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6日 星期日

為甚麼學意大利語?

如果有人問學哪種歐語比較好,一般人都會答西班牙語,因為很多人講,沒錯,「很多人講」這個理由無可否認,情況就好像外國人問應該學 Mandarin 或是 Cantonese,大多數人都會說 Mandarin,也是因為很多人講,如果你聽起來覺得有點刺耳,那就是說你潛意識裡也同意學哪種語言可以有其他原因。

以下筆者列舉幾個原因,說說為甚麼意大利語值得學習,注意我純粹以意大利語為例,並不是說這種語言特別好,只是想提醒大家,除了「很多人講」之外,還可以有更多值得考慮的理由。

1. 發音好聽:語言上有一個國際標準,在一個詞的拼音結構裡,如果 vowel consonant 是一對一的關係,那種語言通常都是很好聽,所以有人說日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是世界上頭三位最好聽的語言。我覺得理論上意大利語會比西班牙語再好聽些,因為意大利語的 vowels consonants 數量都比西班牙語多,語音變化會比較多,而且西班牙語有好多詞是以 consonant 結尾,但意大利語幾乎九成都是以 vowel 結尾,讀起來會更加響亮。

2. 難度適中:很多人學外語都會怕難,意大利語給我的感覺不算很難,但有一定的挑戰性,學外語如果沒有挑戰性是一點也不好玩,我明白太難會使人卻步,好像希臘語同俄語,連字母也完全不同,要花很多時間背單詞。意大利語的難度可以說是適中,比西班牙語難一點,但又沒有法語那麼難以捉摸,讀過法語的人應該都有種感覺,就是讀完一大堆 rules 之後再跟你說有很多 exceptions

3. 跟英語不太像:基本上英語的框架和德語很像,因為兩者是同一個語系,英語有很多詞彙又跟法語好像,因為英語有 30% 的詞都是借自法語,而英語和西班牙語也有很多共同文化,因為美國有很多拉丁美洲裔。相比之下,意大利語和英語就顯得不太像,這樣學起來有比較多新鮮感,甚至有一番新的體會。

4. 最接近拉丁語:大家都知道拉丁語是歐洲歷史上非常重要的語言,但是拉丁語已經沒有人說了,只能留在古籍裡面,而意大利語是現存保留最多拉丁語特徵的語言,如果你想窺探拉丁語的特色,意大利語是最佳的入門之選。同一個情況就是如果你想理解文言文,最好都是從白話文學起。

5. 文化鼎盛:歐洲歷史上經歷過文藝復興,發源地就是意大利的佛羅倫斯,所以意大利語有很多藝術用詞包括建築、雕刻、繪畫、音樂、文學以及自然科學等都傳入其他歐語當中,如果你對歐洲的歷史文化有興趣,意大利語理應不容錯過。

6. 品牌眾多:在歐洲裡,法國和意大利一直都在比拼品牌,無論是時裝、家具或食品,雙方都不相伯仲。不過我覺得法國品牌比較高檔,追求的人非富則貴,意大利有高尚的一面,也有平民的一面,感覺比較貼近民間,所以你去零食店見到意大利出產的食品都不會太貴,著名的 Kinder 出奇蛋和金莎朱古力,我們不是從小吃到大嗎?

7. 美食遍佈全球:意式餐廳全世界都有,香港還有兩家常見的連鎖食店 Pizza Hut Spaghetti House,意大利的 pasta 享譽全球,但是很多人好像都只是認識 pizzaspaghetti,最多也只聽過 macaroni risotto,其他好像 lasagneraviolitagliatelletortellinipennefarfallerigatoniorecchiette 等等想叫也叫不出來,如果全部都懂可能吃起來會更滋味。

8. 物以罕為貴:最後這個理由是跟「很多人講」打對台,當初你選某種語言如果是因為很多人講,你有沒有想過其實很少人講但你竟然會講才矜貴呢?因為很多人講的話,你最多只是其中一個 speaker,但很少人講的話,你可能隨時成為 expert

2017年2月21日 星期二

「你會說英語嗎?」

今天想談談一個很常見的英語毛病,如果你到歐洲旅遊,你不會說當地的歐語,此時你想詢問當地人會不會說英語,你會問 Can you speak English? 還是 Do you speak English?,表面上好像沒太大分別,其實兩者的語氣相差很大。

