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語言的嘲諷意味

大家學習英語一定會碰到形容詞或副詞的比較級(comparative),對以下的句子應該不會感到陌生:

1. There were more women than men in the demonstration.
2. Though being younger, Nigel runs faster than Jerry.
3. At this moment, Obama gets more vote than Hillary.
4. The Guardian sells better than The Independent.
5. Rosie grows taller than her elder sister Lesley.
6. In the singing competition, Celina performed better than Flora.
7. The naval officer has a higher rank than the army officer.
8. My Grandma lived longer than my grandpa by 5 years.

上面的句子中,除了比較級和 than 用上粗體以外,還有一些名詞和動詞也同樣以粗體標示,其實筆者這次話題的焦點不在於比較級,而是一個和比較級有緊密關係的用詞:out

如果你平時多查閱詞典或細閱報章雜誌,不難察覺以 out- 作為前綴(prefix)所衍生的一系列詞語,out- 這個前綴若用得恰當,一來可省略多餘的字數,二來會令句子讀起來簡潔有力。以上八個例句皆可以用一個 out- 為首的詞代替:

1. Women outnumbered men in the demonstration.
2. Though being younger, Nigel outruns Jerry.
3. At this moment, Obama outvotes Hillary.
4. The Guardian outsells The Independent.
5. Rosie outgrows her elder sister Lesley.
6. In the singing competition, Celina outperformed (or outshone) Flora.
7. The naval officer outranks the army officer.
8. My Grandma outlived my grandpa by 5 years.

不過,單單學了這些詞還不夠,應該要再學得更深入一點。在比較級的句子中,英語和漢語有點不同,漢語習慣突出優勝的一方,所以華文報紙上經常出現「超越」、「勝過」、「優於」、「擊倒」等此類表揚勝方的用詞,英語則剛剛相反,不知英美國家是否喜歡挖苦、挑剔或嘲諷落敗的一方,喜歡突出輸家,給他們一個落井下石,幸災樂禍,所以上面有些句子雖然合乎文法,但地道的英語用被動式會比較常見,例如:

1. Men were outnumbered by women in the demonstration.(反映男性的不濟)
2. At this moment, Hillary is outvoted by Obama.
(反映政治立場)
3. The Independent was outsold by The Guardian.
(顯示調查員閱報的偏頗)
4. In the singing competition, Flora was outperformed (or outshone) by Celina.
(暗示賽果爆冷)
5. The army is outranked by the naval officer.
(顯示階級上的分野)
另外幾句關於跑步、身高和壽命,若沒有諷刺的必要,一般不會用被動式。

由此可見,英語運用起來比漢語更有一番冷嘲熱諷的味道,切勿小覷語言上的細微差別,實際上已可窺探不同民族的思考模式。

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你別跟我套近乎了

北方人有句俗語叫「套近乎」,例如說「你別跟我套近乎了」,對於香港人來說相當陌生,大家知道是甚麼意思嗎?

首先要留意一點,這裡「近乎」的意思不是我們常說的「接近於」,如「他勝出的可能性近乎零」,北方人說的「近乎」是指關係親密,有點像我們南方人說的「交情」,至於「套」是北方常用的動詞,指「拉攏(關係)」,故此「套近乎」就是指刻意親近某人以拉攏關係、阿諛奉承,語帶貶義。

如果用廣東話說「套近乎」,筆者不太肯定最接近的說法是甚麼,有人說是「埋堆」,但總覺得不完全一樣,「埋堆」沒錯是親近一群人以融入其圈子,但程度上不至於拉攏、討好、巴結,詞語偏向中性,畢竟「埋」就是沒有「套」那種鑽營、謀利、攻心計的含義。

「你別跟我套近乎了」用廣東話來說應該是「你唔好同我黎呢套啦」,潛台詞是「我唔 buy 架囉」(我不會接受的)。

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剖析詞語結構

自小學習英語都要鑽研很多語法問題,慢慢習慣了就不覺得怎麼樣,但當要鑽研自己母語的語法,熟悉得來又有點生疏,若非主修語言,很少人會認真研究母語的結構。漢語的語法,坦白說,筆者也覺得頗為乏味,尤其是用來解釋的學術用語不太易記,要花點工夫才能上手。不過,有些基本的概念最好還是要知道,否則外國人請教時我們結結巴巴的就不好了。

