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8日 星期五

漢語拼音須知

香港人學普通話,經常糾纏於翹舌音(又稱捲舌音)和非翹舌音的分別,例如「池」(chi2)和「詞」(ci2),因為廣東話裡沒有甚麼音需要捲起舌頭,想把翹舌音讀得清楚就得勤加苦練。翹舌音的細節筆者也不用多說了,今天反而想說說兩個值得注意的讀音。

漢語拼音所用的字母有時與英語的發音不盡相同,其中母音 i 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舉例說明,英語的 see 是發 /iː/ 音的,普通話某些拼音含有 i 的字也是發這個音,例如「衣」(yi1)、「息」(xi1)、「靈」(ling2)、「病」(bing4)等,不過另一些含有 i 的字卻不是發 /iː/ 音,例如「日」(ri4)、「思」(si1)、「事」(shi4)、「次」(ci4)、「齒」(chi3)、「志」(zhi4)等,這些字的 i 在國際音標是用 /ɤ/ 來標示的,這個母音較為罕見,對港人來說非常陌生,幸好這個 /ɤ/ 音不算難讀,而且只用於以子音 cchsshzzh 和 為首的字,只要多聽多講就能掌握了。

另一個音則考起很多港人,幾乎大部分人都讀得不好,例如「心」(xin1),港人很容易讀作好像廣東話的「先」(sin1),但這兩個音實際上是不一樣的。漢語拼音的 x 並不是港人常聽的 s,比如英語的 sing、廣東話的「式」(sik1,這個 x 音在國際音標是用 /ɕ來標示的,全世界的語言含有這個音的不算多,碰巧日語和韓語都有,普通話「西」(xi1的發音就是等於日語的「し」和韓語的「」。要解釋 x s 的分別,實在難以用文字寫出來,只能說 x 的噴氣位置比 s 較後,舌頭須往後移一點,若想掌握正確的發音方法最好還是找個內地或台灣的朋友以近距離觀看他們怎樣讀。

港人也許會覺得把普通話的「心」讀作廣東話的「先」沒太大分別,內地人或台灣人應該也聽得懂的,但兩者的分別其實有點像港人聽外地人學講廣東話的「街」和「雞」那麼明顯,所以要不要讀得準確就得看閣下的意思如何了。

2014年2月22日 星期六

語義用詞概述

英語中有好幾個用詞表達與語義有關的概念,很多人沒仔細研究當中的含義,經常混為一談,其實各詞之間定義分明,不難區別。

collocation:「詞語搭配」,無論是學習哪種語言這都是非常重要的,搭配意思就是一個詞的前後與另一個詞連用,很多時候都沒有規則可言,只有固定的組合,一般都是約定俗成的,例如可以說 catch a cold catch a cough,但不會說 catch a fever,又如可以說 suffer a heart attack,但不會說 suffer lung cancer,在這裡 suffer 就是 heart attack collocate(搭配詞)。

colloquialism:「口語用詞」,顧名思義,指相對於書面語的口語表達方式,例如廣東話說「甩底」是「失約」的 colloquial expressionbottom(此處解作「屁股」)是 buttock colloquial word

connotation:「含義」,指一個詞的意思所包含的內在意義,這個意義本來就是存在的,不是引申的,例如說 The word ‘affair’ has connotations of a sexual relationship and being immoral.(用 affair 來形容一段戀愛包含了性關係和不道德。)

metaphor:「隱喻」,這個很容易與 connotation 混淆,metaphor 所指的是一個詞除了原來意思之外,還可以引申、比喻作其他意思,例如 cloud 本意是「雲」,由於烏雲密佈多引起人的憂愁,所以 cloud metaphor 可引申為「心理上的陰影」,例如 Her parents’ divorce cast a cloud over her faith in marriage.(她父母的離婚使她對婚姻的信心蒙上了一層陰影。)

idiom vs proverbidiom 是習語或慣用語,相近中文所說的成語,proverb 是諺語或格言,相近中文所說的俗語,兩者的分別在於是否含有教義。idiom 指一組詞語合起來所表達的意思已和每個詞的原意有所不同,換句話說,即不能從字面猜到其真正意思,但 idiom 不一定含有道德上的教誨,例如 up 是「上」、down 是「下」,兩詞組成的 ups and downs 卻不是「上下」,而是表示局勢的「興衰」、人生的「浮沉」。要稱得上 proverb 就要含有教訓或真理的意味,例如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 與中文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意思相近,指做事不願冒險就很難成事。

