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最難分辨的 vowel

在英語的 vowels 當中,筆者覺得香港人讀得最差的是 /æ/ 這個音,歸根究底都是因為我們的粵語沒有這個音,但其實這個音在英語裡出現的次數比很多人想像中還要頻密,所以不能隨便敷衍了事。

/æ/ 的讀音可以從它的形狀看出來,就是介乎 /a/ /e/ 之間,要準確發 /æ/ 音,方法是當你發 /e/ 的時候,把你的嘴巴擘大,但香港人就是不習慣或不願意擘大自己的嘴巴。

/a/ /e/ 粵語裡都存在,大家自然都沒有問題,例如「沙」(sa) 和「些」(se),但是一遇到英文的 /æ/,問題就來了,大多數人都傾向把 /æ/ 讀成 /e/,好像以下這些組合,一般人都會不期然把前面的字讀成後面的字:
bat vs bet
bad vs bed
bag vs beg
band vs bend

就連人名也是這樣,很多人把 Natalie 讀成 Netalie,把 Patrick 讀成 PetrickJanice Jan Jennifer Jen 是不同的,但有些香港人為求名字的拼法與眾不同,故意改成 Jenis Janifer,但讀音卻跟原先一模一樣,不貽笑大方才怪。

筆者以前因工作關係要聆聽很多真人發聲,感覺上英美有少許不同,英國人讀 /æ/ 較接近 /a/,而美國人讀 /æ/ 較接近 /e/,但無論如何都是有明顯的差別。那麼為何要強調這個音?

雖知道母音不同子音,若把子音讀錯,如把 v 音讀成 f 音,甚至把 th 音讀成 f 音,雖然不準確,還不至於影響理解,但把母音讀錯隨時會變成另一個字。語言學上有個學術名詞叫做 minimal pair,指兩個字詞只有一小處不同就足以影響意思,我們聽 /æ/ /e/ 的分別不大,因為我們的母語沒有 /æ/,日常生活中不需要用到 /æ/,觸覺自然會顯得模糊,但英語的字詞有 /æ/ /e/ 之分,這就構成 minimal pair 了,所以外國人聽 bad bed 的分別就如同我們聽「街」和「雞」的分別那麼大,除非你覺得「街市」和「雞屎」沒有分別吧。

2017年6月27日 星期二

short 並不止於「短」

short 除了表示長度、身高、時間這些常見的意思外,還有一個用法很普遍,但感覺上香港好像不太多人會用,反而多數人會用其名詞形式 shortage,例如
There’s a shortage of food and water in the poor area.(在那貧窮的地區裡,糧食和水都很困乏。)

不過,shortage 未免太書面了,日常生活中其實有很多情況可以用到 short當我們想表達某個數目「還差多少」才足夠,這個時候 short 就可以大派用場了

例如,你想買的零食要 $12,但你的口袋裡只有 $10,還「差」兩元,此時你可以說 I’m two dollars short(我差兩元才夠錢)

又例如你想和其他人進行籃球比賽,但對方有五個人,而你方只有三個人,那麼你可以說 Our team is two players short(我隊還缺兩名球員)

這個用法的 short 有時後面可以跟 of on,表示所欠缺的東西,例如:
The public library is short of English storybooks.
(公共圖書館缺乏英語故事書。)
The pantry is short on coffee. Could anyone get some in the afternoon?
(食品室的咖啡剩下不多了,下午有沒有人可以去買一些?)

如果用否定式說 not short of,還可以帶有明顯的嘲諷意味,例如:
She’s not short of excuses when she’s late every time.
(她每次遲到,總是不乏藉口。)

此外,口語上有時會聽到 I’m a bit short I’m a little short,意思是「我手頭有點緊」,換言之就是暗示 Don’t ask me for money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超乎想像的「佢」

