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6日 星期三

細談 consonant clusters

有些語言在語音發展上會漸趨簡化,有些則會選擇保留複雜的古音。

今日以 consonant cluster 舉例吧。先解釋 consonant cluster 是甚麼東西,在同一個音節裡,除了 vowel 之外,前後只要有兩個或以上的 consonant 附在一起就是 cluster 了,例如 spring /sprɪŋ/ spr-strike /straɪk/ str- 等。

學過西班牙語的朋友應該會發現西班牙語有很多 es- 開頭的詞,原來這是西班牙語由拉丁語發展下來時產生的一個特徵,拉丁語裡本來有很多 sp- st- 的詞,但西班牙人不喜歡這些發音複雜的 consonant clusters,所以就在前面加個 e,為甚麼呢?

譬如 study 的西班牙語是 estudiar,本來是 studiar,音節是 stu-di-ar,這樣就要發 st 這個 cluster,西班牙人偏偏覺得麻煩,後來改為 estudiar,音節上變成 es-tu-di-ar,原本的 st 拆開為前後兩個音節,這樣每個音節都是由一個 vowel 和一個 consonant 組成,他們覺得沒有 cluster 就是最容易發音了。諸如此類的例子在西班牙語裡多的是,只要移走前面的 e,你會發覺很多詞和英語都差不多,例如:

esponja (sponge)
escala (scale)
escándalo (scandal)
escorpión (scorpion)
escuela (school)
especial (special)
específico (specific)
espontáneo (spontaneous)
estación (station)
estado (state)
estilo (style)
estrés (stress)
estudio (studio)
estúpido (stupid)

現在大家該不難想像為何 Spanish 在西班牙語叫做 español 吧?

不過,跟西班牙語相反,德語卻喜歡保留 consonant clusters,即使難以發音也無妨。上面提及英語的 spr-  str- 在德語也有很多,例如 sprechen (to speak)Straße (street)streng (strict) 等。

此外,德語還有兩個 consonant clusters,筆者覺得非常難讀。

一個是 kn-,雖然英語也有 kn- 開頭的詞,但切勿忘記英語是刪除了 k 音的,如 knee /niː/,德語卻保留了 k 音,我很難想像 kn 兩個音連起來怎麼讀,例如 Knie (knee)Knochen (bone)Knopf (button)Knüppel (truncheon) 等。

另一個是 pf-,這個 cluster 在英文並沒有,但可能你曾經在哪兒見過,例如美國影星 Michelle Pfeiffer,她本身就是德國後裔,所以當你見到 pf- 開頭的詞,可以大膽推測很可能是來自德語,我也很難想像 pf 兩個音連起來怎麼讀,例如 Pfeffer (pepper)pfeifen (to whistle)Pferd (horse)Pflicht (duty)Pfund (pound) 等。

其實西班牙語難發的音不多,一般人只是發不了震舌的 r (trill),但德語的 consonant clusters 相當具挑戰性,簡直是在挑戰人類的口腔極限。

2017年8月11日 星期五

可以說 I’m a Chinese 嗎?

英語裡關於不同國民的用法存在一些文法上的疑惑,令人無所適從。筆者先由一個故事講起吧。

話說有個中國人遇到一個美國人,中國人問對方是哪裡來的人,美國人回答說 “I’m an American”,中國人隨即也沾沾自喜說 “I’m a Chinese”,美國人告訴他不可以說 a Chinese,但中國人反駁他剛才介紹自己也是 an American,美國人無可奈何地承認可以說 an American 但不可以說 a Chinese,中國人聽後感到一頭霧水。

這就是英語裡一個很奇怪的規則。原來英語裡形容某國人民的說法大致上可分為三組:

第一組是以 -ese-sh-ch 結尾的詞,如 Chinese, Japanese, Portuguese, English, Irish, French, Dutch 等,這些詞有兩個特點,一是名詞和形容詞拼法不變,例如 the Japanese the Japanese government,二是名詞形式一般只能作為整體,而不能指單獨的個人,例如可以說 The French are elegant,但不能說 My friend is a French,所以上面提及不能說 a Chinese 就是這個道理,要表示「他是中國人」,可以說 He is Chinese 或者 He is a Chinese person。不過,英語容許在 -sh -ch 後面加上 -man -woman,這樣就可以指個人,例如 an Irishman a Dutchwoman,可惜這個用法不能用在 -ese 結尾的詞上。

