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8日 星期日

何止加 s 那麼簡單?

大家學英語名詞的複數形式,一般只是加 s 或者 es,最多是前面的字母需要一些變化,例如 wife 複數是 wivescity 複數是 cities,又或者一些不規則的變形,例如 child 複數是 children,但這些尚且只屬少數。

相比之下,德語名詞的複數形式可謂複雜多了,大致上可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1.  e
Hund (dog) 複數是 Hunde (dogs)
Pferd (horse) 複數是 Pferde (horses)

2.  n
Blume (flower) 複數是 Blumen (flowers)
Auge (eye) 複數是 Augen (eyes)

3.  en
Bett (bed) 複數是 Betten (beds)
Soldat (soldier) 複數是 Soldaten (soldiers)

4.  er
Kind (child) 複數是 Kinder (children)
Bild (picture) 複數是 Bilder (pictures)

5.  s
Auto (car) 複數是 Autos (cars)
Kino (cinema) 複數是 Kinos (cinemas)

6. a, o, u 變成 ä, ö, ü (稱為 umlaut)
Apfel (apple) 複數是 Äpfel (apples)
Tochter (daughter) 複數是 Töchter (daughters)

7. umlaut e
Stadt (city) 複數是 Städte (cities)
Fluss (river) 複數是 Flüsse (rivers)

8. umlaut er
Buch (book) 複數是 Bücher (books)
Wort (word) 複數是 Wörter (words)

9. 有些外來詞的單數如果是 a um 結尾,複數會變成 en
Thema (theme) 複數是 Themen (themes)
Datum (date) 複數是 Daten (dates)

10. 複數形式和單數形式完全一樣:
Löffel (spoon) 複數是 Löffel (spoons)
Gemüse (vegetable) 複數是 Gemüse (vegetables)

由於德語名詞的複數形式實在太變化多端,所以網上甚至有個專門查閱 German plurals 的網站,否則單憑記憶要消耗很多細胞!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消失了的字母

學過意大利語的朋友都知道,意大利語只有 21 個字母,比英語的 26 個少了 5 個,包括 jkwxy。因為這樣,曾經有人提出一個問題,既然意大利語沒有 j,為甚麼著名意甲球會「祖雲達斯」的拼法卻是 Juventus

意大利語是拉丁語的後裔,上述的 jkwxy 是較後期才出現在拉丁語,當中有些主要是用來翻譯希臘語或其他語言的外來詞,出現的次數相對較少,意大利語最初也有收錄這些字母,但很多外來詞的拼法後來都「意大利語化」了,因為用處不大,漸漸從意大利語中消失了。

至於「祖雲達斯」的 Juventus,原來這個詞是直接保留拉丁語的拼法,Juventus 在拉丁語的意思是 youth,英語中也有一個詞跟這個詞源有關,就是 juvenile,專門用於跟少年有關的法律用語,如 juvenile delinquent(少年犯)、juvenile court(少年法庭)等。

英語中很多 j 字頭的詞,在意大利語通常都是 gi- 開頭,子音同樣是 //,例如:
(英)Japan;(意)Giappone
(英)jewellery;(意)gioielli
(英)justice;(意)giustizia

香港服裝品牌 Giordano 一看就知是意大利語,它是意大利人的姓氏,同時,中東國家約旦(Jordan)在意大利語是 Giordania,流經這個國家的約旦河,在意大利語就是 Giordano 了。

2018年10月5日 星期五

氣體 + 天文 = 美食?

筆者想介紹一個不是很常見但挺有趣的單詞:gastronomy

初初見到這個詞,有兩個想法:
第一,它是以 gas- 開頭,估計和「氣體」有關,難道是「氣體」的學術統稱?
第二,它有 -astronomy 在內,相信和「天文」有關,難道是某種「天文現象」?

