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之奧秘
2024年2月7日 星期三
「可可」是 cacao 還是 cocoa?
2022年3月1日 星期二
get 和 go 的細微差別
在外國的街上向人問路,例如詢問怎樣去車站,香港人普遍都會說 Can you tell me how to go to the station?,這是一個百分百符合語法的句子,然而絕大多數英語人士卻不會這樣說,當然他們絕對聽得懂,不過他們會告訴你:We don’t use ‘to go’ in this situation.
為甚麼呢?從小到大我們都記住一句話:I go to school by bus 或者 I go to school on foot。沒錯,這句話是用來回答 How do you go to school?,當中動詞 go 所問及的是「方法」,換言之,需要回答 means of transport(交通工具)。因此,如果在街上問人 Can you tell me how to go to the station?,母語人士第一個語感是「搭甚麼交通工具」,而車站的位置可能只在不遠處,那麼這個問題聽起來就有點尷尬,因為它不算是錯誤,但就是不夠自然地道。
在街上向人問路,通常問的不是「方法」,而是「方向」,你想別人告訴自己「從這裡怎樣走到目的地」,而這句英文正確的講法是 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station?,動詞 get 不僅有 to go 的意思,還包含了 to reach(到達),母語人士聽到這句才明白你想問的是「從這裡怎樣走到車站」,那麼對方就會給你指示方向。
很多牽涉到「目的地」或「到達」的句子,都應該用
get 而不宜用 go,例如:
We got
to London at 7 o’clock.(我們在 7 點鐘到了倫敦。)
Let me know when you get there.(你到了那裡就告訴我。)
We didn’t get home until midnight.(我們直到半夜才回到家。)
If you get to the restaurant before us, just wait at the
entrance.(如果你比我們先到餐廳,就在門口等着。)
2021年10月10日 星期日
according to vs based on
筆者發覺很多人一想到要表達「根據…」,經常把 according to 和 based on 混在一起,有不少人誤以為它們是同義詞,於是在寫作時交叉混用,好像在同一篇文章不重複用同一個詞就自我感覺良好。其實這兩個詞的意思並不一樣,之所以會把它們混淆,都是因為很多人自動把它們等於中文的「根據」。
先講講這兩個詞的詞性,according to 是一個 preposition,而 based on 是來自 base … on,是一個 phrasal verb,但由於它經常以被動態或分詞形式出現,所以大家看到的都是 based on 為主。
若把它們都譯作「根據」,確實是有點難以辨認,所以要從它們的本義入手。according to 意思是 as stated by(據…所說,據…所載),是用來直接引述某人、某書、某報道或某些言論等,例如:
According to Ella, the movie is not
as good as expected.(據 Ella 說,這部電影並不像預期的那樣好。)
According to news reports, the crime rate
in the city is on the rise.(據新聞報道,該城市的犯罪率不斷上升。)
He
was fired for poor performance from the company, according to rumours.(根據傳言,他因業績不佳被公司解僱。)
according to 的另一個意思是按照某種特定的客觀條件而進行某事,例如:
Students
will be put in different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ability.(學生會按各自的能力進行分組。)
You
need to play the game according to the rules.(你需要按照規則來玩遊戲。)
If
everything goes according
to plan, we’ll arrive next week.(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我們將於下週抵達。)
再談談 based on,雖知道 base 本義是「根基,基礎」,故此 base … on 就是「以…為基礎或依據」,通常會以 be based on 的形式出現,例如:
The
movie is
based on real-life events.(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
Our
relationship is based
on mutual respect.(我們的關係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
His
first novel was based
on his own experiences as a journalist.(他的第一部小說是基於他自己作為記者的經歷。)
以上 based on 的意思是用於 verb to be 後面,一般不會與 according to 混淆,真正令人把兩者混在一起是當 according to 和 based on 都用於句子開首的時候,先看看以下兩句:
__________
scientists, climate change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__________
what scientists have found, we need to take climate change seriously.
以上哪一句你會用 according to、哪一句用 based on 呢?