第二組是以 -an 結尾的詞,如 American, Australian, Canadian, German, Italian, Mexican, Indian, Korean 等,這些詞的名詞和形容詞拼法都不變,而且可以指單獨的個人,換言之,可以加 a/an,例如 His girlfriend is an Italian / We love Mexican food,如果是指整體,就要像普通的名詞一樣加 -s,例如 The Germans are very disciplined

第三組的形容詞和名詞拼法並不一樣,而名詞亦可以指單獨的個人,如 Danish / a Dane, Finnish / a Finn, Spanish / a Spaniard, Swedish / a Swede, Polish / a Pole, Turkish / a Turk 等,這些詞由於拼法不規則,只能記誦,例如 The new exchange student is a Pole / Not all Spaniards speak Castilian Spanish

雖然聽上去有點累贅,但沒辦法,英語有些規則就是這樣莫名其妙。

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

粵語 vs 閩南語

沒錯,粵語固然歷史悠久,保留很多古漢語音韻和用字,甚至有人說粵語是最接近古漢語,例證是用粵音讀唐詩比普通話更押韻,這當然了,以北方官話為基礎的普通話在唐朝根本尚未出現。

不過亦有人提出質疑的證據,如李紳的《憫農》一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用粵語讀的話,完全不押韻,唉,這莫非是因為保留古漢語的漢語分支中不止有粵語,還有其他嘛,但其實這個例子很可能證明了粵語恐怕不是唐朝的雅言,亦即古時的官方語言。

後世很多漢語學者研究過,最接近唐朝的雅言應該是今日的閩南語,閩南語其實又稱「河洛語」,所謂「河洛」就是指河南的洛陽,也就是古時的中原地帶。有一點需要知道,古代的粵語並不屬於廣東人,閩南語也不屬於福建人,之所以今日的粵語和閩南語都具有相當多的古漢語特色,皆因中古時代尤其是魏晉南北朝的戰亂時期大批中原漢人南遷所致。

上面提及的《憫農》一詩用粵語讀押不了韻,但用閩南語讀「午、土、苦」則全部押韻。另一個證據是日本在唐朝跟漢人有大量文化交流,直接影響日語漢字的發音,所以有人發現日語和閩南語的讀音特別接近,有些甚至一模一樣,如「世界」都是讀 se-kai、「開始」都是讀 kai-si

照這樣推測,閩南語確實最有可能是唐朝的雅言,不過去到宋朝,尤其南宋偏安後,有學者研究宋朝的雅言比較接近今日的客家語和粵語,所以用閩南語讀唐詩、用客家語或粵語讀宋詞應該就是最接近古音了。

曾經有人問,既然粵語和閩南語都保留了很多古漢語,何以今日兩者卻不能互通?這個問題相當複雜,一般的解釋是跟兩者的起源背景有關。相傳秦始皇攻陷百越,中原漢人遷至嶺南地區與南越人聚居而形成粵語,至於閩南語則是永嘉之亂以致西晉滅亡時,中原漢人為避戰亂大舉遷移至長江中下游以及福建沿海地區,史稱「衣冠南渡」,河洛語慢慢演變成閩南語。由此可見,粵語和閩南語是不同時期的中原人所帶來,一旦聚居下來就各自生活,並與當地族群融合,久而久之,兩者自然不能相通。

2017年8月5日 星期六

「唔」和「冇」之分

如果有外國人問你「我睇戲」和「我睇戲」有甚麼分別?你會怎樣回答呢?

兩句都是否定式,同樣是否定看電影這個事實,但偏偏廣東話有「」和「」兩個否定詞(書面上即是「」和「」),兩個字都很常用,但意思又有明顯的分別,不但考起外國人,也難倒不少粵語人。

要解答這個問題,也許先把兩句翻譯成英文會較易理解:
「我睇戲」:I don’t watch movies.
「我睇戲」:I didn’t watch a movie.

是否頓然有種醒悟的感覺?