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

i 的發音規律與 Linux

今天想說一點關於英語發音的規律,當中涉及到字母 i 如何發音。

許多拼寫短的英語單詞,若中間的字母是 i,一般的發音是 /ɪ/(好像 did 的母音),但若字尾加上 e,發音就會變成 //(好像 die 的母音),這個規律可以用以下的方式列出:

_ i _ (e)

其他相關的例子有:
bit vs bite
dim vs dime
din vs dine
fin vs fine
hid vs hide
kit vs kite
pin vs pine
pip vs pipe
rid vs ride
rip vs ripe
sit vs site
win vs wine

另有不少單獨的例子,例如:
bikedirefilefirefivehikehirehivelifelikelimelinemilemimeminepilericeriseritesidesizetidetimetirewidewirewise

提起 i 的發音,不禁想起電腦程式系統 Linux 的讀音一直有爭議,技術人員和坊間民眾的讀法又不盡相同,究竟 Linux 該如何發音呢?

Linux 的始創人是 Linus Torvalds,他是一位芬蘭裔的美國人,根據他本人對 Linux 的詮釋,Linux 是模仿另一程式系統 Minix 結合其姓名 Linus 而成,事實上 Linus 這個名字在芬蘭語(或其他北歐語)中是讀作 /ˈliːnʊs/,如果你想按詞語本來的起源去讀某個名字,可以把 Linux 讀作 /ˈliːnʊks/(前面是長音 i,後面是好像 wood 的母音),但如果把這個詞按英語發音規則來讀,後面的母音會變為 /ə/(好像 open e 音),所以 Linux 的另一個讀音是 /ˈlɪnəks/。聽說技術人員通常都是讀這兩個音的。

不過坊間的人卻有另一個讀法。Linus 這個名字不論在英式英語還是美式英語都是讀作 /ˈlaɪnəs/,那個 i 就好像 line 的母音,另一個讀音相似的詞是 minus,所以不少英語人士都把 Linux 當作 Linus 般讀作 /ˈlaɪnəks/Linus Torvalds 說過他自己不介意別人怎麼讀,反正他沒有權去管人。故此 Linux 現時存在三種讀法:/ˈliːnʊks//ˈlɪnəks/ /ˈlaɪnəks/,其中尤以後兩者最為普遍。

英語的讀音問題一直存疑,若詞語本是出自英語,大可根據權威的英語專家或詞典,但來自外語或外國人的名字,究竟應該按甚麼準則,難有定案,最終可能只有隨大溜吧。


Linux 的始創人 Linus Torvalds
Linux 的界面

2014年2月8日 星期六

電視劇、歌劇、音樂劇

大家都知道 soap 是指肥皂(廣東話俗稱「番梘」),而 soap opera 則指肥皂劇(亦即「電視劇」),肥皂和電視劇明明是兩碼子的事,何以 soap opera 會扯上關係呢?

話說大約在 20 年代的美國,電視尚未普及,電視劇的前身就是收音機的廣播劇,那個年代的連續劇是由播音員用聲音講出來,並沒有畫面,而當時聽眾主要是家庭主婦,電台為了吸引更多婦女聽眾,在連續劇的休息時段播放大量家庭用品的廣告,當中又以幾家洗滌用品的商業巨頭(soap manufacturers)為主要贊助人,於是每逢播放廣播劇就會有一大堆肥皂用品的廣告,後來真正的電視劇問世,這類連續劇就乾脆叫做 soap opera 了。


著名電視劇:Prison Break

說起 opera,原意是「歌劇」,本來這個詞不難理解,但隨着另一種藝術 musical(音樂劇)冒起,很多人開始將 opera musical 混淆不清了,究竟兩者有甚麼分別呢?

