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詞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詞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2月7日 星期三

「可可」是 cacao 還是 cocoa?

提起「可可」,英語一直存在兩個字:cacao 和 cocoa。 

 首先,兩個字的讀音並不相同,cocoa 發音是 /ˈkəʊkəʊ/,是一般人認知的讀音,重音在前,而 cacao 發音是 /kəˈkaʊ/,有點像澳門 (Macao) 的讀音,重音在後。 

可可的發源地在南美洲,它的正宗寫法是出自西班牙語,也就是 cacao,所以本來只有 cacao 一字。後來不知是抄寫有誤,還是傳入英語國家時刻意仿效英語拼法,突然間多了另一個字 cocoa,由於 cocoa 的讀音容易上口,一時間 cocoa 的普及度遠高於 cacao

不過,可可的生產國家當然不服,明明是一個西班牙語字,怎能夠被一個英語字取而代之?結果,現今 cacao 和 cocoa 都普遍存在,但兩字的意思有所區分,大家各司其職,免得混淆。

兩個字的分野在於一個用在生產前期,另一個用在生產後期。

Cacao 始終帶有正宗的身分,它出生的地方「可可樹」叫 cacao tree,果實的種子「可可豆」叫 cacao beans

要留意也有 cocoa beans 的說法,cacao beans 是指未經加工的天然可可豆,而 cocoa beans 是指經過發酵或加工(包括烘烤、烘乾等)的可可豆。

當可可豆被磨成粉末,變成「可可粉」就叫 cocoa powder,而由可可粉加熱水沖成的可可飲料也叫 cocoa。將可可粉加上可可脂 (cocoa butter)、牛奶、糖及其他化學成分就成為巧克力,英語的 chocolate 拼法也是較接近 cocoa

2019年8月19日 星期一

「急須」從何而來?

筆者近日重溫日文的時候發現「急須」一詞,以為類近中文的「急需」之意,殊不知日文的「急須」竟然是指「茶壺」!

相信任何以中文為母語的人聽到都會摸不着頭腦。

不過,翻查資料,原來「急須」並不是日本人所創,因為「茶壺」在中國的唐代和宋代確實稱為「急須」,傳入日本後保留此名,反而華人早已不知「急須」所謂何物。

從字眼上看實在難以把「急須」和「茶壺」扯上關係,但如果跟你說「急須」在古代的另一個別名是「急燒」,會否有多一點線索?

北宋詩人黃裳在《龍鳳茶寄照覺禪師》一詩中寫道:「寄向仙廬引飛瀑,一簇蠅聲急須腹」,黃裳再加上註解:「急須,東南之茶器」。這個「東南」是指古時的福建,因為在福建的窯址遺跡中發現最多有關「急須」的出土文物,而且在閩南語中,「急燒」的發音與日文「急須」的發音「きゅうす」‘kyusu’ 相當接近,可想而知「急須」是從「急燒」演變而來,其後傳入日本並保留至今。

再看日本「急須」的傳統形狀,除了有倒茶的壺嘴,還有一個防燙的手柄,外形是否有點像「藥煲」?沒錯,因為古時泡茶的「急須」就是從熬藥的器皿延伸而來,傳統中藥的製作過程叫做「煎藥」,故日本人常說「煎茶」,相當於華人說的「泡茶」、「沏茶」或「沖茶」,無論是「煎藥」還是「煎茶」,都需要用沸水浸泡,故有「急燒」一詞,及後再引申出茶具之名「急須」。

2019年5月22日 星期三

gymnasium 有歧義?

英語和德語都有 gymnasium 一詞,但意思迥異,當中有沒有甚麼玄機?

