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

身體部位有異樣?

英語的形容詞如果是出自名詞,一般都是在後面加上詞綴的,例如:

care + ful = careful
danger + ous = dangerous
fool + ish = foolish
home + less = homeless
luck + y = lucky
passion + ate = passionate

可是,不知你有沒有發現,一些表示身體部位的詞與其形容詞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詞,例如:

mouth (n) — oral (adj)
eye (n) — optic / optical (adj)
ear (n) — aural (adj)
nose (n) — nasal (adj)
finger / toe (n) — digital (adj)
tooth (n) — dental (adj)

考查過後,發現原來英語中這些表示身體部位的名詞是從古英語(Old English)一直沿用下來的,至於那些形容詞是中世紀後英語從拉丁語或法語吸收進來的,時至今日,除了 oral 一詞因 oral exam(口試)比較常見之外,其餘一般只用於專業術語,例如 optical effects(視覺效果)、aural stimuli(聽覺刺激)、nasal sound(鼻音)、dental floss(牙線)等,另外 digital 現今一般用於表示「數碼的」,如 digital camera(數碼相機),至於表示「手指的」或「腳趾的」只限用於解剖學上。

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國語形成的歷史背景

為何今天中國會以普通話作為官方語言,這是一個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普通話是以北方官話為基礎的語言,語言學者早已查證北方官話其實是胡漢混雜語,起源可追溯至北宋時期,當時北宋不敵外族入侵,割讓北方整個燕雲十六州給契丹(即遼國),後來北宋與女真族(即金國以及後來的滿清)結盟滅遼,取回燕雲十六州,但當時女真族開始滲入北方地帶,與漢人聚居通婚,學漢人的漢語,慢慢形成胡漢混雜的北方官話。

另一點要注意的是中國歷代京城所在地的變遷,由秦朝的咸陽、漢朝的長安及洛陽、魏晉南北朝的建康(即今日的南京)、唐朝的長安、北宋的汴梁(即今日的開封)以至南宋的臨安(即今日的杭州),大都集中在黃河下游、長江中上游的地帶,但由宋朝起漢人的朝廷長期積弱,以致遼國、金國、大蒙古國先後攻陷中原,出現第一次由外族執政的元朝,到明朝有一段時間把京城遷回南京,後來再出現第二次由外族當權的清朝,自此二百多年來京城都定在北京,以至當今的中國。

今天所說的古漢語是指漢唐盛世以來在中原地帶以漢人為中心的漢語,發展到近代就是各種各樣的南方方言。中國有所謂七大方言(大家可看附圖,在語言學上其實可以界定為七種語言),分別是北方的「官話」、南方的「吳語」(江蘇、上海、浙江)、「湘語」(湖南)、「贛語」(江西)、「閩語」(福建)、「粵語」(廣東)和「客語」(廣東、江西、福建),可想而知,北方就是以官話為代表,相對地比較統一,而南方就以六大方言各據一地,請記住六大方言是互不相通的。

滿清被推翻後,到了民國初期,要決定一種方言作為全國通行的語言,我們都清楚知道北方官話是胡人和漢人的混雜語,而南方的六大方言是由古漢語留傳下來的漢人語言,不過當時政局非常動蕩,考慮因素並不以漢族的文化傳承或語言的純淨度來衡量,而是以政治環境為主,若統計當時各種方言的群體人口,北方官話是最多的,加上滿清二百多年來的京城都在北京,整個政治中心徹底由南方北移。情況就好像把七大方言列為候選名單,即使以投票方式來決定,北方人只會投官話,南方人就投給自己所代表的方言,結果選票只會分散,難道南方人會齊心集中投給其中一種嗎?肯定不會。這是多麼無可奈何也不得不承認的事實,結果今天通行於全國的就是以北方官話為基礎的普通話。

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既是朋友又是敵人

有時候,朋友與敵人,角色難分,尤其在職場上,能夠找到個志趣相投的人固然好,但若對方同時也是職業階梯上的競爭對手,最終是敵是友往往只繫於一線。英語的有心人眼見 friend enemy 難以一刀切那麼決絕,於是乾脆把兩詞結合為一個新詞:

friend + enemy = frenemy

frenemy 就是指基於種種弔詭的人生奇態,有些人既是朋友又是敵人,中文稱之為「友敵」。你身邊有沒有 frenemy 呢?如有的話,你會怎樣跟他們相處呢?