要區分兩者,我們必須牢記 according to 和 based on 在意義上的細微差別:according to 是旨在引述別人的言語,提出客觀的陳述,當中不會加插個人的意見或評論,相反,based on 是以某些事實、信息或實際情況為依據,再加以闡述個人的意見或評論,或作出相應的行動,因此以上兩句應該是:
According to scientists, climate
change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據科學家稱,氣候變化越來越嚴重。)
後句是引述科學家的言論而提出客觀的情況。
Based on what scientists have
found, we need to take climate change seriously.(根據科學家的發現,我們需要認真對待氣候變化。)
後句是基於科學家的發現而提出自己的忠告。
我們不能因為 according to 和 based on 都可以譯作「根據」而當作同義詞,它們實際上是有不同的用法,各司其職,運用時一定要先想清楚全句所表達的意思,不能把兩者混為一談,以下再看看幾個例子:
According to our records, you’ve been
absent five times.(根據我們的記錄,你已經缺席了五次。)
According to a recent
report, most people do not take enough exercise.(根據最近的一份報告,大多數人都沒有做足夠的運動。)
According to witnesses, the robbery
was committed by two teenage boys.(據目擊者說,這樁搶劫案是由兩名男青年幹的。)
Based on the evidence, the police arrested three suspects.(基於這些證據,警方逮捕了三名嫌疑犯。)
Based on her pronounced accent, she must not have
grown up here.(根據她明顯的口音,她一定不是在這裡長大的。)
Based on research findings, we can conclude that pregnant women should not receive
this treatment.(根據研究結果,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孕婦不宜接受這種治療。)
2021年3月28日 星期日
英文基準試的死亡之卷
現在香港教師就職前一般要考語文基準試 (LPAT),分為英文和普通話。普通話基準試的情況筆者不太清楚,反而英文基準試可以跟大家談談。
英文基準試跟一般語文能力試差不多,共設立四份卷:Reading, Writing, Listening, Speaking。考了這麼多年,一直都是 Reading 和 Listening 達到 80% 以上的水準,而 Speaking 大約是 50-60%,最慘烈的是 Writing,早幾年只得 30-40%,近幾年上升至 45-55%,但依然徘徊在合格的邊緣。
想了解為何 Writing 的達標率偏低,要先知道這份卷的考核內容。Writing 一卷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作文,根據題目寫大約 400 字,寫作一般不會給予滿分,但如果不是太差該也不會失太多分。第二部分才是重點,據說是教師眼中的死亡之卷,這部分有標準答案,所以一失分可以傷亡慘重。
此部分又分為 Task A 和 Task B,教師要閱讀一篇模仿學生所寫的文章,當中錯漏百出,Task A 要求教師按劃線的句子改正。在網上找了一篇 sample paper,以下列舉一些例子:
(3) I seed many people screamed on the street. (4) A bigger monster was appear and had been destroying the city. (5) There had a lot of police discussing about what was it and what to do.
正確改法:
(3) I saw many people screaming on the
street.
(4) A big monster had appeared and was
destroying the city.
(5) There were a lot of police discussing what it was and what to do.
Task A 的難度不大,錯處通常都很明顯,但一題會佔 2 或 3 分,視乎有多少錯處,要改正所有錯處才不會失分。
真正考到大部分教師的是 Task B,這部分要求教師解釋錯處,為甚麼會難倒眾多教師?因為對於很多英文水平不俗的人,要他們捉錯處不難,改為正確的句子也尚且不難,但解釋為甚麼句子有錯卻是非常難,不過這部分的問法其實算是相當仁慈,因為每題的解釋已經寫了一個框架,教師要填的是用來解釋的文法術語。
以下挑選三題供大家參考,由淺入深:
Item 13: the protective dome, very dark and crowded
The problem here is that the phrase “very dark and crowded” cannot be placed right after the comma. Instead, the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ich” plus the verb “was” should be inserted before “very” to form the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at describes the dome.
要解釋句子犯了甚麼毛病,一般要先知道句子中每一個詞的詞性 (part of speech),通常第一個空格是送分的,例如上面解釋句子後面不能直接寫 very dark and crowded,而要加上 which was,這個 which 叫做 relative pronoun (a 的答案),而 which was very dark and crowded 這種句式就是叫做 relative clause (b 的答案)。我相信大多數教師應該知道 relative clause,但一時三刻未必想起 which 的詞性叫甚麼。
Item 18: I wish this will not happen
The use of the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 “wish” in this item is incorrect. “Wish” is commonly used in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ituations. Instead “hope” should be used to express a desired outcome.