Opera(歌劇)顧名思義是以「歌」為重的一種表演藝術,利用歌唱和伴奏講述一個故事,表演者必須具有異常高超的歌唱水準,而背景音樂多以古典音樂(classical music)為主導,所以歌劇的舞台上多有管弦樂團(orchestra)助陣,傳統上歌者會用美聲唱法(bel canto)把歌詞(libretto)唱出來。不過歌劇表演的台詞或獨白並不多,對表演者的要求是「歌優於演」,而舞蹈能力就更為其次。此外,歌劇通常要唱原創的語言,如意大利歌劇就要用意大利語唱,絕少會改編為其他語言,以免有失正宗的韻味。我們平時所看的歌劇都是歌劇院(opera house)的現場表演(live performance),因歌劇不會隨便搬上銀幕。世界著名的歌劇有 La Traviata《茶花女》Carmen《卡門》Madama Butterfly《蝴蝶夫人》等。


著名歌劇:La Traviata

Musical(音樂劇)全稱是 musical theatre,顯然就是一種戲劇形式,內容包括演戲、唱歌、舞蹈甚至雜技(acrobatics),由於音樂劇有大量的歌舞表演、肢體動作、對白(dialogue)和獨白(monologue),對表演者的要求側重「演優於歌」,且要具備濃厚的個人情感,以呈現戲劇上的衝突和張力。音樂劇以戲劇為骨幹,音樂為襯托,多選取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為主題,如爵士樂、搖滾樂、民謠等。音樂劇一般比較平民化,不管原創是哪種語言,都可因應上映的地點而改編為當地的語言,如俄羅斯音樂劇在紐約的百老匯演出會以英語為表演語言。傳統的音樂劇會在劇院公演,但現代的音樂劇早已搬上銀幕,發展為歌舞片(musical film),電影版一般比劇場版為短。世界著名的音樂劇有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聲魅影》、Les Misérables《孤星淚》、The Sound of Music《仙樂飄飄處處聞》等。


著名音樂劇: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2014年2月5日 星期三

靈活多變的語序

在上一篇文章中,筆者說過寫給兒童閱讀的文體,為了顯得文風典雅,讀起來跌宕有致,句子一般要稍作調整,如以下兩句:

1.      There lived a pretty girl in the village.
2.      Down to the river swam a little duck.

若接觸英國文學不多,可能會對這類句子感到陌生,不過文學中的英語與現代的德語有異曲同工之妙,因兩種語言同屬日耳曼語系,語序(word order)頗為相似,只是當代英語經過蛻變後,結構上多了虛詞的承接,而德語則保留更多中古用法,章句仍以實詞構築。上面兩句用了倒裝法的英語,用德語來表達在語序上並無分別:

1.      Dort lebte ein hübsche Mädchen im Dorf.
(There lived a pretty girl in the village.)
2.      Unten dem Fluss schwamm eine kleine Ente.
(Down to the river swam a little duck.)

談及語序,不得不提德語以靈活多變的句法見稱,德語的語序有一明顯的特徵,句法學中稱為 V2 word orderV2 意為 verb-second,即是要組成一個合乎語法的句子,動詞必須放在句子中第二位的構成要素(constituent),留意這不是指第二個詞,因為第一位的構成要素可能由幾個單詞組成,而 V2 word order 意思就是只要動詞放在第二位,第一位則可由其他構成要素佔據。

舉例說明,表示「我和朋友上年到歐洲旅遊兩次」,英語可以說 I travelled to Europe with my friends twice last year,同一句在德語可以有多種語序。首先,我們要了解這個句子一共有多少個構成要素,可以用方括號隔開:

[I] [travelled] [to Europe] [with my friends] [twice] [last year].
1        2                 3                    4                  5            6

由以上所見,一共有六個構成要素,上句用德語直接表達是這樣的:

Ich reiste nach Europa mit meinen Freunden zweimal im letzten Jahr.

