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2日 星期日

「那些年」有語病嗎?

大家還記得《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吧?這個電影名稱初時唸着也沒覺得有甚麼不妥,後來讀完了語言學者周家發的著作《語言奇趣之旅》其中一篇的分析,才發覺原來「那些年」並不符合中文的慣常說法。

中文的「些」是表示複數的量詞,一般可用於以「個」為量詞的人或事物,例如「一個老師/蘋果」,轉成複數可以說「一些老師/蘋果」,也可以用指示詞說「這些老師/蘋果」和「那些老師/蘋果」,但要注意「些」的使用範圍是有限制的。

根據周先生所述,表示時間計量單位的名詞,有些可以量化,即可以在前面加上量詞「個」,例如:

我們等了她四個月星期小時

可是,另有一些單位卻不可以量化,即不可以在前面加上量詞「個」,例如:

*我們等了她四個年/週/日/分鐘/秒。

以上必須這樣說:

我們等了她四年分鐘

為甚麼有些單位能量化有些則不能,這個問題恐怕難以查證,只能說約定俗成。按照中文的慣用法,以上可以量化的時間單位並不能用「些」作為量詞,即不能說「一些月/星期/小時」,應該說「幾個月星期小時」,連可以量化的單位也不能,不可以量化的單位則更加不能,所以不能說「一些年/週/日/分鐘/秒」,應該說「幾年分鐘」。

既然時間單位不能用「些」作為量詞,說「這些年/那些年」其實是不太恰當的,正確來說應該是「這幾年那幾年」(廣東話也只能說「呢幾年/嗰幾年」,而不能說「呢啲年/嗰啲年」)。另一個表達法是將「年」變為可以量化的「年頭」,「頭」在這裡是一個詞綴,跟它搭配的詞語都可以量化,例如「石頭」、「骨頭」、「罐頭」、「念頭」、「甜頭」等,所以中文可以說「這些年頭那些年頭」。

不過,語法歸語法,隨着電影的流行,如今很多人都隨便說「這些年/那些年」,最終如果人人都不覺得有何問題,語法自然會讓步給實際用法,正如平時很多人都會說「這些年來」,其實本來應該說「這幾年來」、「近幾年來」或「近年以來」,但千萬不要說「那些年來」,因為「…年來」是表示剛過去的幾年內,並不能指太久遠的時間。

2015年2月20日 星期五

意想不到的介詞

英語中的 preposition,如 inonforthrough 等,一直都是學習者感到頭痛的地方,有關實際用法大家可以參考各語法書,今天筆者倒想講一點關於這種詞類的概念。

傳統語法書一般都會把 preposition 說成「介詞」,嚴格來說,這其實並不準確,因為英語中可以找到的 preposition 只是介詞的一種而已。首先要說明一點,preposition 這個詞在構詞上是 pre + positionpre- 是一個前綴,表示「之前」,換句話說,preposition 字面上是「在某位置之前」,這個「位置」就是指名詞或代詞的位置,因為英語的介詞基本上都置於名詞或代詞的前面,例如 in the roomunder the chairwith you 等,所以稱為 preposition,正確名稱是「前置詞」或「前置介詞」,既然有前,當然也有後,「後置詞」或「後置介詞」稱為 postposition,在語言學上兩者都是屬於 adposition,這就是「介詞」了。

從位置上來看,英語的介詞確實不及中文靈活,因為英語所見的介詞都只能放在前面,但中文的介詞卻有多個可能性。首先,中文也有前置介詞(preposition),例如:

1.   in London
倫敦
2.   towards the centre
中央
3.   for her mother
為了她媽媽

此外,中文也有後置介詞(postposition),例如:

1.   after 3 o’clock
三點
2.   before lunch
午飯
3.   below zero
零度以下

中文的介詞還有一種在其他語言較為少見的表達方式,稱為 circumposition,筆者不肯定這個學名的中文叫法,circum- 意思就是「前後包圍」,即是要由一個前置介詞和一個後置介詞用在一起合成一個單獨介詞,例如:

1.   inside the building
大樓裡面
2.   in front of the shop
商店前面
3.   during the summer
夏季期間
4.   since 2004
2004 以來
5.   until the end of the year
直到年底為止

由此可見,中文的介詞在位置上比英語更繁複多變,為方便起見,英語的 preposition 尚且可以概括叫作「介詞」,但不要誤以為「介詞」只有一種,實際上它可以前置、後置、前後包圍甚至有更多的可能性。

2015年2月18日 星期三

難以說出口的 prefer

英語 prefer 這個詞,筆者總覺得很難翻譯得好,一般辭書都是譯作「較喜歡」或「寧願」,但有時套用在真實的例子中感覺就是怪怪的,例如說:

Do you prefer tea or coffee?

