還是普通話?絕大部分香港人都傾向用粵語,況且過往數十年一直用粵語教導中文,許多前輩的中文造詣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另一個問題是香港人講普通話的能力很有限,姑且不論港人對普通話的態度,誰都知道今天出外工作經常要接觸內地人,甚至到國內出差,若普通話不靈光,工作的機會和晉升都會受影響,所以回歸後很多年輕人已開始勤學普通話。另一方面,香港人熱愛台灣的流行文化,尤其是台劇、台灣歌手、台灣電影等,每年到台灣旅遊的人數肯定比到國內多,因為這樣港人也喜歡學說台式國語,但普通話和國語的差別絕對不小,如普通話的翹舌音、輕聲、兒化詞等,國語都不明顯,以致香港人說普通話一時三刻都分不清哪些音要翹舌、哪些尾音要放輕,內地人一早習慣了台灣國語的腔調,但香港人偏偏夾雜在兩語之間,糾纏不清。

再說英文,雖然在教育政策上相對穩定,課程和考試制度都沒太大改變,不過問題並非如此簡單。香港人的英語能力本來在亞洲地區是數一數二的,但近年來不斷有新聞報導說港人的英語水準正在逐步下降,情況很不樂觀。香港英語問題的癥結在於教學方法,以往教授英語較着重文法、寫作,極力鞏固學生的書寫基礎,後來開始有人質疑港人只懂寫英語,但一碰到外國人總有點瞠目結舌,即使會講基本的英語還不夠,還要講得漂亮地道才算好,所以英語教學慢慢由側重文法(grammar)轉向傳意(communication)。可是,香港又不像新加坡那樣群族雜居,到市場買菜也要說英語,港人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沒必要說英語,故此在課室中無論學習幾多小時的傳意會話,在現實環境裡也用不着,由此更引致學童的英語根基打不穩,書面語和口語都同樣不濟,兩頭不到岸。另一方面,因歷史緣故,香港一向都採用英式英語,由教科書、官方文體到港式粵語盛行的「中英夾雜」現象(code-switching)都以英式英語為據,不過美國的流行文化橫掃全球,香港當然也不例外,在香港可以經常看到荷里活電影、美國肥皂劇、美式餐廳等,而且不少人選擇到美國或加拿大留學、移民,及後回流香港的這些「海歸派」個個滿口美式口音,在職場上十分吃香,本地僱主對「浸過鹹水」的人簡直是趨之若鶩,於是很多本地長大的香港人講英語都喜歡模仿美式口音,例如加重 r 音(好像 cornerharbour)、把 o 音轉讀 a 音(好像 topgod)。如是者,在學校學的是一套,生活上卻愛說另一套,我想港人有時見到像 dance 這樣的詞,內心會有一刻掙扎讀「丹 s」還是「釘 s」才好,這種模稜兩可的情況實非罕見。

總的說來,港人學習中文要兼顧粵語、普通話和國語,學習英文又要掌握聽說讀寫,並辨清英美之別,但在香港如斯的環境裡提出這樣的要求,除非語言天賦極高,否則教港人的語文能力如何不進且退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