如果你是去亞洲其他地方,我相信兩個問法都可以接受,因為大家都知道英語並非雙方的母語,只是協助溝通的語言。但這個問題在歐洲可能相當敏感,原因是對歐洲來說,英語是英國的語言,英國是歐洲大陸以外的島國,但在歐洲大陸並沒有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而英國和歐洲大陸的關係一向都頗為冷淡,其他歐陸國家沒有義務為英國遊客訓練一口流利的英語,他們即使學過英語也只因其為國際語言,工作上需要與其他國家溝通,否則在歐洲大陸法語和德語的地位比英語還要高。

好,回到本來的問題,如果你在當地街上詢問路人,劈頭第一句 Can you speak English?,對方可能會覺得你很沒禮貌,因為我們中文習慣說「你會說英語嗎?」(或廣東話的「你識唔識講英文?」),自然會想到用 can 來問,可這個 can 是表示「能力」,所以對方聽起來就像你在質問「你有能力講英語嗎?」,如果對方本身很抗拒講英語,聽到你這樣問就更加覺得被冒犯。正確來說應該問 Do you speak English?,語氣較中立、溫和且客氣。

那麼何時用 can 呢?舉例說,當大家都確定雙方會說英語,而你又想嘗試用新學的歐語和對方談話,之後發覺對方講得很快,自己又跟不上,就可以問 Can you speak English?(你可以說英語嗎?),這個 can 是提出請求,與能力無關。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圖書館還是書店?

圖書館的英語是 library,而書店的英語是 bookshop (UK) bookstore (US),意義分明,本來沒甚麼問題,不過如果你學過歐語,會發覺有問題,先看看以下兩字的對應用詞:

library
bibliothèque
意大利biblioteca
西班牙biblioteca
Bibliothek

bookshop / bookstore
libraire
意大利libreria
西班牙librería
Buchhandlung (Buch: book, Handlung: shop)

由以上可見,library(圖書館)在其他歐語都用了同一語源的字,biblio- 這個詞根在英也有,表示「與書有關的」,如 bibliography(參考書目)、bibliophile(藏書家)。不過英 library 本來是借自拉丁 librarium,而拉丁的原意確實是 a bookseller’s shop,亦即「書店」,所以屬於拉丁語系的法、意大利和西班牙都用了同一語源的字,但不知何故在英卻變了「圖書館」,雖則都與書有關,但借書和賣書差很遠呢,而英的「書店」和德的造詞一樣,都是用了 compound(複合詞),由兩字合併而成。

下次到歐洲旅遊,看到類似 library 字眼的店舖,注意那些書是要錢的。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Long time no see

我們都知道 long time no see 早已堂堂正正進入英語裡,用正式的英語表達是 It’s been a long time since we saw each other last time,這麼長難怪連英文人都棄之而選用 long time no see。不過筆者曾聽到一些爭論,粵語人說這是出自廣東話的「好耐冇見」,國語人又說這是出自國語的「好久不見」,究竟誰是誰非呢?

從歷史上看恐怕難以得出定論,筆者純粹從語言上去研究。Long time no see 短短四個字,關鍵在於 no

國語的「不」一般用於動詞或形容詞前,表示否定,例如「不動」、「不去」、「不禮貌」、「不漂亮」等,這個「不」相當於英語的 not;如果用於名詞前,國語會用「沒(有)」,例如「沒錢」、「沒空」、「沒電」等,這個「沒」相當於英語的 no

粵語則不一樣,在動詞或形容詞前一般會用「唔」,例如「唔知」、「唔講」、「唔靚」、「唔小心」,這個「唔」相當於英語的 not;粵語的「冇」多數用於名詞前,例如「冇錢」、「冇野食」、「冇著數」等,這個「冇」相當於英語的 no,但「冇」也可以用於動詞前,例如「冇做(好耐)」、「冇見(一排)」等。

由此可見,long time no see 是直譯的中式英語,理應是出自粵語的「好耐冇見」,國語的「好久不見」直譯的話應該是 long time not see,因為 no 在國語並不相當於「不」,在粵語卻相當於「冇」。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薯片」和「薯條」

香港人大都喜歡吃零食,當中一定少不了「薯片」和「薯條」。有關「薯片」和「薯條」的英文,我們都知道有英式和美式的分別,從小開始老師都是這樣教的:

薯片
英式:crisps
美式:chips

薯條
英式:chips
美式:(French) fries

在香港所見的薯片包裝基本上都是用 chips,最常見的是 potato chips,如本港發售的珍珍薯片和卡樂B薯片,如非英國當地出產的薯片,幾乎不會見到 crisps。但 chips 不一定指馬鈴薯所製,可以是玉米所製,一般會用美式 corn chips,如果用英式會變成 maize crisps,但筆者沒聽過有人這樣說,始終薯片的出口商以美國為主。此外,本港很受歡迎的 Doritos 玉米片,英文是 tortilla chipstortilla 是專指墨西哥出產的玉米薄餅,tortilla chips 就是模仿這種薄餅製成的玉米片。

相比起來,「薯條」的英文叫法更加混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英美國家出產的多數是薯片,但作為零食的薯條則很少,我們吃的薯條通常是日本出產的。原來對於西方人來說,crisps/chips 是把馬鈴薯炸到爽脆然後冷吃(eaten cold),所以是「硬」的,這跟我們對「薯片」的概念差不多;不過他們心目中的 chips/fries 卻是鮮炸而且還燙熱的薯條,所以是「軟」的,好像英式的 fish and chips 和麥當勞的 French fries,這跟我們對「薯條」的概念有很大出入。那麼香港發售的「薯條」用英文怎麼叫呢?

結果發現說法不一,例如:
卡樂B什菜薯條叫 ‘Vegetable Fries’
卡樂B蝦條叫 ‘Prawn Crackers’
桃哈多玉米條叫 ‘Caramel Corn’
粟一燒以前叫 ‘Grilled Corn Stick’,現在叫 ‘Grill-A-Corn’
卡樂B Jagabee 薯條類似西方的薯條,但其包裝上不見有英文叫法。

其他薯條大多出自日本,包裝上一般只用日文,而事實上用英文表達也難以統一,只可以說西方的「薯條」一般是熱食,但我們的「薯條」除了是熱食,也包括涼了的零食。










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十大最討厭的簡體字

前一陣子香港教育局計劃在小學推行簡體字教學,引起全城激烈反對。筆者也不能接受用簡體字來取代繁體字,雖然官方辯稱兩種字體可以同時進行,但筆者認為人類的惰性不能小,一旦學童從小習慣了簡單的寫法,便很難要求他們再執筆寫複雜多變、美感十足的字體了。況且依個人的經驗來看,即使自己從來沒有正式學過簡體,不過長大後看多了自然也會認得,實在沒有必要納入正規的課程。

簡體字有甚麼問題不用多說了,以下挑選十個筆者最討厭的簡體字

第十位
(裏、裡)
「家裏」變「家里」
「夜裏」變「夜里」
你能夠分辨出「城里」和「乡里」嗎?前面是「城裏」,但後面是「鄉里」啊

第九位
(係、繫)
「關係」變「关系」
「聯繫」變「联系」
很多即時新聞經常亂用「簡轉繁」的功能,結果好像「直系親屬」明明是對的,竟然也無緣無故變了「直繫親屬」

第八位
(鬆)
「輕鬆」變「轻松」
「鬆弛」變「松弛」
現在「肉鬆」已經變成「肉松」了,恐怕將來有人會把「黑松露」當作「黑鬆露」

第七位
(發、髮)
「發達」變「发达」
「髮型」變「发型」
這兩字我唯一想到有關聯的是「髮菜」,它的諧音確實是象徵「發財」,不過下次當你看到「胡须」,千萬別以為有人真的叫「胡須」,因為「胡须」就是「鬍鬚」

第六位
(後)
「後代」變「后代」
「後遺症」變「后遗症」
幾年前有一則新聞,貴為「影后」的歸亞蕾,竟然被一名藝術研究院院長獻上一幅題為「影後」的字畫,歸小姐當場嚇呆了

第五位
(麵)
「吃麵」變「吃面」
「麵包」變「面包」
天呀,我只想吃麵和麵包而已,跟我的「面」有甚麼關係?

第四位
(遊)
「遊玩」變「游玩」
「遊戲」變「游戏」
大家應該都看過不少「旅游业」、「旅游景点」,但其實我只是去旅行,沒有說過要去游泳啊

第三位
(復、複)
「報復」變「报复」
「複製」變「复制」
「復」和「複」本來挺好的,各司其職,現在看到「复活」、「复古」、「复合」、「复杂」、「复赛」、「复印」也不知道是哪個字了!