今天想說一點漢語中的合成詞,所謂合成詞是相對單純詞而言,單純詞即只由一個語素構成,例如「車」、「馬」、「高」、「壞」、「走」、「轉」等,但單純詞不一定是單音節,可以是雙音節或多音節,重點是必須結合才成為一個詞,並不能拆開,例如「咖啡」、「坦克」、「邏輯」、「玲瓏」、「白蘭地」、「馬來西亞」、「阿姆斯特丹」等。合成詞是由兩個或以上的語素構成,基本上漢語中絕大多數的詞都是合成詞,而合成詞的組合方式還可以細分為五大類型,以下逐一簡介並提供一些例子給大家參考:

並列型,又稱「聯合型」:由兩個意思相關、相近或相反的詞所組成,兩者不分主次,地位一致,而且詞性通常都相同,例如「語言」中的「語」和「言」意義相近,合併起來就是指人類表達思想、交流意見的工具,又如「開關」中的「開」和「關」是兩個相反的動作,合併起來就是指接通或中斷電器的裝置。其他例子:「城市」、「價值」、「骨肉」、「手足」、「美麗」、「卑微」、「呼吸」、「代替」、「嘲諷」、「始終」等。

偏正型:所謂「偏正」,即後面的詞是主要成分,前面的詞是作修飾之用,從詞性上看,主要是「名詞/形容詞+名詞」以及「副詞+動詞」,例如「核電」是指用「核」能產生的「電」力、「喜劇」是指以誇張搞笑的手法使人歡「喜」的戲「劇」,又如「微笑」是指「笑」的動作輕「微」而不顯著。其他例子:「皮鞋」、「油畫」、「國旗」、「鐵路」、「紅豆」、「閃婚」、「嚴懲」、「郊遊」、「朗讀」、「滯銷」等。

補充型:與「偏正」相反,前面的詞是主要成分,後面的詞是作補充或說明之用,補充型詞語有兩類:第一類中前面的詞是動作,後面的詞用來說出動作的結果,詞性上就是「動詞+副詞」,例如「改善」表示「改」變或「改」革最終要達到完「善」的效果。其他例子:「降低」、「說服」、「打敗」、「揭露」、「推翻」等;第二類中前面的詞是實物,後面的詞用來表示實物的單位,結合起來就是該實物的統稱,詞性上就是「名詞+量詞」,例如「書本」所指的是一「本」本的「書」合起來統稱「書本」。其他例子:「車輛」、「花朵」、「紙張」、「船隻」、「人口」等。

動賓型,又稱「支配型」:這個容易理解,前面的詞是一個動作或行為,後面的詞是該動作或行為所直接影響或支配的對象,詞性上一般都是「動詞+名詞」,例如「納稅」表示所繳「納」的東西是「稅」款,「解毒」是指「解」除身上有「毒」的物質,「傷心」表示受到「傷」害的是「心」靈。其他例子:「登陸」、「爬山」、「參軍」、「懷孕」、「欠債」、「投資」、「簽名」、「搶眼」、「賣命」、「撒謊」等。

主謂型,又稱「陳述型」:與「動賓」相反,前面的詞是主要事物,後面的詞是用來陳述有關該事物的內容、狀況、性質等,詞性上一般都是「名詞+動詞」,也可以是「名詞+形容詞」,例如「地震」是描述「地」面在「震」動的自然災害,又如「年輕」是指「年」紀尚「輕」的人生階段。其他例子:「海嘯」、「心煩」、「頭痛」、「病危」、「民變」、「冬至」、「月亮」、「眼花」、「臉紅」、「膽怯」等。

除了以上五大類型,漢語詞語的組合方式還有另外兩種小類別:一是附加式,這種類似英語的前綴(prefix)和後綴(suffix),例如我們平時稱呼別人喜歡在前面加上「阿」,例如「阿媽」、「阿公」、「阿強」等,而在後面加上詞綴的情況則更多,例如加上「子」的「房子」、「猴子」、「胖子」等,加上「性」的「人性」、「彈性」、「活性」等,加上「家」的「作家」、「畫家」、「專家」等;二是重疊式,即把原是單音節或雙音節的詞重複為疊字,例如「叔叔」、「星星」、「剛剛」、「毛毛雨」、「綠油油」、「簡簡單單」、「形形色色」等。

如果你對以上的分類有興趣,不妨也找些詞語來看看屬於哪個結構吧。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多謝」還是「唔該」?