再說一點語言吧,英語中把兩個詞的拼法串聯成為一個新詞,這類新詞用專業術語來說叫做 portmanteau words(合併詞,混成詞),簡單一點直接叫 blend,有許多大家見怪不怪的詞其實也是 portmanteau words,特別是一些新興的詞,英語人士不會經常創造一些拼寫新穎的詞,反而會找些現存的詞再加以組合拼湊,以下舉些常見的例子:

breakfast + lunch = brunch(早午餐)
Chinese + English = Chinglish(中式英語)
electronic + mail = email(電子郵件)
emotion + icon = emoticon(表情符號,如 :-)  -_-!!
fourteen + nights = fortnight(兩星期)
Internet + citizen = netizen(網民)
smoke + fog = smog(煙霧)
wireless + fidelity = Wi-Fi(無線傳輸系統)

2015年5月24日 星期日

執政與在野


西方民主國家的政黨制度有分為
ruling party opposition partyruling party 顧名思義就是「執政黨」,即是經選舉後獲得執掌政權的政黨,而 opposition party 就是在議會提出意見或監督權力的「反對黨」,中文有另一個名稱叫「在野黨」,那麼「在野」是甚麼意思呢?

「在野」這個詞在中文存在已久,古語有云「君子在野,小人在位」,「野」是指不在當政的權位,所謂「朝野」即是朝廷與民間之別,故此「在野」就是不在朝廷任職,而現在我們所說的「在野黨」就是未執政的政黨。

嚴格來說,如果一個國家有多個黨派,除了執政黨外,其餘都是「在野黨」,與執政黨抗衡的死對頭才是「反對黨」,但由於現時大多數國家的「在野黨」都是反對為主,而且通常是兩黨對立,所以「在野黨」也成為「反對黨」的代名詞。

2015年4月26日 星期日

UK or Britain?


眾所周知,英國是由
England + Wales + Scotland + Northern Ireland 所組成,但它們再細分組合還有不同的名稱:

England + Wales = Britain(不列顛);
England + Wales + Scotland = Great Britain(大不列顛);
England + Wales + Scotland + Northern Ireland = United Kingdom(聯合王國);

英國的國名全寫是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但為了方便書寫和對話,一般都是簡稱為 (the) UK Britain

有人形容英國是 ‘a country of countries’,因為對英國的政治體系來說,四個 regions 都可以稱為 country,但傳統上 Wales 有時被稱為 the Principality(公國),而 Northern Ireland 有時被稱為 the Province(省)。去年 Scotland 經過公投決定是否成為一個獨立國家,最後是 55% 反對獨立,45% 支持獨立,結果 Scotland 仍然是屬於 United Kingdom

2015年4月25日 星期六

自由式是泳姿嗎?

游泳有四種常見的姿勢(stroke),留意各種姿勢的英語名稱:仰泳(香港人叫「背泳」)是 backstroke,蛙泳是 breaststroke,蝶泳是 butterfly stroke(或簡稱 butterfly),至於自由式,英語並沒有 freestroke 這個詞,現在英語人士一般都叫作 freestyle,但這個名稱要再稍加說明。

我們所說的「自由式」,其實專業術語應該是「爬泳」或「捷泳」,英語是 crawl front crawl,而「自由式」本來是指游泳中不限任何姿勢的一種比賽方式,換句話說,游泳選手可以採取任何泳姿參加自由式(freestyle),由於「爬泳」是速度最快的泳式,所以一般選手都會選取爬泳參加自由式比賽。久而久之,「自由式」就成為了「爬泳」的代名詞,而英語人士也習慣把這種泳式說成 freestyle 了。