英語的 gymnasium,簡稱 gym,就是做健身運動和鍛鍊體能的「健身房」。


德語的 gymnasium 與健身毫無關係,在德國是指一種中學制學校,相當於英語的 grammar school文法中學。德國的中學分為幾種類型,為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簡單來說,一是學術研究型的文法中學,為數較少,一是職業訓練型的工藝學校,為數較多,只有文法中學的學生可以考入大學,其他學校的畢業生會踏入 apprenticeship學徒制,進行各種職業的技能訓練。故此德語的 gymnasium 是指以學術為重、入大學為目標的中學。


不過,何以同一個詞在英語和德語可以相差那麼遠?

翻查 gymnasium 的詞源,它本來是出自希臘語 gymnasion,意思是 a public place for both physical and intellectual education,在古希臘 gymnasion 是給青年訓練體能競賽的地方,同時亦是進行智力辯論的公共場所,這個詞後來被拉丁語吸納,只保留體能訓練的意思,所以英語的 gymnasium、法語的 gymnase 及西班牙語的 gimnasio 都是指健身房,但德國、波蘭、荷蘭以及其他北歐國家卻保留了希臘語的另一個意思,再引申為高等教育的學校,由此同一詞源的 gymnasium 在歐洲分道揚鑣,出現兩個看似互不相干的意思。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Macao or Macau?

澳門的英文名稱究竟是 Macao 還是 Macau?這個問題恐怕困擾過不少人。

無論是 Macao 還是 Macau,讀音都是一樣的。先說說這個名字的來源吧。相傳葡萄牙人初到澳門的時候,問當地人這是甚麼地方,因當時位置就在媽閣廟附近,當地人就回答「媽閣」(粵音:maa gok),葡萄牙人聽後就用葡萄牙語改為 Macao,所以澳門的羅馬拼音名字是從 Macao 開始的。

英語其後也收錄了 Macao 這個拼法,殊不知葡萄牙語後來經歷了一次拼寫的改革(Reforms of Portuguese orthography),把 Macao 改為 Macau,因此產生了 Macau 這個拼法。可見 Macao Macau 都是出自葡萄牙語,只是經過拼法的演變,並不是坊間所謠傳的「一個是英語,一個是葡萄牙語」。

從澳門的特區護照所見,葡萄牙語一欄是用 Macau,而英語一欄是用 Macao。時至今天,兩個拼法都通行,不過香港和澳門傾向用 Macau,而大陸則多用 Macao,據說與粵語和普通話的拼音系統有關,例如香港的天后(Tin Hau)和筲簊灣(Shau Kei Wan)都是用 au,而大陸的潮州(Chaozhou)和青島(Qingdao)則用 ao,可見選用哪個字跟當地的語言習慣有密切的關係。

以上說法有實例可證,在香港見到的「港澳碼頭」招牌,英語是 HK Macau Ferry Terminal,「澳門大學」無論是葡萄牙語(Universidade de Macau)或英語(University of Macau)都是用 Macau,而最近通車的「港珠澳大橋」,因使用大陸官方的名稱,英語則採用 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



2018年10月5日 星期五

氣體 + 天文 = 美食?

筆者想介紹一個不是很常見但挺有趣的單詞:gastronomy

初初見到這個詞,有兩個想法:
第一,它是以 gas- 開頭,估計和「氣體」有關,難道是「氣體」的學術統稱?
第二,它有 -astronomy 在內,相信和「天文」有關,難道是某種「天文現象」?

結果是。。。大錯特錯!

gastronomy 與自然科學沒甚麼關係,它的真正意思是「美食學」或「烹飪法」,英語的拼法是源自法語的 gastronomie,而法語的拼法則源自希臘語的 gastrologia,當中後綴 -ologia 等同英語的 -ology,指某種學科的名稱,如 biologypsychology 等,而前綴 gastr- 是出自希臘語的 gaster,意思即是「胃」(stomach),所以醫學上「胃炎」是 gastritis,「腸胃炎」是 gastroenteritis,「胃潰瘍」是 gastric ulcers

我們吃東西要用胃消化,所以研究美食換個角度就是研究怎樣烹飪對身體最好,於是 gastronomy 由此而來。現今很流行的「分子料理」,英語就是 molecular gastronomy