中文字面上用了兩個不同的否定用詞,內裡卻隱含了一些意思:

」是用來否定一種現在的習慣,這種習慣固然是可以重複的,所以轉換英文,不但要用現在式 (don’t watch),名詞也要用複數 (movies),「睇戲」就是表示一向都沒有看電影這件事。

」是用來否定一件過去的事,這件事通常只是一次性的,所以轉換英文,要用過去式 (didn’t watch),名詞則要用單數 (a movie),「睇戲」就是表示過去一段時間沒有看過電影這件事。

由此可見,用「」和「」來否定同一個動作,不但隱含時態上的差別,暗中也指出動作是重複的習慣還是僅僅一次的行為。

2017年8月1日 星期二

西班牙語的分佈情況

今日筆者想簡單講一講西班牙語的分佈情況。

大家都知道,以西班牙為母語的人數在全球排第二,僅次於普通話,比英還要多,這源於中古時代強大的西班牙王國積極向外拓展及建立殖民勢力。

西班牙固然是西班牙的官方語言,但並不是西班牙人民的唯一語言,一般人所說的 Spanish 在西班牙的官方名稱叫做 Castilian (Spanish)Castilian 源自西班牙中部和北部的兩個主要自治區 “Castile”,而 Castilian 在西班牙 Castellano,這個名稱稍後會再詳述。在西班牙境內,除了 Castilian,還有其他語言,包括西北的 Galician Asturian、北面和法國接壤的  Basque 以及東面的 Catalan,當中 Basque 是非常古老的語言,與 Spanish 更是毫無關係。


西班牙政府為了鞏固統治,一般把全國的所有語言都稱為 Spanish,亦即包含 CastilianCatalanBasqueGalicianAsturian 等,而我們平時所提的 Spanish 實際上只是指 Castilian。如果大家有留意新聞,近幾年西班牙正醞釀一股獨立運動,就是由東面講 Catalan 的人民所發起,當中包括 Barcelona(巴塞隆拿)以及 Valencia(華倫西亞)兩大城市,原因有二:一是當地人民認為 Catalan 歷史、語言和文化都與西班牙政治中心 Castile 有異,兩地人民就如生活在兩個不同的國度;二是 Catalan 地區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方,但西班牙其餘地區則經濟蕭條、失業嚴重,Catalan 人民感到好像長期在供養一大群惰性的 Castilian,令到雙方矛盾日益加深。

再說回西班牙,雖然是統稱 Castilian Spanish,不過西班牙南方的一個自治區 Andalucia,亦即 Seville(西維爾)和 Granada(格蘭納達)的所屬區,這個地方所說的西班牙又稱為 Andalucian Spanish,與 Castilian Spanish 又有點不同,而歷史上西班牙移民海外的人大都來自 Andalucia,所以 Andalucian Spanish 就是形成今天拉丁美洲西班牙語的主要來源,換言之,西班牙的 Spanish 可分為 Castilian Andalucian,當中 Castilian 是西班牙政府認可為最標準的西班牙,但 Andalucian 卻是比較接近拉丁美洲眾多國家的西班牙


好了,現在我們飛去拉丁美洲,Spanish 在西班牙其實有兩個名稱,一個是 Español,另一個是 Castellano,因種種歷史的緣故,拉丁美洲出現不同國家對西班牙使用不同的名稱,由美國、墨西哥、中美洲以至哥倫比亞傾向用 Español,而南美洲內的委內瑞拉、秘魯、玻利維亞、巴拉圭、智利以及阿根廷則傾向用 Castellano,當中很多南美人不喜歡用 Español,據說是因為這個名稱會令人想起過往不愉快的殖民歷史。故此,Castellano 在不同國家有不同解法,在西班牙是指 Castilian Spanish,在部分南美國家則等於 Spanish


最後要提及一點,雖然西班牙給人感覺是多國人民的母語,但正所謂「十里不同音」,任何語言只要地域遍佈廣闊,同一種語言無論口音和用法都會出現很大的差異,在西班牙境內,主要分為 Castilian Spanish Andalucian Spanish,在拉丁美洲其實也有分為 Caribbean SpanishAndean SpanishRioplatense Spanish 等各種類別,所以不要以為學了最正宗的西班牙語就可以暢通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