第二位
(乾、幹)
「乾杯」變「干杯」
「骨幹」變「骨干」
「樹幹」變「树干」
我見過最恐怖的是「乾娘」變「干娘」,想起也令人毛骨悚然……可是「乾隆」又不見它有簡體,真的很莫名其妙

第一位
(隻)
「一隻羊」變「一只羊」
「兩隻手」變「两只手」
「片言隻語」變「片言只语」
「隻身到美國」變「只身到美国」
老實說,最討厭這個,每次看到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隻」就是「隻」,「只」甚麼呢?

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英語的家畜動物


英語中有些家畜動物的名稱也可以作動詞用,意義上大多跟動物本身的習性有關,而且多含貶義,以下選取一些常見的跟大家分享:


to pig (out on):意思跟豬很相似,就是狼吞虎嚥、大吃大喝,強調吃的份量和速度都十分驚人,例如:
The brothers pigged out on the cake at once!(幾個兄弟一下子把蛋糕吃個精光!)
Don’t give me any more. I’ll just pig myself!(不要再給我了,我會吃不停的!)

to cow (into):不知是否出自鬥牛運動,意思是恐嚇、威逼,例如:
Tom was cowed into accepting the bribe.(湯姆被人威脅下收受賄賂。)

to dog:本意是跟縱、尾隨,聯想起來跟獵犬相近,後來引申為給人造成麻煩、困擾、折磨,例如:
Helen felt someone was dogging her.(海倫感覺到有人在跟縱她。)
The player has been dogged by injuries.(那名球員一直受傷患困擾。)

to chicken (out of):粵語有關雞的俗語一向都很負面,譬如「騰雞」、「偷雞」、「靜雞雞」、「執死雞」等,同樣英語的 chicken 作為動詞也十分負面,形容人畏首畏尾、臨陣退縮,例如:
Mark boasted that he dared to do a bungee jump, but chickened out at the last moment.(馬克誇口說自己敢玩蹦極跳,可到最後一刻卻退縮了。)

to duck (into / out of):這個有幾個意思,其中一個是指躲避襲擊、逃竄到別處去,不知道與鴨何干,後來又引申為逃避責任,例如:
She ducked into her room when she saw a cockroach.(她一見到蟑螂就躲進了房間。)
The singer ducked all the questions about the scandal.(這名歌手迴避了所有關於醜聞的問題。)

to rat (on):這個估計與老鼠給人鬼鬼祟祟、暗中行動的印象有關,意思是背叛某人、向人告密,例如:
He ratted on his friends to escape punishment.(他為求脫罪出賣了朋友。)

2016年5月16日 星期一

「分分鐘」需要你

林子祥的名曲《分分鐘需要你》,大家聽得多,當中有個很地道的詞語「分分鐘」,你知道它的意思嗎?

其實「分分鐘」並不限於廣東話,其他地方語都有,偏偏普通話就沒有。「分分鐘」在廣東話有三層意思:

第一,表示「每分每秒」、「時時刻刻」,此意與時間有直接關係,上面的歌名《分分鐘需要你》意思就是「每分每秒都需要你」,又例如「股票交易員分分鐘都要睇實個市」(股票交易員時時刻刻都要盯緊股市)、「細佬咁曳,分分鐘都要睇住佢」(弟弟那麼頑皮,時刻都要看着他)。這個意思是「分分鐘」的原意,但現今已很少用了。

第二,表示「隨時」,此意與時間只有間接或沒有關係,後面所帶出的多含有負面意義,例如「你咁做分分鐘連命都冇」(你這樣做隨時會沒命)、「你亂咁過馬路,分分鐘畀車撞死」(你胡亂過馬路,隨時會被車撞死)、「佢咁鬼大意,分分鐘會出事」(他如此粗心,隨時會出事)。這個意思是由第一義引申出來,現今還很常用。

第三,表示可能性,相當於「話唔定」(說不定、說不準),此意與時間毫無關係,後面所帶出的可以是正面也可以是負面意義,例如「呢個設計與別不同,分分鐘會成功喎」(這個設計與別不同,說不定會成功呢)、「部手機咁鬼平,分分鐘係二手嘅」(這部手機那麼便宜,有可能是二手貨)、「佢對你忽冷忽熱,分分鐘係玩你架咋」(她對你忽冷忽熱的,說不準是在玩弄你)。這個意思是較後期才出現的,現今最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