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Catalan vs Spanish

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Catalonia)今年就獨立問題是否進行公投還在擾攘中,本來定了 10 1 日是公投之日,但西班牙政府堅決反對。之前巴塞隆拿受到恐襲後,加泰隆尼亞和馬德里的官方代表分別以 Catalan Castilian (Spanish) 表態和慰問,予人的感覺是加泰隆尼亞不願受西班牙政府管轄。

好,政治問題筆者並不擅長,還是說回語言問題。雖然 Catalan Spanish 算是近似的語言,但這只是相對來說,事實上兩者能否互通?這個問題一直沒有正式的研究可以參考,因為語言能否互通是要基於雙方都不懂對方的語言,但由於 Catalan speakers 自小因官方規定要學 Spanish,反而 Spanish speakers 就不需要學 Catalan,故此很難找到一大群完全不懂 Spanish 的加泰隆尼亞人來做研究。

此外,有學者研究過 Catalan 其實較為相近 Italian French 多於 Spanish,為甚麼呢?這要由西班牙的歷史講起。話說在羅馬帝國的勢力範圍下,Spanish 原先是受 Latin 影響,但西班牙在公元 711 年被北非的穆斯林摩爾人(Moors)攻陷,當中有一段長時間受阿拉伯文化薰陶,直至 1492 年的復國運動(Reconquista)才重新建立王國,這接近 800 年的統治令 Spanish 大量吸收 Arabic 的詞彙,所以今天的西班牙語可以找到很多阿拉伯語的痕跡,例如以下這些詞都是出自阿拉伯語:

aceite (oil)
aceituna (olive)
ajedrez (chess)
alfombra (carpet)
algodón (cotton)
almohada (pillow)
azar (luck)
azúcar (sugar)
azul (blue)
hasta (until)
naranja (orange)
sandía (watermelon)
taza (cup)
zanahoria (carrot)


位於東面的加泰隆尼亞因地理環境遠離摩爾人的管治,而且比其他西班牙地區靠近意大利和法國,以致 Catalan 持續受拉丁語影響,因此今天的 Catalan 就比較接近 Italian French。另一方面,西班牙復國後,Spanish 原有的拉丁詞彙顯得相對古老,Catalan 的拉丁詞彙則比較創新,而且明顯是與 Italian French 同出一源,例如:

cheese
Catalan: formatge
French: fromage
Italian: formaggio
Spanish: queso

table
Catalan: taula
French: table
Italian: tavolo
Spanish: mesa

window
Catalan: finestra
French: fenêtre
Italian: finestra
Spanish: ventana

tomorrow
Catalan: demà
French: demain
Italian: domani
Spanish: mañana

由此可見,歷史上 Catalan Spanish 長期受着不同文化和語言影響,時至今天,兩者已漸行漸遠,難怪加泰隆尼亞人那麼堅決要跟西班牙劃清界線。

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

shanghai 帶有貶義?

在中國眾多城市中,唯獨上海的英文 shanghai 本身也是一個英文的詞彙,但卻帶有負面的意思,指哄騙、誘拐或強迫某人做某事,為甚麼好端端的上海會落得如此污名?

翻查詞源,這是出自美式英語,相傳在十九世紀的時候,美國每逢有大型商船或艦艇要出埠,如果船上人手不足,會強行抓人來充當船員,先用藥物弄暈,再拐到船上,就像以前「賣豬仔」到南洋,當時美國遠洋來到亞洲,多在上海的港口停泊,所以說 be shanghaied 本來是指被迫當船員,後來也廣泛用於其他事情上,例如:

I somehow got shanghaied into babysitting for my sister's kids.(不知何故我被哄了來幫姐姐照看小孩。)(Source: Merriam-Webster)

The homeless are being shanghaied off the streets in some cities.(某些城市中的無家可歸者被迫要離開街道。)(Source: Cambridge)

不過隨着上海的國際地位日益提升,shanghai 昔日的貶義現在已很少人用了。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圖書館還是書店?