結果是。。。大錯特錯!

gastronomy 與自然科學沒甚麼關係,它的真正意思是「美食學」或「烹飪法」,英語的拼法是源自法語的 gastronomie,而法語的拼法則源自希臘語的 gastrologia,當中後綴 -ologia 等同英語的 -ology,指某種學科的名稱,如 biologypsychology 等,而前綴 gastr- 是出自希臘語的 gaster,意思即是「胃」(stomach),所以醫學上「胃炎」是 gastritis,「腸胃炎」是 gastroenteritis,「胃潰瘍」是 gastric ulcers

我們吃東西要用胃消化,所以研究美食換個角度就是研究怎樣烹飪對身體最好,於是 gastronomy 由此而來。現今很流行的「分子料理」,英語就是 molecular gastronomy

2018年9月9日 星期日

Native 的寫法

筆者想跟大家介紹英語有一種以 adjective 開首的寫法,在外國的報章相當普遍,但本地學校很少會提及到。

香港人學英語,通常都習慣用 it 來開頭,因為這是最安全的寫法,例如:

It seems surprising that the President suddenly cancelled the visit to the country.
It may sound strange that his parents didn't know he had been absent for a week.

上面兩句都帶有 adjective,後面接 that-clause,這個時候如果你想寫得較為生動而又不太拘謹的話,可以直接以 adjective 開頭,然後用 as though 接住後面的 it,例如:

Surprising as it seems, the President suddenly cancelled the visit to the country.
Strange though it may sound, his parents didn't know he had been absent for a week.

這種句式後面通常會加個逗號,而本來的 that 可以刪去。

這樣看起來是否較像 native 所寫的英語而少了一點港人英語的感覺呢?

2018年8月8日 星期三

芋頭、紫薯、紫心番薯

有三種食物,恐怕全港一半以上的人都會混淆,因其外形相近,中英文名稱亦很混亂。

首先,我們平時吃的「芋頭」,英文是 taro,很多人一想起「芋」就會覺得是紫色,其實芋頭是灰白色的!芋頭是中菜和中式甜品常見的食材,更是糭的常用配料。

一般人之所以見到「芋」會以為是紫色,有賴雪糕和西式甜品所賜,我們經常見到「香芋雪糕」、「香芋奶茶」、「香芋西米露」,那個「香芋」其實不是「芋頭」,更不是芋類,其正確學名是「參薯」,屬薯蕷類(yam),英文是 ube,所以「香芋味」食品的包裝上都會用 ube,由於以紫色見稱,所以又叫 purple yam,中文因此又稱「紫薯」。不知道中文為何會起用「香芋」一名,可能當初 ube 傳入華人地區的時候,因外形跟華人所認識的芋頭相似,於是以「香芋」為名吸引顧客購買。

而最容易跟紫薯混淆的就是「紫心番薯」,顧名思義,「紫心番薯」是番薯類,跟紫薯的薯蕷類不同,但從顏色上來看幾乎是孖生兄弟,「紫心番薯」英文是 purple sweet potato

綜合來說,「芋頭」和「紫薯」的外殼相似,但顏色不同,「紫薯」和「紫心番薯」則顏色相似,但質地不同。以味道來說,「芋頭」偏淡,「紫薯」清甜,「紫心番薯」最甜。

註:在其他華人地區,「紫薯」可能是「紫心番薯」的縮寫而被視為一樣,但在香港,兩種食物是不同的,這個說法是經過營養師查證的。

芋頭(taro)
參薯/紫薯(ube / purple yam)
紫心番薯(purple sweet potato)

2018年7月29日 星期日

怎樣省略句子?

英語的省略法ellipsis很常見,既可省下多餘的字句,亦可令句子更短小精悍,但稍一不慎,可能會誤以為對方寫錯。以下試舉幾個例子:

(1)
He has been the best football player ever.
He will always be the best football player ever.

上面句子可合而為一,寫成:
He has been, and will always be, the best football player ever.

這句不太難,只難在前後的 auxiliary verbs 要保持一致,例如前面是 has been,後面用 will 也要加上 be

(2)
Jason will take the east path.
Susan will take the east path.

要串聯以上兩句,很多人可能會寫:
Jason and Susan will take the east path.