以上這句英語,如果說「你較喜歡茶還是咖啡?」,聽起來很奇怪,此刻你選擇哪樣並不代表你就是喜歡哪樣更多;如果說「你寧願要茶還是咖啡?」,聽起來更奇怪,好像迫於無奈地要二選一,語氣相當沉重。最自然的說法應該是「你想要茶還是咖啡?」,但這就等於說 Do you want … Would you like …,沒有了 prefer 的意味,所謂 prefer,其實是指「人在某一時刻對於有限的選擇較傾向選取哪一個」,可是中文好像沒有表達這個意思的動詞。

可能因為這樣,香港人乾脆把 prefer 納入廣東話裡,好像「你 prefer 呢樣定嗰樣?」(你 prefer 這樣還是那樣?)的句子經常掛在嘴邊,就連名詞 preference 也如是,試問「你有咩 preference?」(你有甚麼 preference?)怎麼用自然的中文口語說出來呢?

2015年2月17日 星期二

「旦」是「蛋」的簡體?

香港有不少人把「魚蛋」寫成「魚旦」
香港很多餐廳習慣把「蛋」寫成「旦」,但其實「旦」並不是「蛋」的簡體字,「蛋」本身也沒有簡體,而即使要簡化一些字的寫法,一般也只是取其字的某個部分,如「豆腐」寫成「豆付」、「公仔麵」寫成「公仔面」,但「蛋」字並沒有「旦」,兩字在廣東話的聲調其實也不一樣,總不能把「元旦」讀成「元蛋」吧,讀了就「完蛋」了。

那麼,何以港人喜歡把「蛋」寫成「旦」呢?

原來現今在內地通行的簡體字是 1986 年國務院頒佈的《簡化字總表》所定下的,但在此之前,曾提出過幾次修訂,在 1977 年推出的一次方案中,當局把一些字的寫法變得相當簡易,其中「旦」就是「蛋」的簡體字(註:「旦」和「蛋」在普通話是同音的),後來這次方案提出的修改被人批評過分簡化,使用不便,半年後立即被叫停,可是這半年內所提出的簡體字卻滲入民間,即使官方已廢止,坊間依舊沿用。

當時正值移民潮,大量內地人湧入香港,估計有不少從事飲食業,可能因為這樣他們繼而把「旦」引入香港食肆取代「蛋」,從此開始有人把「蛋治」寫成「旦治」、「魚蛋」寫成「魚旦」了。

2015年2月6日 星期五

中文講求章法

有學者說過,英語是講究「語法」的語言,句子之間靠法則連結起來,但中文不是一種以理性見稱的語言,遣詞造句憑藉的不是語法,而是「章法」。所謂「章法」,不著重詞形變化、時態語態、句型模式等語法特徵,反而更強調句子的組織、佈局、排序、連繫,而且往往不是單靠規則來判斷,而需要靠敏銳的語感來揣摩,所以中文表面上看似紊亂鬆散,然而要學得精通卻須反覆誦讀、融會貫通。

舉個簡單的例子,先看看以下兩句英語:
1)    Tom studied Japanese for many years.
2)    Tom’s studied Japanese for many years.

上面兩句的分別只在於動詞的時態,第一句用了過去式,表示 Tom 在過去曾經學日語,但現在已經沒有學了,第二句則用了現在完成式,表示 Tom 在過去開始學日語,而且暗示直到現在還在學。若把這兩句按字面翻譯,恐怕都是「湯姆學了很多年日語」,因為 have studied studied 在中文都是「學了」,這樣的話,怎麼能看得出兩句的區別呢?

此時,我們就要考慮中文的章法,很多時候中文的表達不一定從動詞入手,而要看整個句子的鋪排和詞序,以上兩句換成地道的中文,可以這樣說:

1)    Tom studied Japanese for many years.
湯姆學過很多年日語。(對比「湯姆學了很多年日語」)
2)    Tom’s studied Japanese for many years.
湯姆學日語很多年了。(對比「湯姆學了很多年日語」)

先看第一句,把「學了」換成「學過」,因為虛詞「了」一般只表示動作結束,但不能確定是臨時性還是永久性,虛詞「過」就能表示動作在過去曾經發生,而且已經停止了,這句是靠轉用虛詞來彰顯句子的含義。再看第二句,文字沒有變,變的是詞序,從「學了很多年日語」變為「學日語很多年了」,一般人若不仔細推敲未必能察覺兩者的細微差別,其實前者的「了」置於動詞後,是修飾動詞的功能助詞,表示動作已完結,而後者的「了」置於句末,是修飾整個句子的語氣助詞,表示對持續學習多年有一種情感的抒發,而且隱含將會繼續學下去,此外「很多年」也移了位置,因為把時間性詞語放在後面可以更加突出雖已持續多年卻仍未停止,這個含義真的要靠中文的語感去領會,並不是詞語本身可顯示出來的。

由以上所見,英語靠動詞變形可以表達出兩種不同的時態,這就是「語法」,而中文要靠選詞的轉換和詞序的佈局來表達同樣的效果,這就是「章法」。相比之下,中文需要更靈敏且精準的語感才能辨別句子背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