(a) 是答 wish 的詞性,即是 verb,難題是 (b) 說 wish 一般用於甚麼 situations,後面其實給了一點提示,它說這句要改為 hope 來表達預期的效果,所以 wish 跟 hope 的差別就是在於 wish 後面所表達的是不大可能會發生的情況,換言之就是假設或不真實的 situations,最正宗的答法是 hypothetical,不過如果答 unreal 或 imaginary 也可以接受。
Item 15: The robot was run out of energy, we were safe
There are two problems in this item. The
incorrect verb form “was run out” should be replaced with the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ense form to indicate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The second problem is one of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o correct this problem, the writer needs to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題的難度最高,除了填充,後面還要自己寫解釋,我起初以為 (a) 想問 active / passive voice,但因為後面給了 ... tense form,那只能從時態上推敲,由於句子前後都用了 past tense,它想強調前一句發生在先,所以要用 the robot had run out of energy,那麼 (a) 要答 past perfect,而 (b) 說 indicate 甚麼就是 past perfect 的定義,即是 indicate an action done / finished / completed before another action in the past。
好了,後面的問題更難,因為提示的字眼不多,你一定要知道這個句子為甚麼不能成立,問題在於前後兩句都是獨立子句 (independent clause),中間卻由逗號 (comma) 分隔,這個情況在英文是不成立的,而這個錯處在技術上來說叫做 comma splice (c 的答案),不過如果不知道這個術語,寫 incomplete sentence 或 punctuation problem 也可接受。至於如何改正這個錯處,有兩個方法 (d 的答案),一是把逗號改為句號,後面開新句 (to change the comma into a full stop and begin a new sentence),一是後句前面補上連接詞如 so (to use a conjunction like 'so' to combine the two clauses)。
由以上所見,Writing 之所以被稱為死亡之卷,因為後半部分考核的是改正錯處以及運用文法術語解釋錯處,若教師本身的文法根底不穩,恐怕難以修正病句,即使教師知道錯在哪裡,也未必知道背後的原理何在,更遑論所涉及的 technical terms,因此 Writing 的達標率一直未如理想。
2021年3月19日 星期五
高低德語之分
英語有英美之分,德語就有高低之分,稱為 High German 和 Low German。這裡所說的 high 和 low 與社會地位無關,並不是高級和低級的意思,而是「高地」和「低地」之義。
從德國的地勢來看,北部主要是平地 (lowland),中部至南部因有阿爾卑斯山脈屬於高地 (highland),High German 和 Low German 就是以地理環境來區分。
High German 的德語是 Hochdeutsch,除了德國南部和中部,亦涵蓋奧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盧森堡、比利時等地。相傳馬丁路德翻譯《聖經》的德文版用 High German,因此 High German 一直被視為當代的標準德語。德國人如果提及 Hochdeutsch 通常就是指標準德語,不過 High German 還存在各種方言和口音,正如奧地利德語和瑞士德語都各有特色,不能說 High German 等於 standard German,而是 standard German 以 High German 為根基。
至於 Low German 主要指德國北部,鄰近荷蘭和丹麥,所以 Low German 跟 Dutch 很相似。有人說 Low German 和 Dutch 可以互相溝通,但 High German 未必聽得懂 Low German。另外 Low German 又稱為 Low Saxon,因為 Low German 的祖先相傳是撒克遜人 (Saxon),撒克遜人是日耳曼人的一個族群,英國人的祖先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 (Anglo-Saxon),因此 Low German 相比 High German 更像英語。
其實當代的標準德語以 High German 為基礎,除了因為遍佈範圍較廣,也因為 High German 經歷過子音 (consonant) 的轉變,使現今的德語聽起來與英語有明顯的差別,也令講德語的人說起話來更有 Germanic 的特色。
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粵語的 aspect marker
粵語的動詞有一種明顯的特色,就是後面可以附加一些助詞 (particle),以表示動作的體貌,在語言學上稱為 aspect marker。相比普通話,粵語的這個特色是更加貫徹始終的,為甚麼這樣說?先看看以下的例子,你會慢慢了解。
「咗」:表示動作完成
例子:我食咗飯。(我吃飯了。)
*普通話一般把「了」放在句末。
「哂」:表示動作全部完結
例子:我做哂功課。(我做完功課。)
*粵語也可以說「我做完功課」,但「哂」必須附於動詞後面而不能單獨使用,比較有 marker 的特色,而且「哂」含有「全部都…」的意思,這種情況不能用「完」,例如「唔該哂」不能說「唔該完」,「你講哂畀佢聽?」不能說「你講完畀佢聽?」。
「緊」:表示動作正在進行
例子:我食緊飯。(我在吃飯。)
*普通話沒有這個 marker,只能在動詞前面加「(正)在」。
「住」:表示動作或狀態持續進行
例子:佢着住背心。(他穿着背心。)
*注意「緊」和「住」的差別:「佢着緊衫」表示「他正在穿上衣服」的動作,「佢着住衫」表示「他穿着衣服」的狀態。
「過」:表示動作曾經發生
例子:我住過北角。(我在北角住過。)
*普通話很少直接說「住過哪裡」;另外台灣國語傾向把「過」與動詞脫離並放在句末,例如上句會說成「我住在北角過」。
「吓」:表示動作短暫進行,抱有嘗試的心態
例子:我試吓件衫。(我試一下這件衣服。)
*普通話要用「一下」,雖然都是用在動詞後面,但不像粵語的「吓」具有黏附的特性。
「開」:表示動作進行了一段長時間,猶如習慣
例子:我中午食開呢間餐廳。(我中午通常在這家餐廳吃。)
*普通話沒有這個 marker,只能用時間副詞如「通常」、「一般」來表達。
「親」:表示動作每一次進行
例子:我食親魚生都肚痛。(我每次吃生魚片都會肚子疼。)
*普通話沒有這個 marker,只能用「每次…都」來表達。
「極」:表示動作發展到極的狀態
例子:呢個問題我諗極都唔明。(這個問題我怎麼想都不明白。)
*普通話沒有這個 marker,只能用「怎麼…都」來表達。
從以上的例子可見,粵語跟動詞有關的 aspect marker 非常豐富,部分甚至是粵語專有的,普通話需要用其他表達法。
說粵語的你,現在有沒有更了解自己的母語?
