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約翰」是由上海人所譯,究竟當時上海譯者是按上海話還是官方語言就不得而知,不過 John 這個名字其實是進入英語後才這樣拼寫的,John 本來是猶太人的男士名字,所以它的起源是來自希伯來語,原來的拼法是 Johan,有兩個音節 Jo-han,很明顯 han 和「翰」讀音相近,至於 Jo 的讀音和英語並不同,J 在希伯來語(甚至很多歐語)是發 /j/ 音的,即好像英語 y 起首的詞,比如 yeah、young 等,所以 Jo 讀起來就像 yo,這樣就與中文的「約」相似了。
2015年3月28日 星期六
John 與「約翰」
2015年3月22日 星期日
哇塞,你假會!
好多香港人都喜歡看台灣的綜藝節目,而台灣藝人主持節目的時候,為了增加娛樂效果,不時也會加插一兩句台語,這些台語一般都不會翻譯成國語就直接打在字幕上,香港人未必立刻聽得明白。以下筆者選了兩個經常聽到的詞語,跟大家分享一下:
1.「哇塞」
讀音是 wa1 sai1,這個幾乎是隨處都聽到,不過它本來可是髒話呢,兩個都是同音假借字,在閩南語中「哇」和「我」同音,而「塞」的本字是表示性行為的一個動作,相等於廣東話的「門」字加個「小」,所以「哇塞」本意就是英語 fuck you 的意思。雖然如此粗俗,但台灣人很早已經把它掛在嘴邊,時至今天台灣以及內地很多節目主持人在電視螢幕上都會隨便拋一句「哇塞」,但它粗鄙的語氣成分已減弱了不少,主要表示驚訝、憤怒、抱怨甚至讚歎,褒貶皆可,用英語來說,輕則類似 oh my god,重則類似 damn it,與廣東話的「嘩頂」非常接近。
2.「假會」
2015年3月12日 星期四
中英詞序問題
今天想跟大家談談中文和英語在表達上的一些細微差別。先看看以下三句中文:
1.
珍妮和我畢業後去了西班牙旅行。
2.
請把鹽和胡椒粉遞給我,海倫。
3.
很多種水果,如番石榴和木瓜,都含有豐富的維他命 C。
乍看之下好像沒有甚麼問題,確實以上三句都沒有語病,可就是不太符合中文的使用習慣。如果你觸覺敏銳的話,一看就知道這三句是從英語直譯過來的,再看看以下三句英語原文:
1.
Jenny and I travelled to Spain after graduation.(珍妮和我畢業後去了西班牙旅行。)
2.
Please pass the salt and pepper to me, Helen.(請把鹽和胡椒粉遞給我,海倫。)
3.
Many kinds of fruit, such as guavas and papayas, are rich in vitamin C.(很多種水果,如番石榴和木瓜,都含有豐富的維他命 C。)
究竟有甚麼地方不符合中文的使用習慣呢?答案就是詞序。
先說第 1 句,英語表示他人和自己的時候,習慣說 ‘… and I’,而不會說
‘I and …’,可是中文卻剛剛相反,習慣說「我和…」,所以第 1 句改為「我和珍妮畢業後去了西班牙旅行」會更符合中文的表達法。這個沒有甚麼原因可言,純粹是中英恰巧在表達次序上的不同而已。
再說第 2 句,英語中命令或請求別人做事時,經常把人名的稱呼放在句末,不過中國人可能較著重禮儀,一般都是先稱呼人才叫人辦事,所以第 2 句說成「海倫,請把鹽和胡椒粉遞給我」會顯得較得體,這個次序在疑問句更加明顯,例如 May I help you,
sir?,用自然的中文來說是「先生,需要幫忙嗎?」,如果說「需要幫忙嗎,先生?」則會很奇怪,聽起來不夠尊重,而且表示疑問的語氣助詞「嗎」應該放在問號之前。
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
國家名字形容詞
有朋友問,國家名字轉成形容詞的時候,如何決定用 -an/-ian、-ese、-ish 等後綴,這一般要看詞尾是甚麼字母而定,一般都是為了方便發音而稍改拼法,以下嘗試舉些例子解釋:
1. 如果詞尾是 -a 的話,一般會加 -n,例如 Russian (Russia)、Australian (Australia)、Malaysian (Malaysia)、Korean (Korea)、Cuban (Cuba) 等。但如果詞尾是 -o、-y 或 -e,則會轉為 -an 或 -ian,例如 Mexican (Mexico)、Moroccan (Morocco)、Italian (Italy)、Hungarian (Hungary)、Chilean (Chile)、Singaporean (Singapore)、Ukrainian (Ukraine) 等。此外,很多南美國家名字不論詞尾是甚麼,形容詞都不約而同地以 -(i)an 作為結尾,例如 Argentinian (Argentina)、Brazilian (Brazil)、Ecuadorian (Ecuador)、Panamanian (Panama)、Paraguayan (Paraguay)、Peruvian (Peru)、Uruguayan (Uruguay) 等。
2. 如果詞尾是 -m, -n, -l, -r 的話,一般會加 -ese,例如 Japanese (Japan)、Vietnamese (Vietnam)、Nepalese (Nepal)、Lebanese (Lebanon)、Senegalese (Senegal)、Sudanese (Sudan) 等。不過 China 若根據第 1 個情況轉成 Chinan,讀起來不順口,所以 China 轉形容詞時會略去 a 變成 Chin- 再加 -ese 而變為 Chinese。留意一般加 -ese 都是亞洲或非洲國家,歐洲國家僅得 Portguese (Portugal),這可能是因為當初英國給亞非國家命名時從拼法上已有一定的考慮,某程度上 -ese 滲有一點點遠方外族的感覺。
3. 如果詞尾是 -land 的話,一般會略去 -land 再加 -ish,例如 English (England)、Scottish (Scotland)、Irish (Ireland)、Polish (Poland)、Finnish (Finland) 等,不過也有些例外情況,如 Iceland 的形容詞是 Icelandic,因為 Ice- 和 -ish 很難結合成詞,另外 Thailand 則直接略去 -land 變為 Thai,因為 Thai- 和 -ish 同樣很難結合成詞。還有 New Zealand,翻查辭書,發覺 New Zealand 本身就是形容詞,沒有其他形式。
4. 中東和中亞地區,有些如果帶 -(i)stan,轉為形容詞則會略去,例如 Afghan (Afghanistan)、Kazakh (Kazakhstan)、Kyrgyz (Kyrgyzstan)、Turkmen (Turkmenistan)、Uzbek (Uzbekistan) 等,另有一些會在詞尾加 -i,例如 Iraqi (Iraq)、Israeli (Israel)、Omani (Oman)、Kuwaiti (Kuwait)、Yemeni (Yemen)、Pakistani (Pakistan)、Bangladeshi (Bangladesh) 等。
以上只是概括的歸類,還有很多國家形容詞的拼法很不規則,可能是由來已久或受該國語言影響,所以看起來不像是從詞尾演變出來,當中大部分是歐洲國家,例如 Welsh (Wales)、French (France)、Belgian (Belgium)、Dutch (Holland / the
Netherlands)、Danish (Denmark)、German (Germany)、Greek (Greece)、Norwegian (Norway)、Spanish (Spain)、Swedish (Swede)、Swiss (Switzerland)、Canadian (Canada)、Egyptian (Egypt)、Turkish (Turkey) 等。