這樣寫沒錯,只是程度稍低,另一種較像地道英語的寫法是:
Jason will take the east path and so will Susan.

(3)
Jason will take the east path.
Susan will take the west path.

上面兩句重複了 will take path,所以兩句合起來就是:
Jason will take the east path
and Susan the west.

這種寫法是很自然的英,只是很多人都怕錯。

(4)
He wants to buy a flat for his parents.
He can’t afford to buy a flat for his parents.

上面之間有矛盾的關係,要用連接詞 but,我看過很多人喜歡用 do so 做句尾:
He wants to buy a flat for his parents, but he can't afford to do so.

這樣寫沒錯,再簡潔一點就是連 do so 也省去:
He wants to buy a flat for his parents,
but he can't afford to.
注意最後的 to 一般要寫出來

(5)
The victim was filmed.
The video was uploaded onto the Internet.

最後舉這個例子是把兩個看似沒甚麼可省略的句子串聯起來:
The victim was filmed and the video was uploaded onto the Internet.

上句看上去十分正常,但因為兩句都是被動式,英語還容許省略第二句的 was,變成:
The victim was filmed and
the video uploaded onto the Internet.

相信很多人都會以為上句寫錯,但偏偏這才是地道的英

2018年6月16日 星期六

英文寫作的三大毛病

筆者過往工作上一直要審閱一大批譯稿,加上自己的實戰經驗,發覺一般人寫英文或中譯英的時候,表面看起來好像似模似樣,但其實仍然有很多細微的問題會忽略。我覺得多數人都會很留意 tense 問題,所以錯的機會較少,反而有三個地方,即使是大學修讀語言的人都經常出錯:

1. agreement
agreement 有很多種,但英文一般都是集中於 subject-verb agreement,尤其是句子一長,很多人都會寫錯,例如 A number of students take historysubject studentsa number of 是量詞,所以動詞 take agree with 名詞students,但如果是 The number of students taking history has decreasedsubject number,後面的 students 只是整個 noun phrase 的一部分,並不是主語,所以動詞 has decreased agree with 名詞 number

2. countability
很多人都知道英文名詞有分可數和不可數,不確定的話一查就知道,但問題是 countability 很多時候都不是一刀切,要視乎實際情況,例如 The box is made of metal,一般人都會緊記作為金屬的 metal uncountable,沒錯,但如果是 Industrial waste may release a large amount of heavy metals,這處是指多種不同的重金屬,所以 metal 又變成 countable。還值得一提,在英文裡一個可數的名詞,如果不是複數形式出現,而又不帶 article ‘a/an/the’,那麼這個名詞基本上是不能單獨出現的,舉例說「你認為電腦是否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如果寫 Do you think computer has changed our life?,這個 computer 是不能單獨出現的,這個情況一是把 computer 轉為複數,一是前面加上 the,例如:Do you think computers have changed our life? / Do you think the computer has changed our life?

3. collocation
所謂 collocation 是指詞語之間因為有一定的組合關係而必須相互搭配,這個文法是相對 advanced,中學未必會教得很仔細,但亦是很多人最容易出錯的地方,一個經典的例子是「下了一場大雨」,當中「大雨」是不能說 big / large rain,要說 heavy rain。另外有很多中文常用的配詞都不能直接轉換成英文,例如「我學了很多知識」不能說 I have learnt a lot of knowledge,因為 learn knowledge 在英文是不能搭配的,可以說 I have acquired a lot of knowledge 或者 I have improved / expanded / broadened my knowledge。又例如「這個問題已得到改善」不能說 This problem has been improved,我知道很多人都把「改善」等同 improve,但實情是英文不會說 improve a problem,只可以說 The problem has been solved / fixed / tackled / dealt with 等。又例如「政府必須加強管制」,很多人一看到「加強」會想起 strengthen ,結果寫成 The government has to strengthen regulations,殊不知 strengthen regulation 又是不能搭配,這個情況可以說 The government has to tighten regulations。相反來說,如果是「政府必須放寬管制」,很多人都會寫 loosen regulations,但正確寫法應該是 relax regul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