[Ich] [reiste] [nach Europa] [mit meinen Freunden] [zweimal] [im letzten Jahr].
  1        2                3                             4                          5                     6

根據 V2 word order 定義,只要動詞 reiste 一直放在第二位,那麼第一位就可由其他構成要素佔據,如是者,上句還可以有以下的語序:

Nach Europa reiste ich mit meinen Freunden zweimal im letzten Jahr.
Mit meinen Freunden reiste ich nach Europa zweimal im letzten Jahr.
Zweimal reiste ich nach Europa mit meinen Freunden im letzten Jahr.
Im letzten Jahr reiste ich nach Europa mit meinen Freunden zweimal.

可見簡單的一句英語在德語足足有五種語序,說哪一句則視乎要強調哪個構成要素。若構成要素越多,可組成的語序則越多。難怪德語給人的印象就是句法靈活多變,條理井然。

2014年2月1日 星期六

教材與文體

提起小學和中學的英語課本,外界一般認為因中學的英語程度較深,編寫課本理應也較為困難,這個想法難免以偏概全,事實上小學和中學的英語課本做起來各有各難,不應一概而論。

中學英語的程度深,其實是深在詞彙和語法,但文體的變化相對較小。中學英語課本所研習的文章多數是公函(letters)、計劃書(proposals)、新聞報道(news reports)、傳記(biography、專題(features)等,這些固然需要很多專業用詞和結構嚴謹的句法才能寫得好,但也不要忘記,這些文體同時亦公式化得不得了,一旦掌握了各文體的架構、鋪排、格式、段落,每次寫不同的文章只需換取主題和搜集資料,英語改變不了多少。要編好一本中學的英語課本,最艱難的是要寫出自然地道的英語,不單是語法無誤,還要貼近外國人的日常用法,所以寫起文章來不能太平鋪直敘,要適量加入慣用語(idioms)、片語動詞(phrasal verbs)、隱喻(metaphors)等,這些都是考核中學生的常見試題。

至於小學英語,沒錯語法是相當簡易,詞語一點也不複雜,不過文體卻有點遠離實際生活,除了普通的記敘描述(narratives)外,還包含詩歌(poems)、繞口令(tongue twisters)、童話故事(fairy tales)等適合孩童閱讀的題材,千萬別小看這些文體,若要大家寫一首中文詩歌,恐怕也會叫苦連天吧,況且一般人讀大學時要接二連三地寫論文,剛畢業後英語水平處於極為「正式」的狀態,即是說職業上所用的英語都很正規、嚴肅和莊重,這與編寫小學英語的要求有點背道而馳,給小學生寫的英語講求生動有趣,試問怎麼能不斷使用 that-clauseif-clauserelative clauseparticipal phraseprepositional phrase 等等俗套的表達法?突然間要下筆寫一篇童話故事,怕且會考起不少大學畢業生。

可能大家有這樣一個疑問:寫故事既然沒有複雜的句子結構,哪有甚麼難度?因為敘述故事所用的英語與日常生活的英語有很大分別,為求生動且文雅,句型一般都要調整,譬如說,一篇故事的開首很多人會這樣寫: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pretty girl who lived in the village.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pretty girl living in the village.

乍看之下,以上兩句完全正確,沒有甚麼語法錯誤,可是句型過於正路,以致讀起來好像在報道事實,這不適宜寫在兒童故事裡,可以改寫為:

Once upon a time, there lived a pretty girl in the village.
Once upon a time, there lived in the village a pretty girl.

再多舉一例:

A little duck swam down to the river.

同樣,上句也是正確得不能再正確,可是嚼之無味,如果這句用在詩歌,幾乎肯定會被刪,要寫得像有詩意應怎麼改呢?可用倒裝句(inverted sentences):

Down to the river swam a little duck.

這種改法已不屬於糾正語法的層面,而是因應文體作出適合其語域(register)的修正。

最後,筆者想強調一點,不論寫報告還是寫故事,在難度方面其實沒有絕對的高低,不同的體裁需用恰當的句型與用詞,文章才會顯得自然、流暢且具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