外地人來香港旅遊,最好要聽得懂和說得上幾句廣東話,方便問路、購物或尋求幫助。很多內地、台灣和海外同胞應該都聽過用廣東話表示向人致謝有兩個用語:「多謝」和「唔該」。原來這兩個用語的分別可以考起很多人,即使連香港人自己也未必可以清楚說出兩者的細微區別。

每種語言的地道用語不是一時三刻可以學到的,只能夠盡量說明一些基本用法,然後在現實環境中多聽母語人士如何實際運用。「多謝」和「唔該」的分別說難不難,但說易又不是太易,尤其是普通話一般都只是說「謝謝」,就更難分辨兩詞,不過有一個說法相當奏效:多謝」是用於物質上唔該」則用於非物質上。簡單來說,別人送禮(gift),不分厚薄,一律要說「多謝」,無論別人是給予、施捨或傳授東西,例如新年時收到親戚送的利是(紅封包),都要向人說聲「多謝」,;至於幫別人的忙(favour),不論輕重,一律要說「唔該」,例如別人幫你開門、搬物品、指示路線等,都要向人說聲「唔該」。

雖說「多謝」和「唔該」都等同「謝謝」,但「唔該」相對較接近普通話所說的「勞駕」或「有勞」,只是「勞駕」或「有勞」聽起來有點言重和客氣,而「唔該」實際上是非常隨便和友善,日常生活中用「唔該」的情況會比「多謝」多。不過有兩點要特別注意:如果別人借東西給自己用,這不屬於物質上的施予,因為你遲早總要歸還的,別人只是幫你應一時之急,所以這種情況要說「唔該」;此外,如果別人為自己所做的事是相當重大,幾乎是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成全自己,例如你犯了過錯,別人替你受罪或捱罵,這種情況卻要說「多謝」才足以表達內心的感激。

再深入一點,「唔該」還有一個用法是「多謝」沒有的,「唔該」其實也相當於普通話的「請」或「煩勞」,亦即英語的 please,例如平時問人可否讓路會說「唔該借借」(請讓一讓),英語是 Excuse me,又例如問「唔該你可唔可以等一陣」(請你稍等一下可以嗎?),英語是 Could you please wait for a moment?,這個「唔該」已不僅是作為對答的用語,而是一個構成句子成分的助詞,「唔該」的這一用法十分普遍,外地人要運用得純熟,不妨多聽本地人的日常對話。

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七國彩虹

彩虹漢語本名「虹」,不用多說,就是指天空的水珠經過日照折射而產生的一條弧形彩帶,我們自小唸彩虹的七種顏色為「紅、橙、黃、綠、青、藍、紫」,但學術上又有另一講法是「紅、橙、黃、綠、藍、靛(介乎藍紫之間的顏色)、紫」。那麼,其他語言怎樣叫彩虹的呢

日語:沿用漢語的「」,讀音是「にじ」(ni ji)。

英語德語:英語和德語合起來說,因為英語的 rainbow 跟德語的 RegenbogenRegen = rainBogen = bow)一脈相承,如果說 rainbow 是「雨後呈現的弓」也說得通,不過 bow 其實源自 Bogen,而德語的 Bogen 除了可以指「弓」,也可以指「弧形」(arc)或「弧線」(curve),這樣解釋似乎更合理。

法語:彩虹的法語是 arc-en-ciel,字面意思是 arc in the sky(天空中的弧),十分形象化,如果有留意日本的樂壇,對 arc-en-ciel 這個詞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因為日本正正有一隊著名的搖滾樂團就是叫 L’Arc-en-Ciel

西班牙語:彩虹的西班牙語是 arco irisiris 確實與英語的 iris 相同,指眼睛的「虹膜」,再翻查出處,iris 這個詞是出自希臘語,而希臘語的 iris 本身可解作「彩虹」和「虹膜」,至於兩者之間有甚麼關係筆者就搞不清了。

意大利語:彩虹的意大利語是 arcobaleno,千萬不要誤會,跟香港某品牌毫無關係,baleno 在意大利語的意思是「閃電擊出的閃光」(a flash of lightning),arcobaleno 字面上可解作「閃現的弧」,聽起來頗有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