」在廣東話的用法其實超出很多人的想像以外

我們平時如果想命令或要求人做事,會用「」來作代詞,替代一些物品,例如:
「同我做哂啲功課」=「同我做哂

這個「」可以替代可數的單數物品,例如:
「食哂隻雞蛋」=「食哂

也可以替代不可數的物品,例如:
「飲哂成碗湯」=「飲哂

甚至可以替代複數的物品,例如:
「煮哂啲番茄」=「煮哂

即使有很多番茄,而「」明明是單數,但我們不會說「煮哂佢哋」,因為廣東話的「佢哋」有明顯的生命象徵,替代人或動物都可以,卻不能用於死物。

此外,「」還有個很奇怪的用法,有沒有發覺,口語上即使保留原有的物品,但我們仍然情不自禁地用「」,上面第一個例句,我們通常會這樣說:
「同我做哂啲功課

這個用法奇怪在明明已經講清楚是「功課」,但我們還是喜歡在後面加上「」,這個「」不再是替代「功課」,那究竟有何作用呢?比較「同我做哂啲功課」和「同我做哂啲功課」,多了一個「」聽起來更具威力,所以「」的作用應該是加強語氣,這個「」出現的頻率非常高,我們幾乎用到「欲罷不能」,例如:
「食哂成碗飯
「清哂啲垃圾
「洗哂啲衫
「執好間房
「熄哂啲燈
「換哂啲傢俬

2017年5月13日 星期六

silent letter 的陷阱

英語單詞的發音處處佈滿陷阱,其中一個情況是 silent letters,即是單詞的拼法內有些字母並不發音,這是有點難以捉摸的,當我們習慣英語的拼音後,偏偏有很多單詞卻不依循規則。

有些常見的單詞比較容易分辨,我們從小學英文跟着老師唸,一般都不會讀錯,例如:

hour (silent h): _our
knock (silent k): _nock
listen (silent t): lis_en
singer (silent g): sin_er
guitar (silent u): g_itar
answer (silent w): ans_er

不過,還有不少詞要升上中學才接觸到,但中學老師未必會逐個詞讀清楚,我們如果沒有查字典,可能就按字母逐個音讀出來,結果讀錯了多年也不自知。

以下挑選十個藏有 silent letter 的單詞,當中恐怕很多香港人都會讀錯:

10. debt 債務 (silent b): de_t
debt b 不讀,所以讀的時候不用合上口,同樣的例子有 doubt (dou_t)

9. plumber 水電工 (silent b): plum_er
plumber 不是讀 plum-ber,並沒有 b 音,應該讀 plu-mer,留意 u cut 的那個 vowel。同樣的例子有 climber,不要「巴」出來,應該讀 cli-mer

8. receipt 收據 (silent p): recei_t
後面的 -ceipt 不是「攝」,p 不讀,所以 receipt 讀起來好像 re-sit

7. aisle 通道 (silent s): ai_le
不要讀成「艾數」,s 不讀,ai_le 讀起來就像「哎唷」,同樣的例子有 island (i_land)

6. subtle 微妙的 (silent b): su_tle
一般 sub- 的詞都是「十十」聲,如 subjectsubmit,不過 subtle 卻不是「十」,因為 b 不讀,所以 subtle 讀起來就像「塞圖」。

5. chaos 混亂 (silent h): c_aos
很多人都知道 ch- 有時是讀 ch 音,如 church,有時是讀 sh 音,如 chef,有時 h 不讀,c k 音,如 character,但 chaos 除了 h 不讀,c 後接 a 不是讀成 ka,而是 kay(即字母 k 的讀音),所以 chaos 讀起來就像 kay-o-s。為甚麼那麼複雜?沒辦法,chaos 本來是出自希臘語。

4. basically 基本上 (silent a): basic_lly
很多人都會把 basically 讀成四個音節 ba-sic-ca-ly,但實際上只有三個音節 ba-sic-cly,每逢是 -cally 結尾的詞都不要讀成 -ca-li,而是要快速讀成 -kli,同樣的例子有 logicallyphysically

3. iron 鐵/熨斗 (silent r): i_on
iron 是很簡單的詞,但依然有不少人見到 r 照讀出來,可惜 r 偏偏不讀,可能你會想到那麼 iron 豈不是跟 ion(離子)讀音一樣?沒錯,兩個詞的讀音可以是一樣,但英語人士有時為了分辨,ion 會讀成 i-on,後面的 on 是明顯的「安」。

2. vehicle 車輛 (silent h): ve_icle
這個詞實在騙了不少人,不是 ve-hi-cle,而是 ve-i-cle,中間的 i 是短促的 /ɪ/ 音,但英語人士一般都會讀成 /ə/。聽說美國也有不少人照讀 h,但有人覺得是懶音,跟不跟由你。為甚麼好好的 h 不讀?因為 vehicle 是出自法語的 véhicule,眾所周知,法國人不愛讀 h

1. almond 杏仁 (silent l): a_mond
almond 恐怕有 90% 的人都喜歡動 L,讀成 L-mond,實際上 l 並不讀,直接讀 a-mond 就可以了,同樣的例子有 salmon (sa_mon)。可能你會問,既然不讀 l,為甚麼要拼出來?這可能是來自一個美麗的誤會,相傳 almond 源自拉丁語 amandula,後先傳入法語變成 alemande,再傳入英語變成 almond,而法語後來簡化為 amande,英語的 l 卻殘存下來,但英語人士讀出來不會動 L