奧運的游泳項目還有一種叫混合泳(medley),選手要用四種泳式作賽,依次為仰泳、蛙泳、蝶泳和自由式,仰泳必須排首是因為這種泳式要先入水,中途轉身會出現衝撞,另外三種則由慢到快排列,第四種的自由式名義上其實沒有指明是爬泳,賽例只是規定仰泳、蛙泳、蝶泳以外的泳式,一般選手要在最後一圈衝刺自然會選擇速度最快的爬泳作為自由式項目。

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熊貓 vs 貓熊

我們說的國寶級動物「熊貓」,在台灣則稱為「貓熊」,為何會這樣呢?這個問題可以先由英語名稱說起。

英語的 panda 一詞出自尼泊爾語,本來是指另一種體積較小、紅褐色毛皮、有長尾巴且外形很像貓的動物,產於喜馬拉雅山脈地區,中文最初是先把 panda 譯作「熊貓」,後來西方人在中國發現另一種體積較大、黑白毛皮但外形很像熊的相似品種,為了區別開來,英語就把前者稱為 lesser panda red panda,中文叫「小熊貓」或「紅熊貓」,而中國的特有品種稱為 giant panda,中文叫「大熊貓」。由於大熊貓數目稀少、瀕臨滅絕,一直備受注視,所以現在 panda 一詞也漸漸用來專指大熊貓。

熊貓究竟屬於哪一類物種至今依然沒有定論,但肯定不是貓科,以其生理結構和棲息習慣來看,一般認為屬於熊科的說法較可取,所以近年來台灣規定正名為「貓熊」,意即形似貓的熊,這樣才符合中文把核心詞放在後面的構詞法,比如「箭豬」、「劍魚」、「蠶豆」、「桌曆」、「眉筆」等。不過,「熊貓」一詞由來已久,相信其他華人地區會繼續沿用。

giant panda
lesser panda / red panda

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字典和唱片之境況

其實,字典界和唱片業的情況很相似

當這個世界還未有互聯網的時候,兩個行業都很興旺。

高峰時期,歌手喜歡唱甚麼另類的歌都可以,同樣,編輯想做甚麼冷門的專科字典都沒問題。

歌手每推出一張唱片,裡面每首歌都有版權,在電視上或 KTV 播放都要收版稅,同樣,編輯每出版一本字典,裡面的定義和例句都有版權,電子詞典或搜索網頁上若要引用也要收版稅。

歌手不想歌路太隨波逐流,會慢慢建立自己的個人風格,同樣,編輯不想字典與同類產品看來相似,也會慢慢樹立自己的學術品牌。

音符來來去去就只有那幾個,創作一首歌很容易因為旋律相近而涉嫌抄襲,同樣,文字常用的來來去去就只有二三千字,給詞語下定義也很容易因為用字相近而疑似抄襲。

可是,當這個世界出現互聯網後,大家縱然路向不同,然而殊途同歸。

歌手的心血結晶很容易就可以上載到網上甚至供人下載,編輯的精雕細琢也很容易被人斷章摘句就成為非賣品。

樂迷習慣了聽歌不必付錢,直接上網吧,何須花錢買唱片?學生也習慣了查字典不用付錢,直接上網吧,還花錢買字典傻的嗎?

唱片和字典都是數百元不等,絕大多數人卻覺得昂貴,界定為奢侈品,可價值數千元的手機,多貴也有人捧場,幾乎比米飯更重要。

現在,手機上可以試聽然後付款下載歌曲,同樣,字典也有樣品試閱然後付款購買應用程式。

道理上,大家都同意,歌曲原創很重要,生命中不能沒有音樂,同樣,大家都認為,語文修養很重要,學習過程中不能沒有字典。

可是,當人人都習慣了聽歌和查字典有免費的途徑,漸漸忘記了背後創作人付出的心機,還有多少人願意掏腰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