圖書館的英語是 library,而書店的英語是 bookshop (UK) bookstore (US),意義分明,本來沒甚麼問題,不過如果你學過歐語,會發覺有問題,先看看以下兩字的對應用詞:

library
bibliothèque
意大利biblioteca
西班牙biblioteca
Bibliothek

bookshop / bookstore
libraire
意大利libreria
西班牙librería
Buchhandlung (Buch: book, Handlung: shop)

由以上可見,library(圖書館)在其他歐語都用了同一語源的字,biblio- 這個詞根在英也有,表示「與書有關的」,如 bibliography(參考書目)、bibliophile(藏書家)。不過英 library 本來是借自拉丁 librarium,而拉丁的原意確實是 a bookseller’s shop,亦即「書店」,所以屬於拉丁語系的法、意大利和西班牙都用了同一語源的字,但不知何故在英卻變了「圖書館」,雖則都與書有關,但借書和賣書差很遠呢,而英的「書店」和德的造詞一樣,都是用了 compound(複合詞),由兩字合併而成。

下次到歐洲旅遊,看到類似 library 字眼的店舖,注意那些書是要錢的。


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熊貓 vs 貓熊

我們說的國寶級動物「熊貓」,在台灣則稱為「貓熊」,為何會這樣呢?這個問題可以先由英語名稱說起。

英語的 panda 一詞出自尼泊爾語,本來是指另一種體積較小、紅褐色毛皮、有長尾巴且外形很像貓的動物,產於喜馬拉雅山脈地區,中文最初是先把 panda 譯作「熊貓」,後來西方人在中國發現另一種體積較大、黑白毛皮但外形很像熊的相似品種,為了區別開來,英語就把前者稱為 lesser panda red panda,中文叫「小熊貓」或「紅熊貓」,而中國的特有品種稱為 giant panda,中文叫「大熊貓」。由於大熊貓數目稀少、瀕臨滅絕,一直備受注視,所以現在 panda 一詞也漸漸用來專指大熊貓。

熊貓究竟屬於哪一類物種至今依然沒有定論,但肯定不是貓科,以其生理結構和棲息習慣來看,一般認為屬於熊科的說法較可取,所以近年來台灣規定正名為「貓熊」,意即形似貓的熊,這樣才符合中文把核心詞放在後面的構詞法,比如「箭豬」、「劍魚」、「蠶豆」、「桌曆」、「眉筆」等。不過,「熊貓」一詞由來已久,相信其他華人地區會繼續沿用。

giant panda
lesser panda / red panda

2015年3月28日 星期六

John 與「約翰」

英語名字 John,中文譯名是「約翰」,兩個讀音相差甚遠,為何會如此呢?

據說「約翰」是由上海人所譯,究竟當時上海譯者是按上海話還是官方語言就不得而知,不過 John 這個名字其實是進入英語後才這樣拼寫的,John 本來是猶太人的男士名字,所以它的起源是來自希伯來語,原來的拼法是 Johan,有兩個音節 Jo-han,很明顯 han 和「翰」讀音相近,至於 Jo 的讀音和英語並不同,J 在希伯來語(甚至很多歐語)是發 /j/ 音的,即好像英語 y 起首的詞,比如 yeahyoung 等,所以 Jo 讀起來就像 yo,這樣就與中文的「約」相似了。

John 進入英語後變了形,不過在荷蘭語、丹麥語、挪威語、瑞典語等仍然拼作 Johan,德語和冰島語則拼作 Johann,其他歐語更出現了讀音迥異的變體,例如愛爾蘭語的 Sean法語的 Jean、西班牙語的 Juan、葡萄牙語的 João、意大利語的 Giovanni、波蘭語的 Janusz、匈牙利語的 János、俄語的 Ioann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