2017年5月2日 星期二

affection 和 affectation

英語中有兩個拼法很相像但意思迥異的詞:affection affectation

首先,兩個詞和動詞 affect 都沒有關係,並不是 affect 的名詞,跟 affect 對應的名詞是 effect

很多人應該對 affection 不太陌生,affection 是表示對人或事物的鍾愛之情,可以是愛情、親情、友情或者純粹喜愛,如果你平時經常用 lovecarelikefond of 等這些詞,感覺有點膩,不妨用 affection,提高一點情操,例如:

Their affection for each other is obvious.(他倆互生情愫是顯而易見的。)(Source: Merriam-Webster)
Their father never showed them much affection.(他們的父親從不對他們表現出多少慈愛。)(Source: Longman)
She looked back on those days with affection.(她滿懷深情地回顧那些日子。)(Source: Longman)
She developed a deep affection for that country and its people.(她漸漸對那個國家和人民有了一份深厚的感情。)(Source: Merriam-Webster)

affectation 可沒有那麼正面了,它表示某人的行為或說話方式因故意取悅別人而顯得不自然或欠缺誠意,換句話說,即是「裝模作樣、矯揉造作」,例如:

Her posh accent is pure affectation.(她那上等人的腔調簡直是矯揉造作。)(Source: Online)
Calling everyone ‘darling’ is just an affectation.(逢人都叫一聲 darling 只是裝模作樣。)(Source: Longman)
He raised his eyebrows with an affectation of surprise.(他揚起雙眉,故意裝出一副驚訝的樣子。)(Source: Oxford)
I wore sunglasses all the time and people thought it was an affectation.(我整天戴着太陽眼鏡,別人都以為我在裝酷。)(Source: Collins Cobuild)

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省略代詞的語言

今天筆者想跟大家初步窺探一下意大利語。

舉例說,先看看以下這句:
意大利語:Quanti lingue conosci?
英語:How many languages do you know?

同一句意思,意大利只是用了三個詞,而英則用了六個詞,何以會這樣?

首先,英 How much How many,分別是問 uncountable countable nouns,意大利就會用 Quanto (uncountable) Quanti (countable),一個詞就可以了!

lingua language,複數是 lingue,而意大利 lingua 也可解作 tongue,跟英 mother tongue 如出一轍,但意大利 tongue language 是同一個詞,不用那麼煩!

最後的動詞更厲害,意大利可以直接用動詞發問,不像英需要用助動詞 do,此外意大利也不需要用代詞,那我們怎麼知道在問誰呢?這要從動詞的詞尾得知,上句 conosci 的對象是 you,比較以下幾句:

Quanti lingue conosci? (How many languages do you know?) *You 是單數。

Quanti lingue conosce? (How many languages does he/she know?) *這句也可以問 You,不過比較客氣。

Quanti lingue conoscete? (How many languages do you know?) *You 是複數。

Quanti lingue conoscono? (How many languages do they know?)

所以學意大利要把動詞的詞尾記得滾瓜爛熟,因為代詞通常會省略,萬一忘記了就不知道句子的主語是誰了,雖然有點複雜,但使用起來真的省了不少工夫呢!

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

shanghai 帶有貶義?

在中國眾多城市中,唯獨上海的英文 shanghai 本身也是一個英文的詞彙,但卻帶有負面的意思,指哄騙、誘拐或強迫某人做某事,為甚麼好端端的上海會落得如此污名?

翻查詞源,這是出自美式英語,相傳在十九世紀的時候,美國每逢有大型商船或艦艇要出埠,如果船上人手不足,會強行抓人來充當船員,先用藥物弄暈,再拐到船上,就像以前「賣豬仔」到南洋,當時美國遠洋來到亞洲,多在上海的港口停泊,所以說 be shanghaied 本來是指被迫當船員,後來也廣泛用於其他事情上,例如:

I somehow got shanghaied into babysitting for my sister's kids.(不知何故我被哄了來幫姐姐照看小孩。)(Source: Merriam-Webster)

The homeless are being shanghaied off the streets in some cities.(某些城市中的無家可歸者被迫要離開街道。)(Source: Cambridge)

不過隨着上海的國際地位日益提升,shanghai 昔日的貶義現在已很少人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