2021年1月3日 星期日
suffer vs suffer from
我們都知道 suffer 有時可以單用,有時卻要用 suffer from,很多人都分不清 suffer 和 suffer from 有甚麼差別,比如我們應該說 suffer depression 還是 suffer from depression?我們又應該說 suffer huge losses 還是 suffer from huge losses?
想弄清楚 suffer 和 suffer from 的差別,要從定義入手。單說 suffer,即是 suffer 用作 transitive verb,那麼 suffer 的意思是 to experience something bad,重點是 experience(經歷、體驗),隱含的意思是即時性的、突如其來的,例如 She’s suffering a lot of pain(她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 suffer 後面加 from 即是 suffer 用作 intransitive verb,那麼 suffer 的意思就是 to be badly affected by something bad,重點是 affected,受影響的通常是維持一段長時間,而且是慢慢受着折磨,例如 She suffered from ill health for most of her life(她大半生都在承受病痛的折磨)。
由此可見,suffer 後面所接的通常是一些即時發作的疾病或損傷,例如 to suffer a stroke(中風)/ a heart attack(心臟病發作)/ brain damage(腦部受損)/ severe injuries(重傷),而 suffer from 後面所接的通常是一些長期病患或難以痊癒的疾病,例如 to suffer from cancer(癌症)/ depression(抑鬱症)/ arthritis(關節炎)/ obesity(肥胖症)/ food allergies(食物過敏)/ eating disorders(飲食失調)/ mental health problems(精神健康問題)。再舉一個例子,如果說「他患有哮喘病」,英文要說 He suffers from asthma,但如果說「他哮喘病發作」,英文就要說 He suffered an asthma attack。
此外,suffer 除了表示承受病痛的折磨,也經常用來指承受一些不好的遭遇,表示這種含義的 suffer 通常用作 transitive verb,後面不用跟 from,例如:
The company has suffered
huge financial losses.(公司經濟損失慘重。)
The party suffered
a humiliating defeat in the last election.(該黨在上次的選舉中遭到慘敗。)
Both sisters suffered
the same fate as their mother.(兩姐妹都遭遇了和母親一樣的命運。)
If you choose to ignore our advice, you’ll have to suffer
the consequences.(如果你選擇不聽從我們的勸告,你就得承擔後果。)
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
為甚麼 because 不能接 so?
筆者想簡單解答一個很多人都不明所以的問題。
有不少人問過,中文可以用「因為…所以…」或「雖然…但是…」,為甚麼英語卻不可以在一個句子裡同時用 Because ... so ... 或 Although ... but ...?
這個問題牽涉到英語的 clause structure。
要謹記一點,英語一句成立的 complete sentence 只可以有一個 main clause(主句),而且只有 main clause 才可以獨立存在,其餘加入的都是 subordinate clause(從句)。
假如 main clause 是 I was late for work,你想加一個原因,可以說 Because there was traffic congestion, I was late for work.
又假如 main clause 是 There was traffic congestion,你想加一個結果,可以說 There was traffic congestion, so I was late for work.
如果寫成 Because there was traffic congestion, so I was late for work,這樣會變成兩個 subordinate clauses,句子便沒有了 main clause,在英語裡是不成立的,無論在意義上是多麼合理,結構上不行就是不行。
只須理解英語的 clause structure,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但如果只是不斷死背 because 不可以接 so、although 不可以接 but,到頭來還是不明白箇中原因,寫作便很容易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